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年輕人愛吃的連鎖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發佈了10年來首次虧損的預告。
3月11日,火鍋連鎖品牌呷哺呷哺發佈了“盈利預警”公告——2021年,公司預計實現收入為61.5億元,同比增長約13%。不過淨利潤卻出現了10年來首次虧損(2011年至今),預計虧損約2.75億元至2.95億元,2020年同期淨利潤為1149萬元。
公告發布後,呷哺呷哺的股價隨即大跌,連續兩個交易日跌幅分別為7.84%和11.43%。截至3月16日,呷哺呷哺股價為3.23港幣,和2021年2月1日27.08港元的巔峯股價相比,呷哺呷哺已經跌去了88%的市值。
呷哺呷哺為何出現瞭如此嚴重的虧損?公告表示,呷哺呷哺2021年虧損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因為因為全年關閉約230家餐廳導致的長期資產一次性虧損,以及因為部分餐廳經營業績下滑而導致的計提減值虧損,合計約2.2億元;二是因為2021年部分地區餐廳仍然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無法充分營業,進而拖累了整體盈利水平。
在餐飲行業普遍關店調整的情況下,呷哺呷哺也未能倖免。對於呷哺呷哺而言,曾經以“性價比”橫掃市場的小火鍋處境愈發尷尬,如何解決新的選址和定位問題,成為人事大洗牌之後,創始人賀光啓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呷哺退,湊湊進
圍繞在呷哺呷哺身上的一個重點,是如何解決自身賴以起家的“呷哺呷哺”品牌餐廳經營問題。
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啓在去年6月重回台前後,經過2個多月的市場調研,發現呷哺呷哺的部分門店存在嚴重的選址錯誤,進而會導致虧損,因此決定“關店200家”。
2021年中報顯示,呷哺呷哺共有1077家呷哺呷哺品牌餐廳,也就是説近2成呷哺呷哺品牌餐廳被關閉。
然而呷哺呷哺的營收並未減少,公告顯示,呷哺呷哺2021年的營收達到61.5億元,同比去年增長13%。
大幅關店的同時,營收不降反增,這一方面説明呷哺呷哺淘汰的店鋪營收表現不佳,另一方面,呷哺呷哺旗下湊湊品牌補位以及持續的開店措施提升了自身營業額。
2021年中報數據顯示,呷哺呷哺旗下“湊湊”品牌餐廳的營收佔比,已經達到37%,同比去年同期增長6個百分點。而“湊湊”餐廳的數量只有149間。
主攻中高端火鍋的湊湊佔據了越來越多的銷售額,成為公司營收的重要增長點。但是呷哺呷哺品牌卻遇到愈發尷尬的境地。
尷尬的性價比
作為曾經的“高性價比”代表,呷哺呷哺一度提價的策略導致不少擁躉離開。
作為一人食小火鍋的代表,呷哺呷哺餐廳翻枱率高、客單價低,在房租和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提價成為必然的選擇。
但是這一選擇必然會傷害到呷哺呷哺的核心用户羣,“性價比”沒有了,呷哺呷哺也就失去了最強的競爭力。2017年,在呷哺呷哺推出漲價策略後,翻枱率就開始一路下滑。2017-2020年,呷哺呷哺翻枱率分別為3.3、2.8、2.6、2.3。
呷哺呷哺税後利潤(單位:萬元)
不提價會面臨虧損,提價會面臨客户流失,“性價比”定位如何權衡成為呷哺呷哺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在經歷“提價之痛”後,呷哺呷哺選擇重新迴歸性價比,同時開始了新的擴張動作。
12月22日,賀光啓宣佈呷哺呷哺將在上海設立第二管理總部,實施北京、上海“雙總部”並啓動“東擴南進”的發展戰略。未來三年,呷哺呷哺預計新增至少500家門店,從現有的千家門店擴增至1500家左右,並差異化經營南北方市場。湊湊則以每年新增80到100家門店的速度擴張。
呷哺呷哺品牌迴歸性價比,主攻中高端的湊湊來擔起盈利的任務,這似乎成為呷哺呷哺的戰略走向。
然而在餐飲行業仍未走出疫情陰影的情況下,呷哺呷哺持續擴張策略能否換來業績的進一步增長,還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