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30年:被隱藏的財富密碼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作者:劉亦文,編輯:小市妹,36氪經授權發佈。
從1990年12月上交所成立算,A股誕生已30年有餘。30年來,雖然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投資者越來越多,但A股一直備受嘲諷,輿論觀感並不好。
在一些輿論中,A股至今被諷刺為合法賭場,並充斥着眾多老千,散户必然淪為韭菜;包括一些經濟學者,也認為討論A股屬於文學和藝術範疇,行情走勢太過魔幻,很難用理性的經濟學模型解釋。
很少有一個市場,如A股這般,讓人慾罷不能,又誤解至深。
1 A股盈利能力究竟如何?股諺有云:七虧二平一賺。意即股民中有70%虧損,20%持平,只有10%的人可能盈利。
這句話帶給人的刻板印象,就是股市賺錢概率太小,投資股市並不靠譜。特別是和樓市等其他投資渠道相比,股市更是被秒成渣。過去20年,買房炒樓讓絕大多數家庭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增值,炒股帶來的卻更多是難以言説的傷心往事。
A股真的如此“渣”嗎?
事實並非如此。
以上證綜指為例,1990年以來,漲幅超過36倍,年化漲幅達到14%。與之相比,全國房價同期年化漲幅不到6%,10年期國債代表的債市年化收益率不到4%,以CRB指數衡量的大宗商品年化漲幅不到3%。
在主要投資品類中,股市的長期收益其實是最高的。
值得一提的是,上證綜指的漲幅,仍然低估了A股的真實漲幅。因為上證指數編制時未考慮到分紅收益,而且銀行等金融公司權重佔比過大,這部分行業較低的漲幅嚴重拖累了指數。
為衡量A股真實收益率,海通證券曾以兩種方法計算過自上交所開市到2017年的A股收益率。
一種方法是,每年年初買入等額所有A股,投資收益為576倍,27年的年化漲幅為28.0%;另一種方法是,每年年初買入等量所有A股,投資收益為256倍,年化漲幅為24.0%。
按照這種“傻瓜”的方法投資A股,年化收益率甚至超過了巴菲特。因為最近30年,股神的年化收益率也不過20%出頭。A股中隱藏的財富密碼,無疑會讓人大感意外。
顯然,大多數投資者在A股賺不到錢,並不是因為股市收益低,缺乏賺錢機會。
真正的原因,是A股巨大的波動率。
雖然A股的年化收益率是所有大類投資品種中最高的,但是其波動率也遠高於其他投資品種。30年來,上證綜指年度最大漲幅是1992年的166%,最大跌幅是2008年的65%,大多數年份,A股的收益率水平,都遠遠偏離年化收益率。
A股的巨大波動率,一方面來自中國經濟和上市公司結構。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投資拉動,反映在A股裏,就是上市公司的利潤絕大部分來自於銀行、地產以及資源等週期類行業。這部分公司利潤隨着經濟週期呈現明顯的上下波動,從而在盈利端造成了A股的高波動性。
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來自A股的投資者結構。
按照自由流通市值計算,2020年一季度,機構佔比為30.3%(公募10.8%、外資8%、保險類資金7.1%、私募4.4%),自然人和法人佔比25.1%,散户持股市值佔比為38.3%,散户仍然是市場最大的持倉羣體。
散户的非理性交易行為,使市場漲的時候容易漲過頭,跌的時候容易跌過頭,在估值端造成了A股更大的波動。
特別是在單邊市場中,市場走勢幾乎完全由情緒造成的估值變動所主導。
以最近一輪牛熊轉換來看,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的牛市行情中,上證綜指從1849點上漲到5178點,其中PE從8倍上升到21倍,上漲了2.5倍,而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只有10%左右,指數上漲幾乎完全依靠估值提升而實現。2015年6月到2019年1月的熊市行情中,上證綜指從5178點下跌到2440點,其中PE從21倍降到11倍,仍然是市場下跌的主要因素。
巨大波動率很大程度上是由散户造成,反過來也深深傷害了散户,是造成散户虧損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大部分散户沒有估值概念和週期思維,更多的是根據市場的賺錢效應從眾跟風,所以往往在牛市最瘋狂、估值泡沫到達歷史高點時蜂擁而入;在熊市最低迷、估值回到歷史低位時割肉出局。專業能力欠缺,使散户容易買在高位,賣在低位,自然難以賺錢。
另一方面,巨大波動率帶來的巨大刺激感、操作便利性帶來的流動性陷阱,使大部分散户陷入了追求一夜暴富、短線頻繁交易的泥潭。而極高的收益率預期和操作頻率,最終讓股市淪為了零和博弈的賭場,大多數人虧損是命定的結局。
相對而言,樓市的低波動率和複雜交易程序帶來的較低流動性,正是普通老百姓能夠充分享受樓市增值收益的重要原因。
但是,對於專業投資者,股市巨大波動率是巨大的機會。“市場先生”經常失靈,價格經常大幅偏離合理價值,反而會給出很多低吸高拋的擇時機會。
比如,上證估值曾經在2014年初下探至歷史最低點,PE(TTM)只有8倍左右,彼時茅台的PE(TTM)甚至不到9倍,不到現在的20%。那個時點,無疑是投資的最好時機。
市場的巨大波動,也是A股獲得超額收益的重要基礎,造就了A股在早期誕生出很多通過短線高拋低吸暴富的牛散。一些遊資大佬,從幾萬元起家,迅速做到了億萬身家,其財富積累速度,遠超巴菲特等來自成熟市場的國際投資大師。
在以中長期價值投資為主的機構投資者當中,巨大波動性帶來的擇時機會,也創造過收益神話,在這方面典型代表是華夏基金前著名基金經理王亞偉。其成名之作,是從2005年底接手主理華夏精選大盤開始,在6多年時間裏,淨值增長了11倍。如此驚人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也是來自其在高波動率市場環境下準確的擇時能力。
更值得推崇的是,不理會市場波動,通過堅定的長期持股,和優秀公司共同成長的投資人。比如萬科的劉元生、海康威視的龔虹嘉、恆瑞醫藥的岑均達,都是通過幾十年如一日的長期持股,最終獲得數十億財富回報。
2 A股是不是經濟晴雨表?很長時間裏,A股都被認為和中國經濟走勢背道而馳,不能充當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一個常用的證據是,2007年以來中國GDP增長了3倍以上,但是上證指數離2007年10月創下的6124點還相差甚遠。
這種觀點貌似有理,其實似是而非。最根本的錯誤,在於時點選擇。2007年上證創下6124點,已是牛市最瘋狂的時候,PE(TTM)達到了60倍以上,而目前只有16倍左右。拿泡沫嚴重的市場和如今相對正常的市場進行比較,顯然是不合理的。
如果拋開估值差異的因素,以估值相近的2005年作為比較的起點,結果更有參考價值。
2005-2019年的15年間,我國名義GDP年化增速為12.8%,同期萬得全A的年化漲幅為14%,滬深300為9.8%,中證800為10.2%,A股漲幅跟經濟基本面基本一致。
從A股市值領先公司的變遷,我們也能看到中國經濟基本面的變化。
2000年之前,A股市值龍頭曾長期被生產電視機的四川長虹佔據。那時中國經濟剛剛起步,正處於短缺經濟時代,以家電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產品供不應求,相關企業迎來了業績和市值的高光時代。
▲1998年12月31日A股總市值前10
圖源:同花順iFinD
到了2010年,A股市值排名靠前的是中國石油、工商銀行和中國神華等金融和資源類公司。對應的經濟背景,是中國迎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高峯期,鋼鐵、有色、石油煤炭、地產等週期性投資行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四大金剛”,而極度依賴信貸的融資模式,則使銀行的規模和重要性變得空前強大。
▲2010年12月31日A股總市值前10
圖源:同花順iFinD
到了今天,A股前10大市值公司中,除了銀行和保險之外,新上榜的是高端白酒的代表貴州茅台和五糧液,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龍頭寧德時代,其中貴州茅台更登頂A股市值之首。
▲2021年1月25日A股總市值前10
圖源:同花順iFinD
作為曾經的A股老大,四川長虹目前的市值已經不到20年前的一半,而中國石油市值與13年前的歷史最高峯相比,更是下降了90%之多。
真正代表時代轉型方向的互聯網科技巨頭,包括阿里、騰訊、京東、拼多多、美團、小米等,基本都在美股和港股上市,市值皆超過千億美元,遠遠超過傳統行業中的金融和地產。
其背後反映的經濟趨勢,一是在過剩經濟時代,傳統制造業陷入同質競爭的慘烈紅海,利潤極其微薄,渠道和流量成為最重要的資源,使互聯網巨頭迅速崛起;二是在消費驅動經濟增長和消費持續升級的時代潮流下,重化工業的野蠻生長階段已經過去,消費者越發重視產品的情感體驗和個性化,由此催生出越來越多有鮮明特色的高端消費品,走向業績和市值的巔峯。
A股被吐槽和經濟基本面無關,另一個依據是市場投機炒作盛行。很多沒有業績支撐的垃圾題材股,經常在短期內暴漲;而業績穩定優異的好公司,表現反而不温不火,價值投資在A股似乎水土不服。
但是,把時間拉長來看,A股其實是非常理性和有效的市場,上市公司股價的長期走勢,與其業績高度相關,所謂短期靠勢,長期靠質。
A股30年來,歷經時間洗禮,穿越牛熊週期,最終成為百倍以上大牛股的公司,基本都是投資者耳熟能詳的優秀公司,包括貴州茅台、五糧液、萬科、格力電器、恆瑞醫藥、雲南白藥等,其長期的股價漲幅,也與業績的增幅基本相當。比如貴州茅台2001年上市,淨利潤從當年的3.28億增長到2019年的412億;格力電器1996年上市,淨利潤從當年的1.86億,增長到2019年的246億。兩家著名公司利潤增幅都超過100倍,成為股價長期大漲的堅實基礎。
與之相反,曾經在市場上,風光一時的熱門題材股,被炒到虛高的市值,也不過黃粱一夢,最終難免一地雞毛。以去年退市的樂視網和暴風科技為例,都曾被市場爆炒過,市值最高時分別達到過1700億和400億,而最終退市時,不過只剩下了7億和1億。
長期來看,炒作帶來的估值波動,對上市公司市值的影響微乎其微,業績始終是影響市值成長的最重要因素。能夠長期持續為客户和股東創造價值的公司,終究會受到投資者的認可,在資本市場實現自己的價值。
因為,A股並不是零和博弈的賭場,而是實體經濟在資本市場的反映。在這裏,理性只會遲到,絕對不會缺席!
時間終究會成為檢驗企業價值的唯一標準。
3 牛短熊長是A股宿命?1990年底以來,A股總共經歷了5輪完整的牛熊轉換行情。
以上證綜指為例,A股第一輪牛市從1991年1月到1993年2月,歷時25個月,漲幅1559%;隨後從1993年2月到1994年7月進入第一輪熊市,歷時17個月,跌幅80%。
第二輪牛市從1994年7月到2001年6月,歷時84個月,漲幅570%;隨後從2001年6月到2005年6月進入第二輪熊市,歷時48個月,跌幅56%。
第三輪牛市從2005年6月到2007年10月,歷時28個月,漲幅514%;隨後從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進入第二輪熊市,歷時12個月,跌幅73%。
第四輪牛市從2008年10月到2009年8月,歷時10個月,漲幅109%;隨後從2009年8月到2013年6月進入第四輪熊市,歷時46個月,跌幅47%。
第五輪牛市從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歷時24個月,漲幅180%;隨後從2015年6月到2019年1月進入第五輪熊市,歷時43個月,跌幅53%。
過去5輪完整牛熊週期裏,A股牛市平均持續時間34個月,熊市平均持續時間則高達33個月,牛短熊長的現象其實並不明顯。
但是自2000年以來,A股牛市平均持續時間只有20個月,熊市平均持續時間卻高達37個月,牛短熊長的跡象異常突出,並被認為是A股難以擺脱的宿命。
反觀美股市場,從1900以來道指也經歷了5輪牛熊轉換,每輪牛市的平均持續時間高達12年,熊市的持續時間只有2年,其牛長熊短的特徵和A股形成了鮮明對比。
A股近20年來牛短熊長的背後,是單邊牛市時的瘋狂漲幅。在近20年的三輪牛市週期中,上證綜指複合年化漲幅分別為112%、142%和70%,平均年化漲幅高達108%。牛市階段的短期暴漲,必然造成估值的畸高,最終只能通過漫長的下跌來消化估值泡沫。
美股的長牛行情,則是牛市時的細水長流。道指在牛市的年化漲幅只有20%左右,牛市的指數上漲主要由業績貢獻。
深究A股和美股牛熊週期的差異,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投資者結構和上市公司盈利結構。美股投資者以機構為主,利潤來源以消費和科技等弱週期行業為主,這種市場環境使美股估值相對穩定、利潤穩定增長,從而具備長牛的基礎。而A股投資者以散户為主,利潤來源以強週期行業為主,估值和利潤自然缺乏穩定性,使A股也難以走出長牛行情。
但是,A股的市場環境,也在向美股等成熟市場靠攏。
投資者結構中,機構的佔比已經越來越高,2015年以來,機構投資者在自由流通市值中的佔比每年增長超過2%並且有加速跡象;盈利結構中,隨着近年來消費和科技公司IPO數量的大幅增長,A股中弱週期行業的市值和利潤佔比也越來越高。
而投資者結構和盈利結構的變化,將為A股的長牛行情奠定基礎。
行情的發展似乎也正在發生細微的變化。比如目前正在上演的第六輪牛市,始於2019年1月,目前持續時間已有24個月,但是總漲幅不到50%,年化漲幅不到23%,遠遠低於過去牛市平均的年化漲幅。
考慮到目前A股的盈利和估值水平,牛市行情大概率仍將延續下去。如果行情仍以較低的波動率往上發展,或許從2021年開始,A股將真正迎來長期慢牛行情,牛短熊長的宿命終將被打破。
4 股市是人生的映射股市如人生一樣,是無數因素共同決定的極其複雜的系統。
人生要成功,投資要獲利,認知能力當然是重要的。
事實上,大部分人對股市的認知極其膚淺。
在一些人眼中,股市是混沌的,漲跌完全是隨機產生,背後沒有任何規律可循,炒股就是賭博碰運氣;在另一些人看來,股市是線性的,漲的時候似乎一直會漲,跌的時候似乎一直會跌,永遠不會有周期的循環。
對人生的認知,又何嘗不是如此!
認知的價值,在於找到混沌中相對確定的規律,在於理解起伏中的週期更替,從而提升把握機會和規避風險的能力,進而提高成功和獲利的概率。
就像大學畢業比小學畢業成功概率大得多,投資是一樣的道理。
但是有認知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懂得很多牛逼的知識或者道理,可能照樣過不好這一生,也不一定在股市賺錢。
我們看到很多聰明的人,在投資或為人處世時與自己的理性認知經常背道而馳,根本原因在於無法克服自身性格的缺陷和人性共同的弱點。
只有控制情緒和慾望,剋制一夜暴富的幻想,堅持長期主義,相信常識和時間的力量,投資乃至人生才是一件踏實而有意義的事情。
不可或缺的,當然還有國運的恩澤。
巴菲特説,我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子宮紅利”。有幸作為白人出生在國力和經濟蒸蒸日上的美國,是我投資成功的主要原因。
中國的股民其實也是幸運的,我們生在中國經濟發展最迅猛的年代,國運之昌盛,給資本市場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如果投資者能提高專業能力,努力磨練心性,A股過去30年其實有非常多賺錢乃至改變個人命運的機會。
未來30年,最大的希望,是中國投資者和資本市場變得越來越成熟。
希望A股不僅是助力企業發展的融資市,同時也是助力老百姓財富增值的投資市,最終成為中國人最重要、最信賴的資產配置之所。
為股民的人生添彩,而不再是添堵。
免責聲明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