【導讀】對於國內正踏上覆工、復產、復市的家電行業來説,大家對今年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的市場形勢難以判斷。畢竟,”新冠疫情“的爆發流行對全球經濟形勢影響巨大,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其中,危險與機遇並存,就看誰能把握的得心應手。
馮同||撰文
市場經濟,營銷手法無奇不有。價格也成為探路的工具。前不久,海底撈和西貝都玩了一把漲價探路的營銷,探路當前市場情況下的消費心態。家電行業看到餐飲消費品漲價,也有人跳出來跟着喊叫家電漲價。
不巧的是,海底撈和西貝都是虛晃一槍,剛剛漲價又跳出來道歉恢復原價。讓想跟風的一些家電廠家一臉茫然,不是剛剛漲價嗎,怎麼又恢復原價了?看來,漲價是一個行不通的路,海底撈、西貝們都縮回來了,家電就能夠實現漲價救市嗎?
家電企業想漲價是一個自然的事,畢竟家電龍頭企業都是上市公司。這次疫情的突然爆發,幾乎廢掉了一季度的生產經營,導致上市公司的數據極為難看。如果能夠形成漲價趨勢,一方面可以沿用以往屢試不爽的“買漲不買落”操作思路來啓動市場;另一方面只要漲價就可以減輕成本的壓力,也能多少改善一下經營成果的數據。
不過,在當前這個市場環境下,力圖依託漲價來緩解市場經營壓力,顯然在時機上、策略上是行不通的。不論是從用户的消費心理,消費能力,還是社會環境上來看,都不支持現在條件下的漲價救市行為。
從用户角度來考量,任何商品除了少數高端用户,即不問價格的死忠粉之外,絕大多數用户都是對價格和其他消費條件變化是比較敏感的羣體,那個產品便宜且質量説的過去,就會確定選購。否則,市場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讓利拉攏消費者的活動。
具體到現時,經歷過2個多月的居家抗擊疫情,工廠生產秩序受到影響,市場銷售環境遭到困難。雖説絕大多數工廠還在給員工發工資,但是以往的各類獎金、補貼是沒有了。也就是意味着很多人的經濟收入受到影響,怎麼能夠再承受消費品的漲價呢?
目前,影響消費的最大因素還是人們對疫情的擔心,對未來經濟收入的不明確。而非消費衝動,因此這個時候去買家電品的都是剛需,比如家裏的電器需要更新;或者是新房剛剛交付需要裝修購置,此時漲價效果反而很一般。你漲價我可以買別家,國內家電品牌眾多不是一家壟斷。
實際上,制約家電行業不能漲價的根本,還是在於行業的產能過剩。當市場處於增長時期,過剩的產能還能夠被需求擴大而消化。近幾年行業明顯進入到存量市場,沒有增量來消化過剩產能,漲價就是給競爭對手提供機會,哪個行業龍頭都不會把市場拱手讓人。
漲價論者要求漲價的依據是成本上升。不妨看一下,以往家電行業漲價都是緣於上游原材料漲價,而現在全球疫情導致大宗原材料需求減少。最為典型的就是石油,從50多美元一桶幾天內就跌到20多美元一桶;其他大宗原材料亦是如此,呈現跳水走勢。顯然,漲價的動力絕非上游原材料。
很多廠家漲價是因為市場需求不旺,導致產能不能夠完全釋放,成本必然會大幅提升。在找不到減少虧損路徑的情況下,就瞄準了向終端漲價來緩解經營壓力。但是這種想法太簡單了,也低估了成熟市場用户的智商,在現在這種情況下能漲的起來嗎?
況且家電品既不是緊俏物品,也不是生活必需品,根本就沒有漲價的理由。漲價只是一些人認為,當前製造廠家在疫情之下生產不能正常,商品就可以實施漲價。豈不知,家電早已進入到存量市場,以空調為例,去年底庫存都在4000萬台以上,就是這幾個月不生產,市場上也不會斷貨,憑什麼漲價呢?
從上述幾個方面講,進入後疫情復工復產時代,還是要順應社會和市場的實際,不要想着通過漲價來緩解經營壓力。那樣是行不通的,也是違背市場規律的。海底撈、西貝們漲價都退回來了,你還要硬着頭皮往上衝嗎?顯然是不行的。
這次遭受疫情導致的企業經營壓力,是社會、行業的一次系統性風險。對家電企業來説,哪一家都難以獨善其身,只有遵從順應市場大勢,才能從根本上擺脱困境,重新回到健康發展軌道。
當前,出路就在於積極配合政府出台的新基建戰略,從新基建中挖掘新的市場空間。這個市場空間巨大,並且是高質量的特點,為家電企業再次提供一個跨越式發展的契機。就看那些企業能夠抓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