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內鄉12月29日電 題:中國經濟的韌性|求解:牧原股份高速成長之謎
新華網 郭良 馮孔
4.9%——這是中國經濟第三季度增速,0.7%——這是中國經濟前三季度增速,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逆勢上揚的發展成績難能可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報告稱,中國可能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在疫情衝擊面前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潛力。
要了解中國經濟的韌性,或許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深入到每一個企業,那裏寫滿了渴望的眼神,藴藏着最豐富的能量。近日,新華網“中國經濟的韌性”團隊走進生豬養殖龍頭——牧原股份,為您揭秘牧原股份是如何成功穿越豬週期?高速成長的秘訣是什麼?
把普通的事做到極致 把無人關注的事做到萬眾矚目
豬肉一直是國內居民主要消費品,更是最主要的肉類消費品,中國一年大約吃掉6億多頭,整個生豬養殖行業規模已達萬億級。自2018年以來,在非洲豬瘟的影響之下,國內迎來了一輪超強的豬週期,豬肉企業業績大增。
從牧原股份披露三季報來看,公司前三季度營收391.64億元,同比增長233.79%;淨利潤209.9億元,同比增長1413.28%。其中,第三季度淨利潤102.03億元,同比增長561.46%。
與其他排名靠前的頭部豬企相比,牧原股份的利潤也與其拉出了明顯差距。温氏股份前三季度淨利潤82.41億元,正邦科技54.33億元,新希望50.85億元…… 若僅從經營效率來看,二級市場將牧原稱為“豬中茅台”,毫不為過。
誰也不曾想到,牧原這家龍頭企業是靠22頭豬起家。
牧原股份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河南省內鄉縣馬山口鎮的一個小小的個體養豬場,1992年,牧原股份的創始人秦英林帶着妻子錢瑛在家鄉開始了養殖生涯。秦英林河南農業大學畜牧專業畢業,錢瑛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獸醫專業,一個負責養豬,一個負責給豬看病,互相搭配,夫妻檔創業。
富蘭克林説,盡力做好一件事,實乃人生之首務。
有人説秦英林是“豬痴”。不同於他們那代企業家大多數的“半路出家”,秦英林從小就接觸了養殖業。出生於河南南陽的秦英林小時候家裏貧窮,父母是靠着養豬把他培養上大學的。考大學時,秦英林對從小接觸的養殖業頗有興趣,所以在報志願時,放棄了很多好的大學而選擇了河南農業大學的獸醫專業。畢業後,秦英林和妻子錢瑛被分配到南陽市的事業單位。這個職業在他所處那個年代,是個十足的金飯碗。秦英林偏偏不按常理出牌,
1992年他和妻子辭去了公職,選擇回農村創業,從22頭豬養起。創業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辭去公職回農村創業,更容易遭受懷疑。村裏人異樣的眼光,他毫不在乎;沒有豬舍,他和妻子就一步步從遠處挑來土坯和水,雙手砌起豬舍;創業資金不足,他向鄰居和親戚朋友借錢。
熬得住出眾 熬不住出局。
兩年之後,秦英林夫婦的養豬規模已經擴大到2000頭。
1997年的時候其規模突破了10000頭,秦英林夫婦也成了當地的養豬大户。1998年,秦英林夫婦決定建設10萬頭規模大型豬場。
2000年,河南省牧原養殖有限公司註冊成立。
2004年秦英林和他的技術員們又運用發明了早期隔離斷奶技術,將22天左右斷奶的豬仔縮短到了14天左右。
2005年,牧原公司從加拿大引進480頭種豬,這讓當年的養豬成本下降128元/頭。
2014年,牧原股份成功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
2020年,牧原股份市值一度超過3000億。
一路來是坎坷 回頭看是風景。
秦英林夫婦從22頭生豬起步,如今牧原已形成了集科研、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種豬擴繁、商品豬飼養、生豬屠宰於一體的完整封閉式生豬產業鏈。創業28年,穿越一個又一個“豬價週期”,終將牧原發展成國內最大的生豬規模化養殖企業。
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是大勢所趨?
長期以來,我國生豬養殖行業面臨“大而不強”的問題。目前國內規模場飼養的生豬佔52.3%,中小户飼養的佔47.7%,其中年出欄5萬頭以上的場數僅佔0.0007%。
(牧原現代化養殖場)
規模化水平不足影響了生豬生產的穩定性,散養户過多導致豬週期波動加劇。相比之下,美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養豬國家,很早以前就實現了規模化養殖。2015年美國生豬存欄6600萬頭,全國豬場僅7.1萬個,存欄5000頭以上規模佔60%。規模化生產不但保證了平穩的市場供應,平抑了“豬週期”,而且大大降低了豬肉生產成本。
“我國養豬產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長遠來看,生豬養殖產業正在逐步走向規模化、標準化,未來規模企業抗風險能力會越來越強。”牧原集團常務副總裁曹治年説。
公開信息顯示,僅5月份以來,就有温氏、牧原、新希望等16家豬企、肉企宣佈累計投入超過560億元佈局加碼養豬產能,新建產能超過2800萬頭。養豬巨頭在產能擴張的同時,將產業鏈不斷向上下游延伸,以發揮產業協同效應,提升綜合競爭力。
牧原股份披露2020年三季報交流會內容顯示,截至9月底,牧原股份生豬存欄量已達1800萬頭左右。據牧原集團總裁助理袁合賓介紹,牧原積極響應國家“運豬”改為“運肉”的要求,將產業鏈快速向屠宰環節延伸。隨着投資20億元的牧原食品產業城、投資50億元的牧原肉食綜合體項目建成投產,將形成從生豬育種、飼料加工、商品豬飼養到生豬屠宰、肉食品深加工的全產業鏈體系。
“依託公司全國發展的剛性需求和生豬產業優勢,在農牧裝備方面,與內鄉縣政府共同投資建設農牧裝備產業園,已吸引1600多家配套企業落户;在智慧物流方面,依託無車承運平台,投資30億元正在建設佔地3000畝的牧原智慧物流園。”袁合賓告訴記者。
曹治年説,非洲豬瘟和新冠疫情雙重影響下,集約化、規模化養殖企業優勢明顯,例如,面對非洲豬瘟的嚴峻考驗,牧原創新研發出了集空氣過濾、獨立新風、出風滅菌於一體的“三防豬舍”,具有防病、防臭、防非瘟功能,有效阻斷病毒傳播,實現了對非洲豬瘟的有效防控。
穿越週期的秘訣是什麼?
豬少了,豬價會上漲,豬價上漲會吸引更多人養豬,養豬多了又會導致豬價下跌,如此反覆,俗稱“豬週期”。
2000年以來,全國生豬養殖業經歷瞭如下波動週期:2000年至2002年;2002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10年;2011年至2014年,2015年到2018年;各為一個完整週期,這一輪“豬週期”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進入2019年豬價漲勢空前;2020開始回落,大週期中也存在若干個小週期。
回溯過去十年的發展歷程,牧原股份整體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其營業收入由2010年的4.45億增長至2019年202.21億,尤其是2014年上市以來,營收更是加速增長。淨利潤波動雖然與豬週期相吻合,但在2010年、2014年、2018年的低點,牧原股份全年淨利潤仍然為正。因此,牧原股份具有抵抗豬週期風險的能力,而這一能力的獲得主要是基於成本優勢和產能擴張節奏。
“從國內來説,牧原一直致力於降低養殖成本,我們對標已從國內龍頭轉向美國、歐洲的國際養豬巨頭,我們還能做到更低!降成本,永遠在路上!”曹治年告訴記者。
(牧原樓房豬舍建設現場)
曹治年介紹,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減少污染,同時也為了實現更好的生物安全防護與更高的養殖成績,牧原集團開始嘗試“樓房養豬”模式,並在生產管理、飼料供應、糞污處理等方面使用大量新技術、新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和健康水平。
記者在牧原施工現場介紹圖中看到,內鄉綜合體規劃的是21棟樓,每一棟的設計產能是10萬頭,總體是210萬頭的養殖產能,配套飼料廠,未來還有配套的屠宰場,未來幾個月會陸續裝豬。
“創新始終不變!牧原在保障品質前提下,把降低成本做到極致,樓房養豬在豬的健康環境控制、自動化等很多方面做了較大的革新,根據測算,如果樓房養豬的環境控制、生產成績等達到理想狀態,成本會比現在的成本低,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樓房養豬的投資是1200元/頭左右,平鋪豬舍是1000元/頭左右。”曹治年告訴記者。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 無以成江河。
牧原降成本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這是牧原一直以來的目標,也是牧原保持較快發展速度的一個基礎。據袁合賓介紹,今年以來,牧原實施人才引進計劃,針對知名高校,開出了不菲的月薪,高達兩萬元以上。同時致力於加快生豬產業數字化,構建生豬精準飼餵等數字資源和標準體系建設。
“豬價低谷期的時候,牧原公司要做好現金流管理,合理把控發展節奏,例如在2014年、2018年,儘管會經歷利潤的波動,但是把這些做到了,就能夠保持公司的正常運營和未來的發展不受影響。”袁合賓告訴記者。
(牧原肉食產業園)
成本差異的背後還有養殖模式的差異,目前主流的兩種經營模式是牧原股份的“自繁自養”和其他公司的“公司+農户”,簡單來説前者母豬產仔後仔豬養大再出售;後者是母豬產仔後,仔豬或賣給或委託給合作的養殖户,待養大後再由公司(驗收後)或買回或付託管費收回,最後統一出售。
相比之下,農户在防控層面的能力較弱,採用“公司+農户”模式的企業也自然會受到衝擊,這就是為什麼牧原股份在此輪超強豬週期中表現最亮眼。
“‘自繁自養’模式的門檻相對比較高,經營穩定,抗風險能力強,這是牧原最大的護城河。突發的非洲豬瘟讓‘自繁自養’模式的優勢更加突出,因為在這種模式下飼料的運輸可以把控、人員和飼具的消毒管理可以把控、也無需擔心收豬過程中的傳染。”曹治年告訴記者。
最近一段時間,豬肉價格開始回調,關於豬週期結束的消息甚囂塵上,投資者也用實際行動做出了投票,養殖板塊在過去三個月迎來了一輪深度回撤。”
“去年非瘟肆虐,牧原通過快速的創新研發,做到了對非洲豬瘟的有效控制,同時我們給行業其他生豬養殖企業提供了大量仔豬和種豬。作為中國最大的生豬生產企業之一,讓消費者吃上‘平價豬肉’是我們義務。作為一家有責任心的企業,在這個階段不能只想着靠漲價掙錢,要為行業和社會貢獻牧原力量,擴大供給,平抑豬肉價格。”在回應豬肉價格回調時,袁合賓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