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周延禮:化危為機,保險業要做好這篇大文章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財經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保險業產生了明顯影響,對壽險和財產險的承保業務產生了直接的衝擊。

當前,國內疫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而面對當前的經濟環境以及疫情帶來的考驗,保險業將如何調整自身方向,應對挑戰,謀求發展,這是疫情後,必須認真思考和研究的議題。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接受《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何把危變成機,保險業今年要做好這篇大文章。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脱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周延禮認為,雖然有疫情的影響,但是受益於前幾年的高速發展和科技佈局,保險業今年還是有望在下探底部後,實現U型增長。

化危為機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各行各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為風險兜底的保險業也不例外。比如,人身險方面,受限於線下渠道,傳統的開門紅節奏被打亂,新單業務受損。

面對疫情對保險業的衝擊,周延禮表示,突如其來的疫情對經濟、社會都造成了影響。比如説,疫情發生後,大家居家隔離,減少了面對面的接觸,網上交流情況變多,一種“非接觸性”的經濟模式出現了。

疫情對保險業影響也是巨大。很多保險企業員工都選擇了線上化的展業營銷模式,這也是一種新模式。目前壽險業有870萬代理人,其中很多人在疫情期間,通過網絡保持對客户的服務,這也是一種新探索,甚至是一種疫情倒逼出來的新服務模式。

周延禮進一步表示,通過轉戰線上化,疫情對保險業的影響已經降到一定程度。今年前4月,財產險實現原保費收入4016億元,同比增長3.29%;人身險實現原保費收入1.59萬億元,同比增長4.6%。

疫情考驗着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保險業也不例外。如何把危變成機?

周延禮説,此前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很多問題被掩蓋,但是經濟下行,疫情突發,一些問題浮出水面。但是,應對這些問題,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保險行業,都是有所準備的。

他舉了一個農業保險發展的例子。從國家層面來看,發佈了《關於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大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這就為行業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

從行業層面來看,保險業也在不斷更新發展戰略。比如,為了落實國家對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一些具體要求,銀保監會專門下發文件,計劃成立中國農業再保險公司等一些措施,來轉移風險。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農業保險保費收入337億元,同比增長22.10%。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在第四部分“依靠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發展新動能”中強調“強化保險保障功能”,在第七部分“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中指出“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這是給保險業發展提出了兩條明確要求,也是對保險業發展的支持。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等國家戰略,都對保險業做了安排或者要求。

周延禮表示,國家政策給保險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成長空間,保險業應該借勢發揮,乘勢而上。“疫情發生後,保險業的確面臨困難和問題,但是在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下,保險業主動有所作為,都是可以解決的。”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給保險業提出了“如何參與突發公共事件管理” 的新課題。

周延禮強調,保險業在重大的突發公共事件當中完全可以發揮作用,而且不僅是一個經濟補償,更是穩定社會。

周延禮解釋説,保險作為一個風險管理的工具,在有危機、有風險的時候可以發揮作用。比如,重大自然災害、突發的公共事件,甚至突發的社會事件等等。世界上通行的做法就是利用保險的機制來化解矛盾。

“老百姓的心裏有着落了,社會穩定問題一下就解決了。”對於保險業未來的發展,周延禮表示,要舉一反三、深刻思考,以這次疫情為契機,保險業要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保險公司不僅是一個公司,更要多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地有所作為,探索一些針對性、精準性服務。這是保險業自身的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羣眾的要求。”

突出保障

疫情在不經意間給所有人上了一堂風險管理課,很多人的保險意識開始覺醒,邁出了成為保民的第一步。

“民眾根據自身的支付能力或者需要,購買一定的商業保險,是很有必要的。”周延禮説,此次疫情也對全民進行了一次保險普及教育,老百姓對自我保障的意識有了很大的提升。

他認為,保險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民眾需要一個思想認識的過渡期。此前,我國是計劃經濟,實行公費醫療,沒有人自己拿錢買商業保險。但是隨着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按照市場規律,在生產、流通、消費以及擴大再生產等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有資源配置。資源配置又涉及到人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必須要有對應的商業保險來應對風險。

“現在國家有覆蓋全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這是一個基本保障,有些病種尚未納入其中。民眾可以考慮通過購買商業保險,實現全覆蓋。除此之外,還有新興的網絡互助,它們又擴展了病種,甚至不限病種。民眾可以少交錢,實現長期保障。”周延禮説。

隨着老齡化程度不斷上升,在“421”或者“422”的家庭結構中,一對夫婦在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能否把老人,特別是失能老人照顧到位?

近年來,我國開始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該制度以保險給付的方式,為重度失能人員基本生活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今年5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就《關於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周延禮認為,長期護理保險從出台到運行已近三年,有了一定的社會效果。

“希望未來能夠讓社會資本進行參與,多種形式來解決長期護理保險問題。”周延禮認為,政府拿出一些引導資金來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個人再適當支付一點,事情可能會推進得更快一點,服務方式更貼近一點,甚至解決社會關注的失能老人無人照顧問題,效率可能會更高一點。

面對中國正在步入的老齡化社會,周延禮指出,大力發展養老保險事業需要多方面參與。政府要給予大力支持,妥善處理好基本社會醫療保障與個人儲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保險等之間的關係,鼓勵商業機構在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中更多參與。

科技是轉型抓手

疫情導致保險業務短期內增長承壓,線下管理、經營活動受到制約,給保險帶來傳統業務模式、人才技術儲備、客户開發維護等新的課題。

疫情倒逼企業在短時間內迅速調整和改變,成為保險行業數字化、科技化轉型的契機。疫情期間,不少公司針對線下業務、管理經營活動變化所推出的“雲服務”“雲辦公”等,開闢了新的業務發展模式。

“保險+科技,應該是保險業實現轉型升級、提高服務水平、提高服務效率的一個重要抓手。一定要做好保險+科技轉型的發展模式。”周延禮説。

周延禮表示,我們現在身處5G時代,也是信息技術轉型升級的時代。科技是保險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從這個角度講,保險業一定要抓好科技研發、科技應用、科技服務,甚至科技管理,這幾個方面要協同推進,綜合佈局。

“金融科技概括起來就是ABCD,A是人工智能,AI;B是區塊鏈,Blockchain;C是雲計算,Cloud Computing;D是大數據,Big Data。”周延禮説,雲計算就像大腦,區塊鏈就相當於各個神經,大數據則類似於基因。只有把這些技術與保險業結合起來,實現信息化、數字化的保險,才能符合時代發展要求。

周延禮指出,這幾年保險業一路走來,應該説在保險+科技方面,行動還是比較快的。保險業在科技方面有創新,也有一些互聯網保險公司設立,在線提供保險服務。

“未來,保險+科技還是保險業要緊緊抓住的一個目標。”周延禮表示。對此他特別強調兩點:

其一,保險機構要注意底層技術的研發和投入。沒有底層技術,就不會有基層數據應用。沒有基層數據應用,就不會有廣大用户。

其二,保險業要吸引一批信息技術人才,形成強大的科研力量,支撐保險+科技的人才隊伍,這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高度。(本文轉載自財經國家週刊 記者宋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