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媒:中國大手筆基建令美國羞愧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財經

彭博社4月7日報道,原題:中國2.3萬億基建令美國的類似計劃羞愧

在疫情防控、樓市低迷以及國際油價飆升的當下,為確保能實現雄心勃勃的經濟增長目標,中國領導人求助於可靠的盟友:該國5000多萬建築工人。在中央政府要求下,地方政府擬定數以千計的“重大項目”清單。據分析,中國今年的計劃投資額至少為14.8萬億元人民幣(約合2.3萬億美元),比美國國會去年批准的基礎設施一攬子計劃的新支出高出一倍多。 美國的計劃是5年總金額1.1萬億美元。許多支出針對交通、水和數字基礎設施。而中國已擁有其他國家總和兩倍多的高鐵、世界上最長高速公路網絡,所以正在改變基建刺激措施的構成——只有約30%的項目是公路、鐵路等傳統基建項目。如今超過一半的項目是為支持製造業和服務業,比如工廠、工業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甚至是主題公園。

這種重點的改變,反映出中國政府努力確保本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主導地位——即便逐漸轉向更先進的領域,如電動汽車和電池、可再生能源和芯片。符合這種要求的一個項目是斥資22億元擴建北京中關村東昇科技園,以容納新一代的眾多科技初創企業。

在施工現場,塔吊圍繞着一個巨大的坑,戴着口罩和安全帽的工人正在打地基。為防控疫情,工人們生活在一個“氣泡”中——穿梭於宿舍和施工現場,每週都接受核酸檢測。49歲的施工隊成員張宏強(音)説:“現在找工作不容易了。”他每月收入6000元,約為北京工薪族平均工資的1/3。

除了讓像張這樣的人就業,中國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還為確保實現今年設定的增長目標。與前幾輪刺激政策一樣,這輪也有可能促進中國的進口,從而對全球經濟起到提振作用。長遠來看,隨着中國工廠加大對芯片等的生產力度,從全球範圍講,實際上還可能起到抑制通脹的作用。

此次基建推動,代表着中國經濟方向的轉變。過去10年,在政府要求遏制高額債務的政策指導下,中國基礎設施投資步伐逐漸放緩,去年增長率僅為0.4%。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説:“這一趨勢將得到扭轉。”高盛集團預測,2022年基礎設施投資將增長8%。

通過今年的大手筆,中國自信這些項目不會變成“白象”工程——給金融系統帶來無法償還的貸款負擔。林説:“若利用目前機會投資基礎設施來緩解瓶頸,將提高生產效率並增加政府收入。”這是一場發揮國家經濟優勢的征程。中國的幾家國有建築公司躋身世界最大建築公司行列,負責從北京到布達佩斯的數千個項目。

西方經濟學家一直認為,中國經濟過於依賴一些大型公共工程。但疫情期間,中國港口和道路吃緊,無法跟上前所未有的出口需求,導致供應鏈堵塞,從而助長了其他國家的通貨膨脹。此後,(西方的)這類批評銷聲匿跡。

要了解基建如何發展,可以看看中國首都。北京今年要投資2800億元人民幣的300個重大項目,包括熊貓繁育中心、樂高樂園主題公園和電動汽車工廠等。北京正在把新的大興國際機場周圍地區變成一個大規模的電子商務和航空研究組成的物流中心。該項目是開發首都郊區的更廣泛計劃的一部分。

對於在機場附近工作的送餐員蘇力軍(音)來説,對當地經濟的影響是明顯的,“半年前,我們這裏只有十幾個人。現在有100多人了。如今我們每天送50到60個訂單,約是半年前的兩倍”。▲(作者湯姆·漢考克,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