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功能將從過去“量的帶動”更多轉向“質的引領”,充分調動和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外貿競爭優勢將由要素驅動的成本、價格優勢向創新驅動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產品的技術、品牌、質量、服務、標準將成為外貿高質量發展必須的競爭要素
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2019年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1%。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標是以“六保”促“六穩”,“穩外貿”不僅對“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至關重要,還關乎出口創匯、外匯儲備乃至貨幣體系穩定。
2020年,中國穩外貿的任務有多重?據世界貿易組織4月發佈的預測,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在樂觀情況下會下跌13%,悲觀情況則下降32%以上,與之對應將分別伴隨着全球GDP下降2.5%、8.8%兩種可能性。
今年1月-2月,中國貨物貿易出口3.33萬億元,下降11.4%,出現近年少見的425.9億元貿易逆差。一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57萬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6.4%。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表示,儘管4月出口數據回暖,但中國全年外貿走勢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副所長竺彩華、中信期貨研究部研究員姜婧認為,中美經貿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大,將壓制貿易樂觀預期。
竺彩華分析,今年中國的外貿工作以應對風險為主基調,重點突出了“一保一促”。“一保”即通過信貸、信保支持以及出口轉內銷等方式,保住現有外貿企業的基本盤,也正是總理報告説的“留得青山,贏得未來”。“一促”則是促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和進口市場發展,為處於低位運行的外貿事業帶來新動力。
出口企業面臨海外訂單荒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穩外貿”舉措包括,圍繞支持企業增訂單、穩崗位、保就業,加大信貸投放,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降低進出口合規成本,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加快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提升國際貨運能力。推進新一輪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籌辦好第三屆進博會,積極擴大進口,發展更高水平面向世界的大市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室主任東豔分析,這表明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國際貿易整體下滑的情況下,今年外貿工作的首要任務是保持供給、需求、結構等方面的基本穩定,同時促進貿易高質量發展。她認為,穩定內需,發揮國內市場潛力,通過出口轉內銷等方式,可以減緩對整體經濟的不利影響。擴大出口信用保險等方式,有利於促進出口有序運轉。此外,還需關注相關就業問題,逐步建立貿易調整援助制度。
《財經》記者瞭解到,目前海外訂單量下滑是不少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的一大挑戰。汽車製造業嵌入全球供應鏈程度高,受疫情衝擊影響較大。進入5月下旬,一位在寧波敏實集團研發部門工作的女士向《財經》記者表示,她最明顯的感受是公司的海外訂單減少,部分生產設備開始閒置,周圍從事銷售工作的同事因績效工資明顯變低,還房貸的壓力開始增大。但企業的研發工作沒有停下,正鉚足力氣做好新品儲備。
作為一家全球化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敏實集團主要生產車身裝飾件、座椅骨架系統、行李架等產品,50%以上的產品銷售至歐美、日本等海外市場,客户包括日產、本田、福特、通用等全球知名車企。受發達國家疫情擴散、訂單量減少影響,該公司的生產與銷售不得不放慢了腳步。
對此,國家“穩外貿”舉措頻出。中國外貿企業的出口回暖是否能夠勝利在望?海關最新數據顯示,今年4月,中國出口出現超預期反彈,同比上升3.5%,較3月的-6.6%實現大幅回升;中國對美國、日本、東盟的出口實現上升,對歐盟出口同比下滑4.5%。但竺彩華分析,4月出口上升主要是由於中國復工復產後前期在手訂單進入執行高峯所致,隨着歐美疫情蔓延導致大批訂單取消,其影響將在二季度後兩個月乃至下半年逐漸顯現。
姜婧認為,4月出口數據超預期,主要在於防疫物資和電子計算機類產品出口拉動,中國復工復產較早,在部分產業鏈上相較其他國家有替代優勢。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京東數科研究院宏觀研究員徐天辰認為,除防疫物資出口增加、前期低基數等因素,海外居家辦公、居家娛樂等需求也推升計算機出口,但此類需求激增可能不會持續太長時間,一旦疫情持續引發企業倒閉、失業攀升、居民資產負債表受損,對此類耐用品的需求大概率將迅速回落。
沈建光、徐天辰提示,4月出口回暖並非普遍現象,諸如服裝、鞋類、箱包、傢俱、玩具、手機等主要商品的出口紛紛遭遇負增長,在4月中國製造業PMI指數的分項數據中新出口訂單指數從46.4鋭減至33.5得以佐證。而根據PMI調查,當前反映訂單不足的國內企業佔比已高達57.7%,這意味着4月的出口增長並不均等,“亮眼”的數字掩蓋了大多數出口導向行業面臨的困境。
上海明傲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旭東從事外貿工作17年,目前運營名為“外貿找廠”的微信社羣,主要撮合長三角地區家紡、服裝、日用消費品行業的外貿交易。他告訴《財經》記者,目前國內相關行業的海外實際下單量仍然很少,歐美剛開始復工不久,許多訂單仍處於早期詢價階段,離驗廠、下單還有段時間,才剛看到希望,而諸如服裝等季節性商品已經流失了不少春夏季訂單。
據瞭解,外需衝擊對各行業的壓力並不相同。沈建光、徐天辰對製造業各行業的外需敞口進行測算,結果顯示,電子、服裝、鞋帽、傢俱、文化娛樂用品的出口比例較高,這些也正是疫情期間外貿表現較弱的行業。他們認為,考慮到疫情對需求的影響可能比設想中更加持久,上述行業面臨的經營和就業壓力值得關注。
姜婧分析,5月歐美國家逐漸復工,外需邊際改善,但海外國家復工所需時間或相對較長,力度不宜高估。疫情對全球汽車、機械類製造業產業鏈的影響仍將加劇。國內外貿依賴度較高的紡織服裝及其上游原材料、消費電子相關產業以及各類小商品等行業的影響還會進一步加深。社會總需求減少,也將對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需求造成影響。
竺彩華認為,要穩住外貿基本盤,眼下最重要的是將減税降費、信貸和財政支持等舉措儘快落到實處,幫助外貿企業度過危機。同時,通過改善營商環境,與有關國家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一步降低外貿企業對內和對外的制度性成本。
下半年外貿走勢如何
俊郎電氣有限公司位於“中國電器之都”温州樂清,該公司總經理李志雄告訴《財經》記者,俊郎電氣去年有10%的產品用於出口,疫情發生後這部分訂單消失,公司更加全力開拓國內市場,1月至4月產能增長了28%。與此同時,該公司與加拿大聯合開展的產品開發也因北美疫情延長了合作時間。李志雄介紹,電器行業的原材料涉及塑料、尼龍、銅、鐵等,目前國內市場已較為充足,受海外供應鏈影響不大。疫情尚未在海外蔓延之時,國外客户擔心中國疫情愈發嚴重,無法生產貨物,趕緊下了一批電氣產品訂單,樂清一些中小企業在今年6月前仍然有訂單可做,嚴峻的問題其實在下半年。伴隨出口衰減,一些出口導向型電器企業維繫員工的壓力已經增大。
對於出口企業而言,下半年形勢至關重要,中國外貿能否持續向好?東豔認為,中國外貿形勢與全球經濟增長及貿易形勢密切相關,在整體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中國外貿也必將受到影響。由於美歐疫情暴發晚於中國,後續影響在下半年持續顯現,預計中國二季度貿易仍呈現低迷態勢,下半年將有所恢復。姜婧則預計二季度外貿温和復甦,全年外貿走勢具有較高不確定性。
不少國際機構對2020年全球經濟走勢持消極態度。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最新數據,全球貿易2020年一季度比上個季度下降了3%,預計二季度環比下降26.9%。歐盟委員會指出,歐洲正經歷大蕭條以來從未有過的經濟休克,歐盟27國GDP全年將下降7.4%。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綜合24家機構的預測認為,二季度日本GDP將年化收縮11%。
沈建光、徐天辰認為,展望全年,海外經濟深陷泥潭或使中國出口有所承壓。美國自3月中下旬才開啓大面積停工和保持社交隔離,在防控升級的二季度,美國或面臨更大的經濟考驗。預期整個二季度美國GDP收縮幅度將達到10%以上,失業率也將至少達到15%。而印度、巴西、土耳其、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經濟體目前仍無法控制疫情。從全世界的範圍來看,發達國家二季度可能會陷入同比-7%至-10%的大幅衰退,全球經濟至少要經歷兩個季度的負增長。
沈建光、徐天辰分析,中國進出口貿易佔全球貿易近四分之一,已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海外經濟衰退不僅會影響中國外需,還會增加供應鏈中斷的風險。特別是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以消費品和資本品出口為主,如果海外疫情重挫消費、打擊投資信心,對中國外貿的需求側和產業鏈的衝擊可能會更為深遠。
竺彩華認為,全年外貿走勢具有較大不確定性,關鍵要看全球疫情防控情況。如果其他國家防控不力,中國出口會持續受到國外市場萎縮的影響,進口也會受到國際物流阻滯、國外供應鏈斷裂的影響。同時,各國因疫情對一些貨物進出口所採取的限制或禁止措施也會產生一定影響。
受疫情影響,中國外貿的國別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東盟已超越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今年1月-4月,中國對新興市場出口佔比較上年同期提升2.2個百分點至50.9%,對傳統市場出口佔比已下降至49.1%。竺彩華認為,中國外貿未來的機會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新市場機會;二是新技術革命帶來的創新發展的機會,依靠技術、模式、業態和管理創新,“壓出”一批更強的中國外貿企業,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
應對下半年外貿面臨的不確定性,目前在企業層面,除了出口市場多元化可選,出口轉內銷也是一種自救方式。據商務部數據,4月份出口企業內銷額增長17%。不過,也並非所有出口產品都適合國內市場,特別是海外定製訂單。姜婧分析,機械設備、金屬製品和電子信息在內需層面可獲得傳統基建和新基建的雙重拉動的需求替代作用。目前中國出口依存度較高的行業主要是機械設備、通訊、紡織服裝、金屬製品、電子信息等,由內需消費替代難度較大的是通訊和紡織服裝。
對於出口轉內銷,李志雄也提醒,由於全球對商品的需求下降,入局國內市場的企業增多,要警惕出現低價惡性競爭,劣幣驅逐良幣,進而造成產品質量下降、中國智能製造走回頭路的現象。
中國供應鏈是否會與世界脱鈎
“共同落實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已被寫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於春海在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釋放出中國在當前複雜國際形勢下堅持對外開放的信號,表達了中國繼續推動互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強烈決心。
《政府工作報告》還指出,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世貿組織改革。推動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推進中日韓等自貿談判。
實際上,伴隨保守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抬頭,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呼籲跨國企業將製造業回遷至本土,已引發不少擔憂。《經濟學人》雜誌5月的一期以“再見全球化“作封面報道,指出疫情大流行之前,持續數十年的開放貿易體系已經遭遇金融危機和中美貿易戰的衝擊。即便疫情之後經濟重啓,全球也難回自由流動與自由貿易狀態,世界經濟將更傾向於自給自足。
當下,中國經濟已深度嵌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佔世界製造業增加值的比例高達30%。麥肯錫諮詢公司2019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2003年以來,中國對全球經濟的依賴在降低,但是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卻在增加。中國對全球製造業的貢獻達35%,其中零部件佔外國品牌手機的35%-50%、農業機械的60%-80%、電子汽車的60%-75%。
疫情發生前,中國部分勞動密集型的初級工業已在向東南亞轉移。盧旭東認為,中國傳統外貿貿的競爭力正在降低,諸如優衣庫等擁有大批量服裝製造需求的品牌已在東南亞建立供應鏈。“中國工人一個月工資可能六七千,忙一點的一年十來萬。人太貴後,很多企業在慢慢縮小規模。另外,客户把價格可能壓得更低,一些工廠不願意接單。”盧旭東接觸的大工廠越來越少,100人以下的工廠卻更加多見。
此次疫情蔓延又恰逢全球化遭遇危機,2020年之後,中國製造是否會與全球供應鏈加速脱鈎?
多位專家認為,疫情造成的全球產業鏈改變主要是在強化疫情前的部分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進程,而非扭轉趨勢方向。在高新技術、醫療衞生等,疫情促使各國反思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問題,可能促使部分具有戰略意義的供應鏈回遷。
在竺彩華看來,原本由於國內成本原因有意向越南、孟加拉國等低成本國家轉移的供應鏈,其轉移符合經濟規律。國內必須有新產業和新就業來填充,避免產業空心化風險;同時通過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降低企業成本,留住一些原本想轉移的供應鏈產業鏈,延緩產業轉移進程。
在李志雄看來,經濟全球化已經形成了分工架構,供應鏈的轉移更多是跟隨市場選擇而非政治決策。儘管中國人力成本高,但通過生產技改和自動化普及,中國企業的管理成本控制較國外一些企業仍具優勢。全球物流成本並不高,而發達國家的高福利政策難以保證其工人像國人吃苦耐勞,足以支撐一些產業的運轉生態,同時非洲、東南亞國家的產業配套鏈不完善,工人素質與工作效率仍待提高。儘管服裝等初級工業會轉移出去,但中國的工業基礎不會動搖。
東豔表示,從短期看,疫情在各國傳播的不同步性,意味着供應鏈可能在不同時期不同位置接連出現斷點,這使供應鏈上的企業面臨的形勢比地震等一次性衝擊更加複雜。從長期看,受疫情及一些國家的保護主義的影響,疫情或將引發價值鏈的跨境長鏈進一步收縮,國內供應鏈將進一步發展完善。
東豔認為,總體看,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將仍處於優勢地位,包括制度優勢、市場優勢、技術優勢和物流優勢。中國在防控疫情和恢復生產中展現了較強的社會組織能力,應對突發風險的能力高。疫情使企業以接近消費者為目標,中國的大市場可吸引企業就近設廠。中國具有全產業鏈配套能力,具有進一步整合亞太產業鏈的能力。中國具有高效的物流體系,利於提升供應鏈效率。
現今,伴隨國內消費市場不斷擴大,中國經濟增長對外貿的依賴度正在降低。2006年,中國貨物貿易依存度高達65%,為歷史最高點,其中出口依存度高達35%。2019年,中國外貿依存度已降至不到33%,其中出口依存度降至不到18%。竺彩華認為,隨着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國內經濟循環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經濟發展將更多由出口拉動轉向內需拉動。未來,中國對外部市場,包括對美歐傳統市場的依賴還會進一步降低,對新興市場的依賴將進一步提升。
竺彩華也強調,外貿仍將在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牽引作用,其功能將從過去的“量的帶動”更多轉向“質的引領”,通過充分調動和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外貿競爭優勢將由要素驅動的成本、價格優勢向創新驅動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產品的技術、品牌、質量、服務、標準將成為外貿高質量發展所必需的競爭要素。
鄒碧穎為《財經》特約作者,文章原載2020年6月1日《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