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的理想是操盤千億美金級公司,理想汽車會是那個它嗎?
作者:張男、編輯:張宇喆,圖片來自“特定授權”
核心觀點:
1、理想汽車能夠獲得多位投資人關注,重點在於李想其人。
2、良好的成本控制,讓理想汽車在放棄SEV後仍有二次出牌機會。
3、銷量、智能化、自動駕駛等是理想汽車未來的重要挑戰。
“接下來會消失20小時。”7月29日晚,理想汽車創始人兼CEO李想在朋友圈留下這句話。20個小時後,他在北京等待着人生的第二次敲鐘。
北京時間7月30日晚,理想汽車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成為繼蔚來汽車之後第二家赴美上市的國內造車新勢力公司,股票代碼為“LI”。其上市發行價為11.5美元/ADS,總計發行950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
登陸股市首日開盤,理想汽車股價便迎來飛漲。截至北京時間7月30日晚11點50,其股價已飆升50%至17.25美元。
IPO認購啓動後,理想汽車於7月28日已經提前完成超過9.5億美元的募資,因此比原計劃提前一天掛牌。
自2019年12月正式開啓交付以來,理想汽車僅用6個半月便完成了第一個1萬輛的交付,創造了新勢力首款車型交付記錄。截至2020年6月30日,理想汽車累計交付量超過1.04萬輛。
製表人/億歐汽車商業分析員張男
自成立以來,理想汽車已累計獲得融資約20億美元,資方甚至包括同在汽車圈的燦谷集團。
製表人/億歐汽車商業分析員張男
“我們認為,理想汽車的成功發行上市,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可能代表着行業格局加速變化的發端。”燦谷集團發言人表示。
除了燦谷之外,其他投資人眼中的理想汽車又是什麼樣的呢?就本次上市,億歐汽車採訪了多家投資理想汽車的知名機構高管,為大家還原一個投資人眼中的理想汽車。
我為什麼投理想汽車?藍馳創投管理合夥人朱天宇:
第一,我們始終認為技術不是最重要的,從供給側來講首先要解決需求,而只有瞭解場景才能洞察需求。同時,企業也需要具備閉環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於這些問題,只有李想給出的答案是最清晰的。
第二,李想對未來出行格局的看法打動了我。他對出行的格局有自己的想法,以及知道到底要什麼樣的產品來迎接行業正在發生的鉅變。
第三,李想對組織構想得很清晰。2016年,幾乎所有的造車新勢力都在跳票,但理想汽車沒有。李想從來沒有造過車,但是在製造業這個事上他能做到這一點。他可以將互聯網產品經理、汽車工程師、汽車服務、銷售,甚至今後做海外市場的人,這麼多不同畫風的人放在一起,讓他們好好地共事。他的組織體系有強悍的執行力,效率非常高。
Star VC總裁韋魏:
我們投的偏早,那時候很多企業連PPT造車都算不上,我們更多是看重李想這個人和他的背景。他很“摳”,但又能在“摳”的同時將效率做到極致。這讓我們覺得,這個人非常踏實。
其次,李想有汽車之家的成功經驗,也是互聯網行業裏最懂車的一個人。他的產品理解能力很強,也對用户需求有非常敏鋭的洞察力,很多人稱他是超級產品經理。他是真的把互聯網基因帶到了傳統造車領域中。
另一角度來看,李想畢竟沒有實際的造車經驗,但他總能找到合適的人來彌補他的不足。從我第一次去理想汽車到今天,他們的核心團隊幾乎沒有變化,非常穩定。產品端來講,除了車型換了一個語言,量產時間幾乎沒拖。
源碼資本創始合夥人曹毅:
李想是非常優秀全面的創業者,投資理想汽車之後,我們更多的是相互學習、互相幫助。他在用户需求洞察、產品設計等能力,以及務實求真、勇於自我否定等品質都讓我印象深刻。
李想有着從0到1成就一家百億美金級別公司的能力。在汽車之家的長期創業中,他了解到整個中國汽車業的狀態。他個人也從2011年就開始思考智能出行服務賽道,察覺汽車製造業會迎來第三次機遇期。我們對他在戰略思考、市場洞察、產品設計、組織管理方面進化和迭代的能力十分有信心。
理想ONE/理想汽車
泰合資本管理合夥人郭如意:
理想汽車成立之初抓住了三個本質。
首先是汽車消費的本質。大量新中產家庭湧現,6~7座中大型SUV成為用户首選,換車用户主力消費的價位區間也主要在25~40萬元,但市場上缺乏這類產品。
其次是抓住了電動汽車行業的本質。當所有人都在討論“電動化、智能化”話題的時候,並沒有太多人關注成本。理想汽車選擇增程式的技術路線,保證了賣車伊始就能出現正毛利。
最後是商業的本質。理想汽車要求定價刨除所有補貼的影響,避免補貼變化帶來的價格體系衝擊和用户體驗落差。理想汽車從成立第一天就給公司定下“實現10倍商業效率提升”的目標,並針對這一目標開展一系列創新:打造一條龍的顧問服務、建立用户賬號體系、創建數據化的透明系統。
總結來看,理想汽車能有今天,歸功於李想和團隊對行業終局的敏感洞察、對商業本質的深度思考、對產品的極致打磨、對技術的堅定投入、對組織管理的不斷升級。
理想汽車哪些決策令我印象深刻?藍馳創投管理合夥人朱天宇:
我認為理想汽車有兩個決定足以稱得上重大:一個是放棄SEV做大車,另一個是選擇增程式的技術路線。
SEV從產品層面來講並沒有問題,但是因監管方面的原因,不能完全實現市場化。無論是國內還是歐洲,都不能快速形成造血能力。我們最初看中的是理想汽車的出行格局和路線,但在實現過程中,他必須持續形成造血能力才能往前走。
幸運的是,李想一開始就是用精益創業的視角在控制成本,所以他給自己爭取了出第二次牌的機會, 第二輛車的研發其實一直在進行中。
Star VC總裁韋魏:
理想汽車最重大的決定就是放棄SEV,改做SUV。當我們投資的時候,理想汽車正在做SEV,我們的確擔心過政策方面的問題。但李想表示他想得很清楚,將SEV生產線轉換成SUV生產線的成本並不高。當然,這是拋開時間成本的情況下計算的,畢竟之前的重心都在這。
源碼資本創始合夥人曹毅:
我認為最重大的決策就是走增程式技術路線。
我們更喜歡迴歸第一性原理看待這件事。記得李想給我們介紹過在汽車之家論壇裏看到很多買新能源的車主,自己DIY安裝了增程器。增程器更多是能源補給方式的創新,我們認為這種方式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適合中國國情。
增程是當前充電環境下,解決續航和里程焦慮的有效辦法,也是近距離觀察用户才能發現的產品痛點。我認為,李想對中國市場的兩個核心特點的抓取非常準確:充電環境、高性價比。增程路線會在相當長時間在這兩點上有結構性優勢。
理想ONE/理想汽車
泰合資本管理合夥人郭如意:
我認為有三個決定非常重大。
第一是放棄SEV項目。理想汽車最初計劃SUV主打消費市場,SEV主打出行市場。後來,他們果斷下馬了SEV項目,把自己的戰略決策過程、決策後的戰略思考、整個過程的成本、後續處理方式全都透明地和每一個外部股東、幾十個內部部門做了溝通。面對問題,公司選擇直面、透明溝通,每一步行動都按時間表完成。
第二是拒絕投資機構。B輪融資過程中,理想汽車曾經收到過兩家互聯網戰投的橄欖枝,但李想不希望被一些投資條款之外的業務條款綁架,最終頂着壓力拒絕了這兩家機構——在鉅額融資的過程中,“做自己”十分不易。
第三是建立起強大的內部決策中台,並打造完善的供應鏈。理想汽車使軟硬件團隊、傳統車企團隊和互聯網團隊無縫對接,每個團隊都以客户需求為導向,通過這種現代化的組織體系來打造智能車。
這三點體現了理想汽車團隊透明、求真的品質以及成長心態。
我對理想汽車未來的最大擔憂?藍馳創投管理合夥人朱天宇:
理想汽車要繼續提升自身價值,還需要跨越的幾個大台階:第一是銷量,第二是智能化,第三是優化運營模式。
未來,生產力架構和協作體系能力將成為新的產業壁壘。現階段,傳統車企的挑戰是分散式架構和協作體系,與智能時代需要的集中控制、集中研發、快速迭代的架構協作體系有較大差距。
在協作分工體系上,主機廠的演進速度應該更快。擁有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才可能在迭代速度上掌握主動權。汽車產業以前是機械工程師主導的一百年,下一步可能是軟件架構師主導的一百年。
Star VC總裁韋魏:
理想汽車面臨的大概也是所有新造車企都會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把自動駕駛做得更安全、更智能。
現在大家會把看視頻、聽音樂等手機上的功能放在車上,這些傳統車廠都會做。但自動駕駛是有門檻的,關鍵在於數據的數量與更新速度。説白了這依賴你的銷量,賣得多,數據才多。
現在大家都在談智能化,但多數企業只是把手機的功能搬到車上,這遠遠不能稱之為智能化。未來的車至少應該能代替半個家的功能,這就需要自動駕駛來解放我們的雙手。
如今,造車新勢力頭部效應明顯。接下來,誰能把自動駕駛做得最好,誰就有機會成為頭部中的頭部。
源碼資本創始合夥人曹毅:
最核心的挑戰還是在於,能否持續做出最有競爭力、用户喜愛的產品。
這背後需要組織能力的全面持續進步。這個行業很大,現在還在變革初期,需要耐力型選手,有節奏地上台階,並做到延遲滿足。能看到,理想汽車在不斷定義和實現行業核心和邊界。
就新造車這個領域而言,早年大家看特斯拉,主要看“電動化”這個變量是否能強力持續撼動龐大古老的汽車產業。在這個視角下,大部分人的態度會比較保守,認為挑戰巨頭太難了。
到後面,大家逐漸意識到,比“電動化”更大的變化力量是“智能化”。“智能化”對傳統巨頭的挑戰是巨大而持續的,這就給了新公司更大的時空去立足、發展。
在這兩個變化中,有一些特性是具備規模效應的,有一些是具備數據網絡效應的,甚至有一些會產生用户網絡效應。所以,未來智能電動車市場的頭部集中度、商業模式、淨利潤/ROE等財務指標應該都會和傳統汽車產業固有認知發生很大變化。
尾聲:從幾大資方高管的表態中可以看出,其選擇投資理想汽車最大的決定因素在於認可李想其人。
作為“超級產品經理”,李想認為,產品經理的核心是要做好戰略定位,包括在哪個市場、什麼時間點、和哪些對手開戰。
有接近李想的人士向億歐汽車稱,李想不僅是一個聰明的人,還是一個會將產品做到極致的人。他只要看到產品問題,就會想盡辦法完善:“甚至他覺得自家小區物業有問題,都會親自參加每一次的業委會,來提出他的想法。”
在投資人看來,李想雖然是一位踏入汽車圈不久的互聯網人,但他對公司的未來想得很清楚:要有自我造血能力、要增程式、也要自動駕駛。
執掌過百億美元級公司後,李想曾表示其新理想是“操盤一家千億美元級公司”。而現在,他和他的投資人們堅信,理想汽車有機會成長為這一級別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