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集體降薪”傳聞調查:員工嘆“降無可降”

  (原標題:銀行業“集體降薪”傳聞調查:行業薪酬機制或將調整,不同崗位面臨薪酬分化)

  一直以來銀行從業人員都是大家眼中的“金飯碗”工作。然而在近日,金融圈裏有傳聞表示銀行業可能要集體降薪。這則消息一傳開來,就引起了業內極高的關注。“金融1號院”與多名銀行業內人士交流中發現,降薪的傳聞雖然不實,但也並非空穴來風。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金融1號院”表示,“今後不同的銀行經營業績分化會加劇,而同一家銀行不同崗位的薪酬分化也會更加明顯。即便是同一個人,不同時間的經營業績、管理績效不一樣,薪酬可能也會不一樣。之前普遍漲薪的情況可能不存在了。”銀行業整體降薪傳聞非真實 薪資總額將受利潤影響 近期,“金融1號院”在多個銀行業交流羣裏看到了一則聊天記錄,聊天談話內容表示受到政策影響,某大型股份制銀行要開始帶頭降薪,而某國有大行將緊隨其後開始降薪,並表示隨之而來的是整個金融行業的降薪。某銀行從業人員對記者表示,“其實疫情以來,各行各業的經營都受到了衝擊,銀行業作為經濟體中最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當然也無法獨善其身,尤其是銀行需要給實體經濟讓利,今年利潤整體下降是大概率事件,銀行需要壓縮成本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為此,“金融1號院”與多位銀行從業人員進行了交流,並多方求證消息的真實性。“大家一直都覺得銀行從業者收入穩定又體面,其實根本不是如此。我的薪資已經很低了,如果再降那我真的無法接受。”某城商行櫃員對“金融1號院”吐槽。對此,多名銀行業內人士都對記者表示,即使銀行業要降薪,應該也不會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因為銀行基層員工的薪資已經“降無可降”了。根據2019年上市銀行的年報公佈統計,其中36家上市銀行的人均年薪達31.60萬,但年報內的薪酬計算方式是各家銀行年度支付的工資,根據所披露的員工數量計算得出的平均收入,無法代表銀行基層員工的薪酬水平。記者經過多方調查發現,一線城市的部分國有大行的基層員工月收入在繳納五險一金後甚至不足5000元,而某些股份制銀行雖然薪資水平相比國有大行略高,但基層員工月薪也大部分不足1萬元。在“銀行集體降薪”的消息傳開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立刻公開做出了回應表示目前沒有降薪的安排。實際上,銀行業降薪傳聞也並非空穴來風。“金融1號院”在調查中瞭解到,網傳消息稱銀行業受政策影響要集體降薪的“政策”,主要指的是今年年初時財政部印發的《國有金融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實施細則》中確定了國有金融機構的工資計算公式,指出金融企業工資總額增長以貫徹落實國家宏觀政策,服務微觀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為重點,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等因素合理確定。也就是説,今後國有金融企業的工資總額會受到淨利潤增幅影響,若淨利潤增幅為負,企業工資總額或將下調。而銀保監會曾在上個月指出,一些機構撥備不達標,即便按照現階段撥備覆蓋率最低標準100%測算,銀行機構仍有缺口合計超過3500億元。若均攤到全年補足撥備缺口,這些機構利潤增速將大幅降低,有的甚至為負。下一步將督促銀行保持利潤合理增長,做實利潤、用好利潤,切實補充資本。適當降低分紅,不增加獎金,把有限的利潤更多用於資本補充,提高風險抵禦能力。對此,董希淼分析認為,對於國有控股的銀行,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薪酬決定機制正在發生變化。因為國有金融企業對於服務實體經濟,跟自身的效益增長,風險控制這些指標更緊密的掛鈎。如果經營業績下降,薪酬下降;如果經營業績上升,薪酬上升。工資的決定機制在改變,傳言中對整個銀行業大幅度降薪的判斷是不能成立的。銀行業薪酬決定機制將變化 金融科技人才投入力度不減 雖然銀行業整體大幅度降薪難以成立,但下一步,行業薪酬機制調整卻可能成為大概率事件。董希淼在接受“金融1號院”採訪時表示,目前存在不同銀行業績分化與同一銀行崗位薪酬分化加大兩個趨勢。第一,不同的銀行經營業績分化會加劇,經營狀況好的銀行可能會更好,經營不善的銀行業績可能會變得比較差,甚至負增長。相應的薪酬分化也將加大。第二,同一家銀行不同崗位的薪酬分化會更加明顯。比如説,因金融科技被重視,技術研發、網絡金融相關部門崗位,薪酬會增加會加大激勵。而可被技術替代的、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崗位,薪酬就自然會下降。交通銀行研究員、西澤研究院特聘高級研究員鄧宇對“金融1號院”表示,銀行業此後會更加明顯按照市場化原則來核定工資總額,也就是説員工的薪資肯定與整體經營情況是相掛鈎的。如果銀行經營業績下滑,相應的薪資下降也是有可能的。但銀行在兩個方面的資金應該不會節省,那就是對核心人才的激勵和對金融科技人才的投入,因為這是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鄧宇進一步對記者分析到,銀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撐,規模、利潤等均來自實體經濟的繁榮,成本、風險則應該更加審時度勢。傳統的商業銀行規模龐大、部門林立,超過數百萬人的就業羣體,但很多時候銀行金融機構給人的印象是“臃腫”和低效率。在數字化智能時代,傳統的銀行服務已逐漸成為一種“累贅”,過於細化的分工、繁瑣的程序和部門,加上數字化改造的進程緩慢,運營模式不斷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與“輕型化”的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理念背道而馳。現實情況也是如此。記者發現,從今年各家銀行的校招崗位來看,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量相當高。比如建信金科3月份春招發佈500個崗位,7月16日再次面向社會招聘,主要涵蓋區塊鏈開發類、雲計算類、數據庫開發類、移動應用開發類、平台系統開發類、軟件測試開發類等。而記者根據招聘APP上的信息發現,在部分國有大行金融科技公司中,部分科技人才崗位的薪資都在40萬元以上。甚至有不少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實名認證招聘或通過獵頭公司公開“挖人”,有部分薪酬甚至高達百萬以上。某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銀行在加快對金融科技領域佈局的過程中,核心人才的招攬和儲備一定是銀行發展金融科技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因此資金的投入只會不斷增加,因為這就是人才的價值。”“銀行為了降低經營成本,很可能會控制運營成本、優化業務流程,將更多的中後台人員前置,夯實前台營銷和服務人員的基礎。同時會持續優化經營機構設置,精簡部門和崗位職能,減少不必要的行政支出,通過數字化改造提升內部管理水平,解決人員冗雜、部門林立的‘老問題’。對於降低銀行的經營成本來説,降薪並非最優選擇。”鄧宇表示。

  作為金融業的“金飯碗”,銀行從業人員近期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8月5日晚間,一則聊天記錄讓今年本來就不好過的金融業“雪上加霜”。這份流傳的聊天記錄顯示,應政策要求影響,全國金融業要全體降薪,更點名中信銀行和建設銀行分別降薪20%和30%。

  界面新聞記者隨後向各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人士求證。總體而言,銀行業人士普遍表示,降薪已是“常態”,甚至有基層從業人員感嘆,已“降無可降”。

  其中,被點名指出降薪的中信銀行和建設銀行,官方均未給予回應。有中信銀行總行人士表示,目前並未接到降薪20%的正式通知。

  中信銀行有內部人士則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今年以來工資出現明顯下調,住房補貼、旅遊費等福利也都取消發放。

  另據界面新聞獨家獲悉,中信銀行母公司中信集團開展“開源節流、降本增效”專項工作,要求實現2020年度開源增效50億元、節流降本100億元的目標。

  中信集團今年要節流降本100億元,中信銀行未回應降薪20%

  界面新聞還了解到,某國有大行的一些分行則出現“隱形”降薪。該行上海分行人士告知界面新聞記者,領導已明確今年將沒有年終獎;該行江浙地區人士則表示,薪酬並沒有出現明顯調整,但取消了許多福利。

  除了直接降低底薪、績效打折、減免福利發放之外,銀行機構善用的方式還包括調整發放模式。“底薪本來就少,再拿出40%放到預留的年終獎中,每月到手寥寥無幾,年終獎也不一定能正常發”。有業內人士表示。

  除大行以外,股份行和某些城商行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有某上市股份行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已接到通知降薪10%。

  另一家上海股份行北京分行人士則表示,受業績下滑影響,今年年中的行慶獎金就已大幅減少,6月工資到手僅有一千五。

  江浙多家城商行的客户經理表示,考核方式出現調整,明顯是變相降薪。有城商行人士透露,薪酬已大幅下降了約1/3。

  當多家銀行處於一片哀嚎之中,也有多位某國有大行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今年以來薪酬出現明顯上漲調整。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銀行業是少數正增長的行業之一。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為-6.8%,但銀行利潤實現5.62%的正增長。銀保監會披露,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600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六大行一季度淨利潤2710億元,增速保持在1.8%-8.5%之間。

  “這樣的情況下,銀行面臨着巨大輿論壓力。”招商銀行副行長王良曾在該行股東大會上坦言。

  6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銀保監會也於近日強調,要“更大力度讓利實體經濟”。

  九成業務線上辦 今年商業銀行關了1381家網點

  有沒有發現身邊的銀行網點越來越少?7月11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查閲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信息平台發現,今年上半年(2020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已經有1318家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宣佈關張,7月1日-7月3日又有63家網點退出市場。

  上半年退出市場的276家網點屬於包商銀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關停的網點有276家都屬於原包商銀行。今年4月30日,在被依法接管近一年的時間點,包商銀行的風險處置迎來最後關鍵一步。新設立的蒙商銀行將收購承接包商銀行總行及內蒙古自治區內各分支機構的相關業務、資產及負債;內蒙古自治區外的各分支機構由徽商銀行承接。

  由於銀行系統切換和標識、憑證、印章的更換等工作尚在進行中,原包商銀行的客户仍可繼續至包商銀行分支機構的營業網點辦理業務。

  剔除包商銀行的網點,今年上半年全國商業銀行一共有1042家分支機構終止營業,而去年同期為1177家,可以看出銀行網點關停速度有所放緩,並不像有些媒體所説的有所上升。

  六大行關停網點佔總量三分之一

  據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統計,上半年國有六大行關閉網點的數量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具體來看:中國農業銀行125家、中國銀行88家、中國建設銀行82家、交通銀行76家、郵政儲蓄銀行68家、工商銀行48家,總計487家銀行網點,佔比36.95%。

  從區域上來看,上半年北京關停商業銀行網點27家、上海關停11家。關停數量最多的為以下幾個省份:廣東103家、山東83家、浙江省84家、江蘇省49家,廣東、山東、浙江、江蘇關停319家,佔全國商業銀行關停網點總量的24.2%,接近四分之一。

  從網點類型來看,社區支行是各銀行瘦身的重點。上半年,一共有318家社區支行退出市場,其中民生銀行就有59家,興業銀行26家,光大銀行18家。

  去年銀行平均離櫃率接近90%

  對於銀行業物理網點的顯著縮減,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銀行業務的電子化。由於絕大部分業務都可以通過電子渠道線上辦理,客户不再需要親臨網點。

  評價銀行電子渠道辦理業務情況的關鍵量化指標是銀行離櫃率。它是指客户離開櫃枱辦理的業務量與銀行總業務量的比率,比率越高説明通過網絡、移動支付和電子自助渠道辦理業務的客户越多。銀行業務離櫃率的顯著提高,充分説明我國銀行業務對營業網點的依賴程度越來越低。

  中國銀行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平均離櫃率達到89.77%,相較2018年的88.67%提高1.1個百分點,而2013年銀行業平均離櫃業務率則是63.23%。多家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櫃面交易替代率已經超過90%,部分銀行甚至超過95%。

  離櫃業務率的不斷走高,最直觀的表現是電子銀行交易額的增長迅猛。數據顯示,2019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網上銀行交易筆數達1637.84億筆,同比增長7.42%,交易金額達1657.75萬億元;手機銀行交易筆數達1214.51億筆,交易金額達335.63萬億元,同比增長38.88%;電商平台交易筆數達0.83億筆,交易金額達1.64萬億元;全行業離櫃率為89.77%。

  隨着銀行網點數量的減少,銀行員工數量也隨之變化。年報顯示,2019年工行、農行、交行、中行的員工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四大行員工數量共減少16319人。其中,農業銀行員工減少人數最多,達9680人;次之為工商銀行,減少4190人。據瞭解,截至2019年末農業銀行減少了1.6萬餘個櫃麪人員崗位,這些員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轉崗到了其他崗位。

  銀行網點數量會減少更加高科技

  聯訊證券的研報指出,網點是銀行最為昂貴的渠道資源。能否實現有效回報將決定銀行的整體績效水平。不過,明顯可以看出,上市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明顯下降。另一方面,網點租金和人工成本上漲、硬件維護成本和設備更新投資需求也在競爭的壓力下大幅被動上升,進一步加大網點的盈利壓力。這些都是銀行調整網點佈局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認為,隨着金融科技深入應用,網點綜合化轉型的步伐會加快,除了網點數量的減少,網點進一步將銀行的傳統服務與金融科技有機結合也將成為趨勢。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銀行傳統網點規模收縮是趨勢,但不會消失。傳統網點應該利用線下渠道客户接觸時間多、互動效果好、銀行參與度高的特性,發揮營銷、諮詢和服務職能。

  長三角一家城商行的資深人士向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強調,雖然現在大家都着力發展線上業務,但線下網點的價值依然不可忽視。特別是小銀行,線上獲客沒有優勢,需要網點作為物理載體更近距離地接觸客户,建立關係。不一定是拉存款,指導客户下載APP、開通網銀等業務都很方便。再比如,銀行需要經常開展一些客户活動,在自己的網點肯定比借酒店或會所更放心更安全,也更能體現銀行特色。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857 字。

轉載請註明: 銀行業“集體降薪”傳聞調查:員工嘆“降無可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