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業轉型進入“換擋減速期”
時報財經圖庫
當前信託公司在標品信託展業方面還處於經驗不足的階段,信託公司擴展標品業務,需要看整個市場的空間能否提升。
近日,記者從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處獲悉,標品信託發行近期大幅攀升,而與之相對的非標產品的發行則出現較為顯著的滑坡。
業內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現階段標品信託業務持續放量,信託行業的轉型正在快速推進。可以看到,在數量和規模上,標品業務都不容小覷,在集合信託市場中的地位越發穩固。
具體來看,哪類標品信託產品在市場上受到更多的青睞?整體來看,標品業務和非標業務又有哪些不同?如何看待標品信託的發展空間?
標品信託放量
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指出,近期非標類產品受監管和風險的影響持續收緊,標品信託業務成為信託公司展業的重心之一。
相關數據顯示,9月13日至19日這一週標品信託產品成立數量232款,環比減少0.42%,成立規模70.75億元,環比增加1.82%。其中,投向固收類資產(債券等)的產品成立數量137款,環比減少17.46%;權益類產品成立數量77款,環比增加79.07%。
對於發行情況,記者注意到,同期標品信託發行123款,環比增加40.82%;發行規模118.78億元,環比增加39.27%。其中,投向固收類資產(債券等)的產品85款,環比增加46.42%;權益類產品發行數量26款,環比增加85.71%。
用益信託研究員喻智告訴記者,現階段標品信託業務持續放量,信託行業的轉型正在快速推進。可以看到,在數量和規模上,標品業務都不容小覷,在集合信託市場中的地位越發穩固。
記者瞭解到,標品信託一般指信託公司依據信託文件的約定,將信託資金直接或間接投資於公開市場(發行交易的金融產品,包括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等),具有標準化、有公開市價、可公開交易、流動性強的特點。
因此,標品信託通常為淨值型產品,期限靈活,產品流動性高,投資收益則由底層資產決定,底層資產的價格又是由公開市場交易產生,沒有明確的預期收益率。
運行模式不同
“信託公司的標品業務是大勢所趨,我們目前也有推介相關產品。”某三方財富理財師莉莉(化名)告訴記者。
在莉莉推介的產品中,記者注意到一款投資標的為AA 評級的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產品,該產品是有住宅性質土地抵押的省會項目,預期收益率為年化7.5%,屬於標準化城投債券,也是一線城市政信項目,並有當地平台擔保。
有信託行業觀察人士林平(化名)告訴記者,有抵押和有擔保的債券類產品,和之前的非標模式看起來較為接近,但是標品的流程和非標有很大不同,信息披露和項目運行模式也多有不同。
“債券既包括有抵押、有擔保債券,也有沒有抵押擔保的,對於後者,目前市場觀望情緒確實比較濃,同等情況下相對有抵押和擔保的債券產品來説銷售情況弱一些,當然如果交易對手和實際債券用途不錯的話還是有部分產品會得到市場的青睞。”該人士進一步指出。
金樂函數信託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標準化信託產品推介過程中,以債券類產品為例,大體上和之前的非標業務一致,對理財顧問新的要求不多,主要包括對債券的概念、債券的基本情況、債券本身和信託的關係進行梳理等方面。
不過,廖鶴凱也告訴記者,對於股票、基金類的投資,特別是涉及到衍生品的比如雪球類投資來説,對於理財顧問的要求就比較高了,需要對相關的產品概念、交易結構、投向範圍、風控措施、退出機制做詳細瞭解才能和客户説得清楚明白。
風險控制增強
另一方面,記者注意到,在優質非標產品較為稀缺的情況下,“且買且珍惜”也一度成為一些銷售人員在進行產品推介時經常提到的話語。
林平告訴記者,這或許體現了轉型期部分從業人士的矛盾心理。可以説,當產品的形態從封閉的預期收益型轉變成淨值型,從業人士和客户仍需要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
有觀點認為,非標產品向標品淨值型產品的轉型並沒有增加額外的風險,而是以一種及時透明的方式將風險展示和披露出來,也可以提供更多、更靈活的風險管理以及損失處置的策略。
一般來説,非標產品的風險是由融資方的預期違約概率和違約損失率共同決定的,發行機構的信用背書實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標品淨值型產品的風險則是通過組合的市場價格波動反映的。
對於近期集合信託市場上相關投向產品的表現,喻智分析認為,傳統的房地產融資信託業務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嚴監管的形勢正在倒逼房地產信託業務轉型。房地產信託業務近期轉型較為明顯的特徵包括股權投資增長明顯、交易對手有所擴展和風險控制增強等方面。
“與債權融資相比,股權信託的操作難度更高,對信託公司的專業能力和主動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喻智進一步指出,對於股權項目,信託公司一般會根據項目所處市場情況和發展趨勢進行綜合判斷,提高主動管理能力。“現在多是由信託公司直接控股房地產的項目公司,控制現金流,管控能力強,風險相對可控”。
難點仍待突破
在資管新規大背景下,信託行業整體進入轉型階段,各家機構持續壓縮通道業務和非標投資,同時優化投資方向,加快標準化投資,強化主動管理能力。
中國信託業協會指出,資管新規發佈以來,信託業進入艱難轉型階段,信託資產規模從2017年四季度末的高點持續滑落。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臨近結束,信託資產規模漸趨平穩,並在2021年二季度首次出現回升。
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信託資產規模為20.64萬億元,與2020年二季度末相比,同比下降0.64萬億元,降幅為3.02%;與2021年一季度末相比,環比增加0.26萬億元,增幅為1.28%。
“標準化投資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證券市場信託的持續發展,信託資產規模在二季度迎來資管新規頒佈後的首次回升。”西南財經大學信託與理財研究所所長翟立宏分析稱,隨着轉型成果的顯現,行業發展方向愈加明晰。
另一方面,也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資金信託新規徵求意見稿於去年5月發佈,而在正式稿發佈之前,針對具體產品的管理細則尚無法明確。可以看到,目前市場上標品信託產品種類較多,投資者選擇時仍需對底層資產給予足夠多的關注。
在廖鶴凱看來,當前,融資類業務大幅壓降,標品產品替代融資類非標已是大勢所趨。不過,當前信託公司在標品信託展業方面還處於經驗不足的階段,信託公司擴展標品業務,需要看整個市場的空間能否提升。
“從目前存量的標品業務來看,信託公司沒有很大的優勢,現實業務層面壓力較大,產品創新以及投資者認可度兩大難點還需要突破。”廖鶴凱進一步指出,在當前的“換擋減速期”,信託公司發力標品信託產品不應過於激進,應當還是以消化存量產品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