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再“瘦身” 釋放制度紅利
每當經濟發展處於關鍵時刻,我們總能通過繼續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積弊,為經濟發展釋放制度紅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政府的經濟管理行為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對於民眾創業、企業投資和行業發展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市場準入管理。相比正面清單規定“可以做什麼”,負面清單是一種更為開放、更加包容、更為透明的市場準入管理模式。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國企、民企還是混合所有制企業,無論內資還是外資,無論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享有同等的市場準入條件待遇,實現“規則平等、權利平等、機會平等”。
一張清單全覆蓋,讓“無形的手”一目瞭然,也讓“有形的手”克己慎行。今年以來,市場主體的投資熱情在進一步提升。數據顯示,1-11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499560億元,同比增長2.6%,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8個百分點;1-11月份,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993.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3%,延續了下半年以來的穩中向好態勢;11月份製造業PMI為52.1%,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6.4%,均為年內新高。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聯合修訂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0年版)》正式印發。從2016年(試點版)的328個事項,到2018年開始正式實施時的151個事項,再到如今的123個事項,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不斷“瘦身”,正是為了繼續更好規範政府行為,給市場“讓”出更大空間,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負面清單的修訂並不是只減不增,而是有增有減。比如,新版負面清單放開3條事項,包括放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項目核准”“礦業權評估機構資質認定”以及“碳排放權交易核查機構資格認定”,正是為了讓市場中介的自律機制起作用;又如,新版負面清單將金融控股公司設立相關管理措施增列入其中。隨着科技和經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在總體上保持寬鬆監管基調的同時,不排除出現監管短板問題,這就需要臨時增列負面清單。
進一步説,我國營商環境近年來不斷優化,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聚焦規則公開透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聯通46個部門、所有省區市,歸集各類信用信息超過500億條;聚焦減環節壓時限,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隨着市場準入門檻不斷放寬,營商環境改善充分釋放制度紅利,給市場主體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面對當下國內外複雜的形勢,用更便利的市場準入和更有吸引力的營商環境激發國內市場主體和國外投資者的積極性,有助於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中國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