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評論員 鄒衞國 投資業績優異的上市公司,往往被認為是應當的,但當投資者用資金投票“小”且“差”的時候,往往被認為是一個錯誤。
如新華社在9月10日的一篇評論所言,“炒小炒差”是“一股歪風”。
不得不説,至少有三個理由,讓我們無法苟同。
首先,很難説這些投資策略有優劣之分。市場流行的投資策略,是這些投資策略相互之間競爭出來的。一個不能夠持續盈利的策略,是無法長期存在於市場中的。
從分紅中掙錢是投資策略,當然也可以利用市場波動賺錢。不管用技術分析方法,還是基於公司基本面判斷,抑或像對沖大鱷索羅斯,利用市場正反饋效應賺錢,都是投資者自身的洞見和選擇。
這樣的投資生態是演化競爭出來的,不是規定出來的。類似自然界的生態,不是種幾棵樹,丟幾隻動物進去就完事大吉。就如在熱帶地區,就算你種下了無數槐楊櫸樺,也不可能得到一個落葉闊葉林帶的景觀。
有什麼樣的地理氣候環境,就有什麼樣的自然面貌。同樣,有什麼樣的監管氣候,就有什麼樣的投資生態。
其次,我們不可能保證,在資本市場的公司,都是大而業績優異的公司;也不可能保證受投資者歡迎的公司,都必須是大公司、盈利的公司。
當下,新冠疫情、大國競爭、反全球化等等,已經凸顯我們所處的經濟環境日趨複雜,很多公司不可避免陷入困難,確實存在不少持續虧損的上市公司;而且,中國經濟處在迅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也確實存在不少公司,在過程中業績受損。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所在。正是因為有大量的“小”、“差”變成大而優,資本市場的活力才得以體現。資本市場需要有包容性,不體現在對這些小或者差的公司脱困轉型留有空間,還體現在何處?識別具備反轉可能性的“小“或”差”,不正是一個有價值的策略嗎?
其三, “小”、“差”不是未來的因果指標,對於商業和投資,我們還是要充滿敬畏。錯誤地投資“小”、“差”有些時候是無法避免的,投資者不得不自食其果,但這不是否定這種策略的理由。
某家公司的未來,在大多數時候是無法預測的。馬雲最初不可能知道他的事業會做得如此之大,就像馬化騰在早期就要賣掉QQ一樣。類似的事情也曾發生在華為身上,任正非一度要賣掉公司,最後因為交易出了問題,只好硬着頭皮往下做,結果成了中國最成功的企業。
除非找到了違反規則的確切證據,否則,因為某種投資觀念、臆測而呼喚監管者“出手”,並不明智,也不是負責任的態度。反過來,如果是強調對財務造假、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惡性違規的強力打擊,毋庸質疑,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支持聲音。
期待長期業績導向的機構投資者能夠增加,期待市場以價值投資為依歸,這些都是監管者一貫的希望。我們確實也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採取了長期業績導向的投資策略。
之所以如此,這與監管者多年來的持續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資本市場的開放、註冊制、常態化退市、投資者保護等各項制度改革安排正在有序推進,整個市場確實正在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
“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9字工作方針已經深入人心,資本市場在向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演進,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發重要,承擔着越來越重大的任務。
對於這個局面,我們當倍加珍惜,相較於以愛的名義的呵護,市場更歡迎“以法的名義”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