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 劉宇陽)從一季度末的5100億元,到上半年末的1.07萬億元,再到如今的突破2萬億元,在A股維持震盪向上走勢,疊加權益市場賺錢效應突出的背景下,今年以來,公募基金髮行規模增長勢如破竹,爆款產品更是屢見不鮮。公開數據顯示,截至8月30日,年內公募基金市場新發規模已超過2.03萬億元,首募超百億的產品數量也增至26只。在業內人士看來,發行規模大增背後,離不開權益市場的向好,以及公募基金的突出表現,未來基金公司或會在加強自身實力的同時,做好投資者陪伴和投教工作。
隨着南方創新驅動混合、興全合豐三年持有混合等最新10只基金成立,2020年以來公募基金髮行市場的首發規模正式突破2萬億元。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30日,新發規模已達到2.03萬億元。就各個季度的表現而言,相較於今年一季度的5169.01億元,以及二季度的5511.38億元,三季度以來,尚不足2個月,新發規模已高達9663.9億元,不難看出,當下公募基金的發行速度再上台階。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公募基金歷史上首次單一年度發行規模突破2萬億元。自2015年受益於牛市背景,公募基金首次年度發行規模突破萬億,並達到1.34萬億元后,近5年來,僅有2019年的新發規模再度突破並創下新高1.43萬億元。如今,2020年即將過去三分之二,發行規模就刷新紀錄並遠遠超越,全年的募集總額值得期待。
滬上一位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受益於年內權益市場表現較佳,以及近兩年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收益明顯高於散户炒股,賺錢效應突出,也就推動了市場資金持續借道公募基金入市,導致新發規模陡增,爆款產品頻出。
前海開源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表示,爆款基金的頻現,反映出投資者的入場意願非常強烈,背後也體現了公募基金的賺錢效應。今年以來,眾多權益類基金的收益都相對不錯。而且,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説,公募基金具備專業的研究團隊和豐富的投資經驗,投研實力更強。
據公開數據統計,截至8月30日,首募規模超過100億元的爆款產品數量達26只(份額合併計算,下同)。其中,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內的權益類產品佔比超九成,達到24只,相較之下,百億債基則僅有2只。
而從發行市場整體來看,也同樣是權益類基金佔據主導地位。Wind顯示,截至8月28日,年內已有589只權益類基金先後成立,累計募集規模約為1.28萬億元,佔比超過63%。其中,股票型基金成立179只,募集2646.98億元,混合型基金則有410只產品成立,合計募集10162.38億元。
事實上,就部分權益類基金的年內業績情況而言,也確實斬獲了亮眼的超額收益。公開數據顯示,截至8月28日收盤,上證綜指報收3403.81點,年內上漲11.6%。而同期,成立於2020年之前的產品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淨值增長率則分別高達32.32%和32.69%,明顯跑贏大盤表現。
從產品業績向好推動資金借道基金入市,到新發規模快速提升助力公募行業發展,再到管理人進一步強化投研實力做出業績,如今的公募基金行業正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那麼,“2萬億+”時代來臨,公募基金又會將視角投向哪些方面?
北京某大型公募內部人士認為,目前多數基金公司在產品設計、專業性和人才梯隊的建設方面已具備較強的實力,應該可以很好地應對規模的快速增長。但對於多數投資者而言,在市場利好的推動下,投資類型快速從貨幣轉向權益,背後的風險以及可能產生的波動則不一定完全瞭解。因此,未來的關注重點或會聚焦在投資者陪伴和投教工作的展開上。
在他看來,過去由於技術方面的問題,基金公司在產品銷售上主要藉助於銀行渠道,與投資者的溝通很少。而當下隨着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基金公司擁有了通過多種方式與投資者互動和陪伴的基礎,例如公眾號、財富號、短視頻平台等。在這一背景下,幫助客户瞭解更多的理財知識,陪伴投資者波動時期“拿得穩”,摒棄“追漲殺跌”等不理性的投資行為等,就成了要下大力氣去完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