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涉華“陰謀論”製造者
澳大利亞經濟學家刊文表示,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緊密的經貿聯繫有助於澳抵禦疫情衝擊
文/《環球》雜誌記者
澳大利亞有句諺語,“盯着太陽就不會被陰影困擾”。然而,近年來,一些澳大利亞智庫、媒體和機構卻背棄了陽光面,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滲透論”等“陰謀論”,妖魔化中國形象,毒化中澳關係氛圍,嚴重影響了雙邊關係的發展。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
仔細查找這些“陰謀論”的來源就能發現,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是一個主要源頭。這家位於首都堪培拉的智庫成立於2001年,近年來通過當地媒體影響着澳大利亞公眾對中國的理解。
翻看該研究所出爐的各類涉華研究報告或觀點,會發現其基調相當一致,不是有着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就是對一些道聽途説甚至子虛烏有的事情誇大其詞,聳人聽聞。
該研究所一些“專家”經常用“陰謀論”思維惡意詆譭中國。澳媒稱,此前有關新疆的一些不實言論便出自該機構“專家”之手。美國獨立新聞網站“灰色地帶”指出,有關言論幾乎完全依賴一系列可疑的研究,是反華勢力精心策劃的“閃電公關行動”。
2019年曾一度在澳被熱炒的所謂“中國間諜”潛逃澳大利亞事件已被證偽,相關“撰稿”人之一亞歷克斯·喬斯克就在該研究所工作。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院長詹姆斯·勞倫斯森,曾批評澳大利亞媒體未經核實就採信喬斯克的説法,“這是澳大利亞媒體先下結論再找證據的最新例子”。
最近,該研究所又炮製了多項充滿陰謀論論調的反華言論,包括所謂“中國有關部門通過數以千計的組織收集情報”“中國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未及時公開信息並缺乏合作精神”“澳大利亞應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等等。
再比如,今年6月,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稱,澳各級政府、教育、衞生、工商業、服務業和其他關鍵基礎設施正遭受“有國家背景的行為體”的大規模網絡攻擊。該研究所的網絡安全分析師隨即表示攻擊來自中國,但事實上,中國也是黑客攻擊的最大受害國之一。疫情期間,中國的醫院和研究機構也曾遭到一些境外黑客的攻擊。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強、溯源難、行為體多樣的特點,澳方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就妄加揣測,傳播“陰謀論”,並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還有個別澳媒披露所謂“五眼聯盟”情報文件,稱新冠病毒可能源於武漢病毒研究所,隨後就被其他媒體指出這份文件來源存疑,澳大利亞政府和官員都對這份文件提出質疑。
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撰文直斥“這完全是關於美國的總統政治”——“所謂的情報檔案被泄露給默多克在澳大利亞的媒體,再由同屬默多克的媒體轉售給美國的政治聽眾,看上去就是為了支持特朗普和蓬佩奧的説法。而且,這樣跨國轉一圈增加的真實度,就不像白宮直接交給福克斯新聞網那樣一文不值了。”
這樣做的結果,就如陸克文所説的那樣,“報道重大‘新聞’的興奮感超越了媒體防止公眾受騙的基本職責。那些以為自己是在同迫在眉睫的安全威脅做鬥爭的記者,實際上卻是在同自己國家的長遠利益作對。”
幕後金主浮出水面
2018年,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曾做過一份名為《澳大利亞應當如何看待中國》的報告。這份歷時3年左右完成的報告,對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佔據澳大利亞媒體頭條或引起廣泛關注的一些涉華論調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那些負面論調要麼捕風捉影,要麼誇大其詞,要麼片面將個案放大。
“如果放任這種‘中國威脅’或‘中國恐慌’成為一種習慣性論調,澳大利亞就無法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中國的發展,從而在政策上影響和阻礙澳大利亞抓住中國發展所帶來的機會,這並不符合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報告作者、研究院時任副院長詹姆斯·勞倫斯森説。
澳大利亞的政商學界不是沒有了解中國、明白中澳關係重要性的人士,為何這些充滿了“陰謀論”色彩的論調仍然會被炮製出爐?
一方面,中澳兩國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政治制度,導致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上升充滿了不信任和焦慮。
另一方面,一些機構和媒體將中國樹為假想敵,煽動涉華負面論調,為的是自己和背後金主的一己私利。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教授休·懷特是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創始人。他坦言,起初研究所的資金幾乎全部來自澳國防部,但隨着時間推移,資助背景開始變得複雜起來。儘管國防部仍是主要資金來源,但所佔份額不斷下降。據最新統計,目前該研究所約550萬美元的年度預算中,只有43%來自國防部。
該研究所年度報告顯示,除國防部外,該機構主要有三方面的資助者:第一類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泰雷茲-雷神系統公司等西方軍火巨頭;第二類是谷歌、甲骨文等西方科技公司;第三類是日本大使館等外國政府機構。
旨在監測外國在澳影響力的“外國影響力透明度計劃”近期披露了該研究所更多的幕後“金主”,其中包括北約、美國國務院、英國外交部。據澳媒報道,該研究所獲得美國國務院約27萬美元的資助後,開始追蹤中國和澳大利亞高校間的合作研究,醜化和詆譭相關研究成果。
據悉,戰略政策研究所前不久發佈的一篇關於中國從其他國家招募頂尖人才的研究報告,就得到了美國國務院的資金支持。澳大利亞7月宣佈了一項價值2700億澳元的十年國防計劃,打算投入重金升級和採購軍事裝備以應對地區安全新威脅,誰是鼓吹“中國威脅論”的受益者不言而喻。與此同時,該所的不少研究人員也頻頻就涉華議題接受媒體採訪,或是在社交媒體上發聲,曝光率相當高。
“陰謀論”的居心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近年來針對中國的諸多不實言論暴露出,該機構已成為西方反華勢力操控下宣揚“中國威脅論”的傳聲筒。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日前指出,有澳大利亞方面人士曾撰文披露,這個機構長期接受來自美國政府和軍火商的經費支持,熱衷於炮製和炒作各種反華議題,意識形態色彩非常濃厚,實際上是反華勢力的“急先鋒”,學術信譽受到嚴重質疑。
“灰色地帶”網站指出,該研究所的報告往往不是基於真正的證據,而只是為了煽動。這是美西方一些國家政府、北約以及軍火商們精心策劃的抹黑行動,它們的目的是從一場“新冷戰”中攫取豐厚收益。
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傑夫·雷比也認為,該研究所大量接受軍工企業資助的做法十分危險,因為“當戰爭發生時,軍事工業將從中受益”。
在澳大利亞,已有不少人看透了這家研究所的所作所為。澳大利亞工黨議員金·卡爾指責該機構是“企圖發動‘新冷戰’的鷹派”;新南威爾士州前州長鮑勃·卡爾指出,它輸出了一種“一邊倒的親美世界觀”;澳洲航空公司前首席執行官約翰·梅納杜認為,該研究所的做法“不誠實,令澳大利亞蒙羞”。
嚴重毒化了中澳關係
中澳自1972年建交以來,雙邊關係發展迅速,特別是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成績斐然,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在這些反華機構、媒體“陰謀論”的侵蝕下,中澳關係不斷遭受挫折,雙邊合作也受到很大影響。
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今年最新的一份調查顯示,在經貿領域,將中國視為澳大利亞經濟夥伴的民眾比例已從2018年的82%下降到2020年的55%。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發表的一份研究數據則顯示,從2017年開始,中國對澳投資連續3年呈下降趨勢,其中,2019年的投資總額為25億澳元(約合18.32億美元),較2018年的48億澳元(約合35.18億美元)下降了47%。對澳投資近年來大幅下降的因素之一,就是中國投資者對澳投資環境的負面預期。
這樣的態勢也引起了澳國內不少有識之士的擔憂。前澳大利亞貿易投資委員會駐華專員邁克爾·克里夫頓發表文章表示,當前的澳中關係氛圍如果持續下去並不符合澳自身利益。“當前的對華關係確實是一個挑戰,但工商界不能默不作聲,讓其他人以一種全新的、充滿敵意的方式去同我們最重要的貿易和投資夥伴打交道。”
悉尼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詹姆斯·庫瑞提醒,澳總理莫里森會發現他正處在管理澳外交和經濟政策的關鍵時刻。他的任務是找到穩定澳中關係的方法,否則就可能要承擔阻礙澳大利亞經濟從疫情中復甦的重大責任。
來源:2020年10月1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1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户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