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存量市場時代,總會有車企頂不住壓力,最終被淹沒在中國汽車史的長河之中。此次力帆股份進入重整程序的結果如何,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但從整體市場來看,隨着中國品牌“馬太效應”的加劇,或許力帆股份不是最後一個進入重整程序的車企。
8月24日,力帆股份發佈公告稱,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帆股份)、重慶力帆財務有限公司及其力帆股份旗下10家全資子公司已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這意味着力帆股份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同時,力帆股份還對外披露了公司累計涉及訴訟的數量及金額。據力帆股份統計,目前,公司共涉及訴訟(仲裁)1178 件,涉及金額 50.37 億元。對此,力帆股份強調,訴訟事項將對公司後續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但由於部分訴訟未開庭,無法判斷是否影響2020年業績。
進入重整程序後,將對力帆產生怎樣的影響?力帆股份究竟有沒有能力償還債務?隨着中國乘用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中國品牌車企為何呈現出兩極分化現象?
力帆重整失敗或將破產
據力帆股份發佈的公告顯示,力帆股份、力帆財務、力帆乘用車、力帆汽車銷售、力帆進出口、力帆摩托車發動機、力帆汽車發動機、力帆內燃機、無線綠洲、移峯能源等12家企業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據瞭解,破產重整不同於公司“倒閉”,而是在法院主持下,債權人與債務人達成協議,制定重組計劃,規定在一定期限內債務人按一定方式全部或部分清償債務,債務人可以繼續經營其業務的制度。
對於上市公司來説,破產重整不但能夠保證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還能保留珍貴的殼資源。當然,重整程序只是為瀕臨破產企業一次“重生”的機會,如果重整程序失敗而正式宣佈破產,該公司將直接進入破產清算。
據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發出的《民事裁定書》顯示,當前力帆股份貨幣資金4300萬元,到期債務11.96億元,其他財產流動性差、無法變現,力帆股份被認定為明顯缺乏清償能力。
實際上,力帆股份所涉及的訴訟或債務不止於此。8月24日,力帆股份披露了公司累計涉及訴訟(仲裁)事項。截至目前,力帆股份共涉及訴訟(仲裁)1178 件,涉及金額 50.37 億元。
力帆股份距資不抵債僅一步之遙。今年第一季度,力帆股份實現營收5.64億元,同比減少74.88%,虧損則從去年同期的9720.48萬元擴大至至1.97億元。資產負債方面,截止2020年3月31日,力帆股份流動資產為55.1億,總資產為182.93億元,總負債為157.19億元,淨資產為25.75億。
從力帆股份業績中可以看出,主營業務持續萎縮的狀態下,虧損正在逐步擴大,同時,無債務償還能力帶來的違約金,也會加重力帆股份的負債。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力帆股份重整程序包括股權重組、債務重組、資產重組、運營重組,這也就意味着,力帆股份不排除被其他車企收購。
中國車企兩極分化加劇
力帆股份進入重整程序僅僅是中國品牌車企兩極分化的縮影。一方面是以吉利、長城、長安為首的中國品牌開始向上發力。另一方面力帆、海馬、眾泰等中國品牌銷量呈現大規模下滑,遊離在生死邊緣。
據中汽協數據統計,7月份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8.5萬輛,環比下降0.9%,同比增長4.5%,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5.1%。雖然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佔有率結束了連續下降趨勢,但市場份額依舊處於被壓縮狀態。
生存空間的壓縮使得中國品牌車企“馬太效應”加劇。頭部車企呈現出快速增長或維持固有份額,具體來看,吉利汽車7月銷售新車10.52萬輛,同比增長約15%,長安汽車(指長安系中國品牌)7月銷量達12.35萬輛,同比增長49.9%,長城汽車7月銷售4.74萬輛。
而邊緣化中國品牌車企銷量卻不盡人意。7月份海馬汽車僅銷售新車875輛,同比下降68.41%,力帆汽車7月銷售新車253輛,同比下降70.75%,眾泰汽車在7月銷量直接歸零。
事實上,從研發投入上或許能夠解釋“頭部”中國品牌與其他品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據長安汽車歷年年報顯示,2011年到2019年期間,其研發投入呈現出逐年增長態勢,從16.11億元增長至44.78億元,九年累計研發投入達到246.43億元。此外,吉利汽車研發投入更高,近十年累計投入超過1000億元。
反觀力帆股份,從2015年開始就呈現出研發投入逐年減少態勢,2019年,力帆股份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為2.32億元,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僅為3.11%。儘管力帆股份體量小於絕大多數中國品牌車企,但其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遠低於行業平均值。
當然,研發投入的多與少並不能直接決定一個車企的生與死,但卻可以決定其未來發展的實力與底氣。因為研發投入與產品更新換代、外觀設計、核心技術等問題息息相關,沒有足夠的研發投入就意味着不會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