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劉佳 北京報道
10月27日,外匯交易中心公告稱:“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市場運行平穩,國際收支趨於平衡,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彈性增強。據瞭解,近期部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行基於自身對經濟基本面和市場情況的判斷,陸續主動將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的‘逆週期因子’淡出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的“逆週期因子”淡出使用,是在10月12日央行出手將外匯風險準備金從20%下調為0後,外匯市場又一重要舉措。
註冊國際投資分析師蔡海標表示,逆週期因子是央行抑制匯率超調的一種工具,它的影響需要根據引入因子前的中間價形成機制或模型與公佈中間價的差異去反推。“淡出使用是更加認可市場在匯率形成機制中的主導作用,這樣可以更加發揮匯率在國際貿易中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也表示,調整後的報價模型有利於提升報價行中間價報價的透明度、基準性和有效性,也是外匯市場自律機制中市場主體發揮作用的體現。
“逆週期因子”淡出使用
十一以來,匯率市場升值順週期逐漸增強,升值也獲得了社會高度關注。
“逆週期因子是應對貶值壓力而生的工具,也具有一定的非對稱性,所以在此時的升值環境中退出,即表達了希望匯率短期升值放緩的意圖。”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張瑜表示。
央行自2017年5月在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中引進“逆週期因子”,意在抑制外匯市場上的“羊羣效應”,增強中國宏觀經濟等基本面因素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作用,當時被視為扭轉人民幣匯價弱勢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引導人民幣升值。
2018年1月,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市場供求趨於平衡,中間價報價行陸續將“逆週期因子”調整為零。2018年8月24日,“逆週期因子”重啓。26個月後,“逆週期因子”淡出使用。
據以往的調整規律分析,當人民幣匯率出現持續貶值,市場形成單邊貶值預期之際,逆週期因子就會被重啓以對沖市場情緒的順週期波動;當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跨境資本流動趨於穩定之際,逆週期因子則會迴歸中性。
至此,創設3年多時間的“逆週期因子”,經歷了迴歸中性到重啓再淡出使用的過程。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有鑫指出,自5月底以來,市場形勢逐漸好轉,人民幣逐漸進入升值階段,且走勢逐漸穩定。5月28日至今,人民幣升值幅度在7%上下,受此影響,企業結匯率增加,售匯率下降,外匯供求和跨境資本流動形勢改善,外匯市場風險大幅下降。在此背景下,逆週期調節因子逐漸淡出使用符合市場形勢變化,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有序波動。
人民幣“結束”升值?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峯此前指出,人民幣匯率小幅升值是中國經濟面向好的自然反映。人民幣匯率在市場上供求推動下有所升值是正常的,是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市場供求對匯率形成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應有之意。
10月以來央行兩次釋放對於人民幣預期管理的信號。10月12日下調遠期外匯風險準備金從20%至0%;10月27日取消人民幣對美元報價模型中的“逆週期因子”。多位市場人士認為,此舉央行意在繼續釋放人民幣不再過快升值預期。
“對於市場而言,逆週期因子的取消使用以‘公告’的形式表明了央行強烈的穩定人民幣不再強升值的預期,而非僅僅是將逆週期因子調弱。結合本月易綱行長在成方街論壇上‘外匯市場運行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升值’的表述,我們認為央行本次調整‘逆週期因子’進一步釋放了人民幣轉變單邊升值的信號。”華泰期貨在研報中指出。
經濟學家丁孟則認為,近期人民幣匯率決定背後的基本面因素向好,雖然市場有波動,但是匯率形成機制日趨市場化。“在這種背景下,逆週期因子逐漸淡出使用。未來,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將更加市場化,國際貨幣市場上美元和一籃子貨幣的變動、人民幣供求將對人民幣匯價形成起主導作用。”
對於“逆週期因子”淡出使用的影響,華泰期貨表示,人民幣“結束”升值預計將增加市場波動。因為10月底和11月初的不確定性增加,不排除通過增強人民幣端匯率的短期波動性,以市場化的方式緩和市場在押注逆週期調節政策中過度樂觀的預期。政治風險釋放的確定性時刻、外匯市場波動性的主動增強,或將給市場創造一次降温的機會。
“未來匯率在合理範圍內的雙向波動幅度會進一步增加。在三元悖論中,匯率波動釋效一定的約束,可以增加貨幣政策和資本流動的空間。” 蔡海標補充道。
【來源:華夏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