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徵求意見後,創業板註冊制改革正式落地。
新舊規則怎麼銜接
深交所從6月15日開始,受理創業板在審企業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再融資、併購重組申請,這意味着創業板正式邁入註冊制時代。
我們看到,這次的創業板改革從4月27日出台實施方案,到最終落地,僅用了46天,可以説,動作之快,效率之高,顯示出監管層改革的決心。
不過,有一點需要我們注意,就是創業板的註冊制改革除了增量之外,還涉及到存量上市公司。所以説,新舊規則怎麼銜接過渡,是個關鍵問題。
我們看到,按照目前深交所給的“新老劃斷”原則,創業板試點註冊制實施後,留出10個工作日時間,接收在證監會排隊的兩百多家企業平移申報,審核順序不變;10個工作日之後,也就是6月30日,就將接收新申報企業。換句話説,就是有10個工作日的緩衝期!
那麼,數據就顯示,截至6月15日,創業板在審未上會的企業有183家,已經過審但未拿到批文的有9家。也就是説,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下,首批上市企業有望從這192家企業中誕生。
設置行業負面清單
有意思的是,在這次正式發佈的文件中,有個負面清單,明確規定,包括農林牧漁、採礦、金融業、房地產業等12個行業,原則上不支持它們申報在創業板發行上市。
不過,歸屬於上述行業的企業如果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自動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成為創新創業企業,是可以支持其申報在創業板發行上市的。
由此可見,創業板的定位非常明晰,即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 並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
未盈利公司仍不能上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市場非常關注的放開未盈利企業上市門檻問題,這次並未完全實現。
對於未盈利企業上市,創業板給出的上市標準是“預計市值不低於 50 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 3 億元”,這個標準明顯高於科創板對於未盈利企業市值不低於30億元的門檻要求。
而且深交所還特別強調,“應當充分披露尚未盈利的成因,以及對公司現金流、業務拓展、人才吸引、研發投入等方面的影響。同時,發行人應當在招股説明書中披露公開發行股份前已發行股份的鎖定期安排,特別是尚未盈利情況下發行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股份的鎖定期安排。”
最為關鍵的是,這一上市標準在一年內暫不實施!也就是説,要等一年後才可能看到未盈利企業在創業板上市。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次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的落地,雖然快,但很穩,是在穩中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