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特寫 | “大廚”的地產角色
2020博鰲房地產論壇·特寫 今年是博鰲房地產論壇第20年,時光荏苒,不少嘉賓臉上已經留下歲月的痕跡,早年春風得意,如今更多是沉穩。
博鰲鏗鏘行的討論由樊綱先生主持,這是他第20年參加博鰲房地產論壇,看着大屏幕上閃過博鰲20年經典畫面裏年輕的樊綱,讓人更真切感受到了時間的流逝。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20多前,房地產碰上一個對的時期,開啓了黃金時代,誕生出一批房地產巨獸。房企最高銷售額已從2001年的30多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千億規模,至2019年,這個數字突破7000億元,今年這個數字更有望提升到一個更高水平。
這並非沒有原因,從市場需求看,中國2019年末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為60.6%,户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4.38%,距離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平還有不小距離。
很多房企領導人的信心也源於此,他們相信,城鎮化率會依舊會給這個行業帶來非常大的空間。
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樂觀與悲觀的聲音總是交織在一起。旭輝董事局主席林中一直是堅定的“看多派”,他對未來至少10-15年,甚至是20年的房地產仍持樂觀態度。
“現在很多人問對房地產行業是看多還是看空,我認為這個時候應該要看多。現在房地產行業已經進入平穩發展階段,這個階段跟過去高速增長階段的運行方式、市場表現、競爭模式不同,我們要適應這個變化,摸索新階段的運行規律。”
事實上,20年間,中國房地產的“形象”也在不斷變遷,從驚弓之鳥到夜壺再到怨婦,今年,有博鰲嘉賓稱,房地產現在更像“大廚”。
“大廚”是一個怎樣的角色?
“是把不同的菜餚混在一起,加上技術,再把它賣給顧客。如果沒有大廚,就得直接吃生的了。現在有一種説法是不要大廚,就是不要房地產,靠別的拉動行不行?這是跟誰鬧彆扭?跟自己鬧彆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產證券化REITs課題組組長、匯力基金董事長孟曉蘇説道:“當然可以不要大廚,可以吃原料,可以讓老百姓買玻璃、水泥、磚塊,有人説不如賣了房子搞玻璃,但假設你是做建築玻璃的,如果沒有房地產,你的生意就完了。”
“可以不要大廚,但是有大廚多好。”這個拿“大廚論”代替“夜壺論”的説法,與博鰲鏗鏘行的主題“並非唯一的房地產”有些許契合。
如果將房企比做廚師,在土地紅利喪失的當下,“廚師”開始在菜餚上添加更多的“佐料”,讓其更美味。當然,也可能是“黑暗料理”。
博鰲鏗鏘行討論上,田明也認同林中的説法,他指出:“中國的房地產已經從有無階段進入了好壞階段,進入了追求品質改善的時代。以前的剛需、快週轉的模式已經走到頂峯了,必須需要進行調整。”
在田明看來,房地產企業要想在未來的市場裏面活得好,需要在品質改善方面和產品創新方面有突破,需要轉型升級,傳統的做法已經不可能在未來的路上持續下去。他甚至預言,行業將迎來一個比較殘酷的調整、併購階段。
的確,進入後規模時代,房企都在進行地產外延的延伸,從房地產開發轉變到產業服務、文旅、養老、社區服務等。
不過,租售並舉這道“菜餚”,可能並不太美味,花樣年潘軍更是直言“悲觀”:“租賃市場遇到了比較多問題”、“未來幾年租金增長會放緩甚至停止”、“需要經歷陣痛來實現租金跟房價之間平衡”……
不過,田明還是給租賃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他相信租賃的需求最終會改變供給。
“從長遠來看,我覺得租售並舉,租賃業務會重新起來,特別是在大城市,更多的居住需求將通過租賃的方式解決。”
鏗鏘行的幾位嘉賓都是在房地產行業乘風破浪許多年的“前浪”,在這20多年,中國房地產企業也已經習慣於政策調控與週期起落,開始學會沉着迎接市場挑戰,學會在危機中調整策略尋找變局和契機,在安逸下未雨綢繆探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