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牌消費金融座次大洗牌

  “尾部小型消費金融公司一方面面臨頭部企業的強勢佔有率,另一方面又面臨着新進入的實力玩家就存量資源瓜分市場份額,其處境將更為被動。”

  隨着年報披露的收官,持牌消費金融公司2020年的業績表現也隨之公之於眾。記者近日依據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股東披露的信息,從總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等方面分析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更迭變化。

  因疫情和線上化轉型的雙重影響,從淨利潤看,捷信消費金融失去了龍頭地位,以1.36億元位列第八。而招聯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分別以16.68億元、13.5億元、7.12億元位列前三。蘇寧消費金融、北京陽光消費金融則分別虧損近0.5億元、0.96億元。

  消費金融專家蘇筱芮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儘管2020年遭遇疫情,但數字經濟的紅利依然存在,後疫情時代也進一步加速了數字化轉型,使消費金融公司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此外,2020年下半年出台了獲准信貸收益權轉讓、增加消金資本補充渠道等多項利好消費金融發展的政策。總體而言,消費金融行業仍將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轉型中的捷信“跌落”

  2020年,招聯消費金融全面趕超捷信消費金融,成為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一哥”。招聯消費金融以1083.11億元的總資產、128.16億元的營業收入以及16.68億元的淨利潤,在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穩居總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三榜榜首。

  總資產方面,捷信消費金融以652.07億元居於第二,馬上消費金融以524.84億元排在第三位;營業收入方面,捷信消費金融以112.32億元居於第二,馬上消費金融以76.04億元緊隨其後;淨利潤方面,興業消費金融以13.5億元成為年度盈利亞軍,馬上消費金融則以7.12億元成為季軍,而捷信消費金融則被甩到第八位。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重線下的捷信消費金融不論是總資產、營業收入還是淨利潤都大幅下滑,也讓其丟失了行業龍頭的地位。相比於2019年,捷信消費金融總資產下降37.62%,從1045.36億元縮減到2020年的652.07億元。

  資產規模收縮之外,捷信消費金融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比也大幅下降。2020年捷信消費金融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5.16%,淨利潤同比下降88.07%。從資產質量來看,2020年,捷信消費金融的不良貸款率為2.8%,逾期貸款佔比21.87%,撥備覆蓋率為150%,信貸資產質量下行和撥備計提壓力有所加大。

  作為首家外資全資的消費金融公司,捷信消費金融曾依靠其強大的線下業務長期居於龍頭地位,但在線上化和疫情的衝擊下,重線下的捷信消費金融近年逐步跌落,業績大幅縮水,也陷入“轉型困境”,不時被曝出“變相裁員”。受一系列風波的影響,捷信消費金融主體及相關債券在5月8日被聯合資信列入評級觀察名單,此前其主體及相關債券的信用等級為AA+,評級展望為穩定。

  聯合資信公告稱,捷信消費金融2020年經營業績表現暴露出其業務處在轉型期,受業務策略和外部環境雙重影響,存在業務規模收縮趨勢較明顯、高管穩定性呈現一定波動、資產質量下行壓力較大、盈利水平承壓、未來經營發展趨勢尚不明朗等問題,以上因素可能會對公司未來業務發展、風險管理、盈利能力、流動性與融資環境等方面產生影響。

  同時,聯合資信認為,捷信消費金融母公司捷信集團大幅虧損及其實際控制人離世等或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母公司對捷信消費金融的支持力度。

  蘇寧消金、陽光消金虧損

  從整體看,總資產同比增長排第一的是哈銀消費金融,從73.89億元增長至113.93億元,年度增幅達54.19%。總資產同比降幅最大的是蘇寧消費金融,從38.5億元降至23.93億元,年度降幅達37.85%。

  營業收入同比增幅最大的是盛銀消費金融,從3.38億元增長到6.9億元,年度增幅達104.14%。營業收入同比降幅最大的是捷信消費金融,年度降幅達35.16%。

  在淨利方面,除蘇寧消費金融、北京陽光消費金融分別虧損近0.5億元、0.96億元,其他披露了2020年淨利潤的消費金融公司均表現為盈利。不過,從同比情況看,分化相當明顯。

  其中,八家淨利潤同比增長,九家同比下降。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和杭銀消費金融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26.4%、107.83%;上海尚誠消費金融、湖北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蘇寧消費金融淨利潤同比分別下降80.47%、84.5%、88.07%、591.67%。

  對於虧損4971.8萬元,蘇寧消費金融解釋稱,業績下滑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受疫情影響,導致資產規模下降,公司展業方式的調整及加大科技服務投入,使其營收與2019年持平。二是由於監管要求,平台執行新的會計準則,所以公司當期虧損。最後,公司降低服務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平台的收入。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營收增長的放緩,也對利潤形成影響。其中陽光消費金融因為新開業,業務還未形成規模,收入有限不足以彌補產品、技術、人員等的投入,虧損屬於正常現象。

  蘇筱芮表示,頭部消費金融公司仍牢牢把持住用户及流量,形成自身的競爭壁壘。而尾部小型消費金融公司一方面面臨頭部企業的強勢佔有率,另一方面又面臨着新進入的實力玩家就存量資源瓜分市場份額,其處境將更為被動。

  邁向高質量發展

  實際上,經過數年的發展,行業已經進入規範發展階段,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存在一個明顯現象是增長趨勢放緩。有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指出,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增長放緩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行業競爭加劇。全國僅開業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就有28家,陸陸續續還有新的公司加入進來,消費金融公司再擴容。

  二是產品同質化相對嚴重。位於中下游的消費金融公司產品的覆蓋場景多是購物、旅遊等。由於自身風控水平相對弱,無法把控一些熱門場景如租房、教育等,導致頻頻陷入場景爆雷。

  三是強監管規範消費信貸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到,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規範發展消費信貸。

  四是消費信貸行業快速增長期已過,逐漸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通過各大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近幾年的財報可以看出,前期部分消金公司的營收、淨利潤等核心指標的增長趨勢以倍數計算,當下消費金融公司的增速明顯放緩,甚至出現業績下滑的現象。

  不過,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不斷髮展,消費金融公司的收入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除了利息收入,科技服務收入漸漸成為行業重要的收入來源。頭部消費金融公司憑藉自身技術優勢,開始通過對外輸出獲客能力、風控能力、科技能力、智能客服能力等以獲取相應的科技服務收入。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54 字。

轉載請註明: 持牌消費金融座次大洗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