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力推再惹內地指基論辯:收益弱勢仍在 機構佈局潛行

  與美國市場相似,國內主動型基金同樣面臨着比較高的管理費(目前主動管理型基金管理費平均為1.48%)以及比較高的換手率帶來的交易成本稀釋收益的現象。

  日前在備受關注的2020年巴菲特股東大會上,巴菲特一如既往地建議普通投資者最好買標普500指數基金。

  2005年巴菲特設下的那場著名的“十年賭約”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巴菲特認為美國的大多數對沖基金,以十年的尺度來看是跑不贏標普500指數的。2007年Protégé的創始人泰德·西德斯(Ted Seides)接下了這場賭注,他選擇了5只“基金中的基金”,這5只基金擁有過超過200只對衝基金的權益

  10年後以巴菲特完勝收官。

  這場賭局開啓了被動型指數投資的黃金時代。2008年到2018年,被動型交易在美國股票基金裏的市場份額升至45%。

  業績比較

  那麼,巴菲特購買指數基金的觀點在中國適用嗎?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6日,1年、2年、3年週期,股票型被動指數基金的平均回報分別為12.07%、3.71%、13.93%。與之相對,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回報分別為34.00%、25.48%、41.28%。

  僅就這項對比來看,在A股主動型基金較被動指數型基金業績明顯高出許多。

  從寬基來看,以2012年5月成立的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為例,其最新淨值為3.9245元,年化淨值漲幅在同類118只基金中排名55位,5年漲幅在同類239只基金中排名113位,大約保持在中間左右,大約為平均收益。

  不過,指數基金在行業上分化嚴重,但站上“風口”的行業類指數基金有非常出色的業績,比如,招商中證白酒,5月6日單位淨值0.9806,近3年漲幅為107.58%,這一業績在486只同類基金中排名第一,跑贏市場上絕大多數主動型基金。

  那麼,在A股是該選擇指數基金,還是主動型基金?

  在美國成熟市場,因為大部分投資者都是機構投資者,所以想跑贏指數是非常難的。指數基金相當於獲得了市場的平均收益。而且付出的管理費和交易費較少。

  而在國內,主動型基金同樣面臨着比較高的管理費(目前主動管理型基金管理費平均為1.48%)以及比較高的換手率帶來的交易成本稀釋收益的現象。

  “在A股,選出好的股票、做好倉位控制,實際上你是能夠擊敗指數的。在A股能看到大多數的主動投資基金都跑贏了指數。雖然創業板指數和深圳成指出現了一定的漲幅,但是仍然是主動基金的表現更好。當然也有一些表現差的主動基金,業績分化比較厲害。”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分析。

  “隨着A股市場的各項制度逐完善,機構佔比逐漸增加,未來的超額收益空間會慢慢縮小。”張婷説。

  張婷認為,對於指數基金、主動型基金、明星基金,每類基金適合的投資者存在一定的區別。

  對指數型基金而言,寬基指數適合作為長期定投(淨值彈性大、指數自動調整成分股、牛市大幅上漲)、行業以及主題指數型基金適合對這些領域具備一定研究能力的投資者,作為投資工具進行持有。

  主動管理型基金而言,投資者需要對基金經理的研究以及分析較為深刻,從而選擇好的基金經理,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業績分化很大,能否選中好的基金經理尤為重要。

  爆款基金最大的問題在於買入時點是否在高位、基金經理管理規模驟增是否會影響基金業績等。因此,如果基金經理的歷史管理經驗較好,有管理過大資金的經驗和能力,募集或者認購時點處於歷史相對低位,那麼投資者可以進行選擇。

  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黃瑞慶認為,ETF作為一類工具,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

  “市場上有的人看估值,有的人看趨勢,哪一個更好?這完全是因人而異,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黃瑞慶説。

  “目前指數基金中寬基比較受歡迎,比如説滬深300之類。從基金類型來看,大家可以一半配主動基金,一半配指數基金。這樣的話,配置相對合理,在A股,做得好的主動基金還是能擊敗指數的。”楊德龍建議。

  爆發式增長

  2002年11月,中國第一隻指數基金華安180指數增強型證券投資基金面世。

  此後,指數基金被越來越多國內投資人接受。

  國泰君安證券指出,我國的指數基金髮展得非常快,近五年我國被動投資基金規模的複合增長率達到21%,其中2019年單年規模翻番,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而申萬宏源證券最新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指數基金規模逆市創新高,尤其是科技主題ETF銷售火爆。2020Q1指數基金規模已達1.34萬億元。截止到2020年一季度末,市場上的789只指數基金資產規模共計13417.77億元(不計ETF聯接基金),較上季度末增加了778.64億元,環比增加6.03%。

  一季度各類型指數基金均為淨申購狀態,整體規模因淨申購共增加 1076億元。其中ETF淨申購最高,為878.1億元。

  此外,一季度新成立了40只指數基金,合計募集488.14億元。其中,科技類ETF銷售火爆,華夏中證新能源汽車ETF、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銀華中證創業藥產業ETF募集規模分別為107.6億元、53.9億元、49.2億元,排名前三。

  近年來國內指數基金,尤其是ETF基金的爆發式增長,與基金公司的佈局轉變有關。

  一位基金公司高層表示,作為銀行系基金公司,公司此前發展主要精力放在固收產品,目前正在轉型中,加大權益類產品的佈局,主要是通過發展具有“工具性”的指數型基金。尤其在大力發展ETF基金的佈局。

  記者採訪的多家基金公司都表示,正在大力發展ETF基金。有的希望全方位佈局,有的希望發展行業ETF或有主題ETF。

  事實上,目前各家基金公司都在發行指數型基金,寬基指數的先發優勢以及龍頭優勢十分明顯,而行業指數以及smart貝塔將成為各家基金公司競爭的對象。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A股行情的大幅波動,今年一季度市場主要寬基指數除創業板指數外全面下跌,各類指數基金淨值有所下降,淨值變化使指數基金資產規模減少762.3億元。

  “當前A股各大指數估值處於歷史中位,拉長1-2年來看,指數基金具備較大的投資價值。短期來看,A股下行空間有限、上行空間有頂的階段,指數型機會相對更小,但個股的機會相對更大。因此,如果投資者持有期限較短,建議選擇優質的主動管理型基金,如果持有時間較長,可以選擇指數型基金進行長期持有或者定投。”張婷認為。

  而如果長期持有,張婷建議普通投資者選擇寬基指數,比如中證500、滬深300、創業板等指數,如果是有行業經驗的投資者建議選擇行業指數基金。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64 字。

轉載請註明: 巴菲特力推再惹內地指基論辯:收益弱勢仍在 機構佈局潛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