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莫開偉:金融風險受控,但遠未消除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財經

在日前召開的上海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上,央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強調,防範金融風險需重點關注五方面:第一,積極應對不良資產反彈;第二,嚴密防範影子銀行死灰復燃;第三,堅決整治各類非法公開發行證券行為;第四,切實防範金融衍生品風險;第五,時刻警惕各種變換花樣的“龐氏騙局”。

我們注意到,疫情影響不少中小實體企業,生產經營缺乏資金,償還銀行貸款也遇到困難,因此不可避免地催生出一些不良貸款。此外,仍有一些銀行機構對房地產貸款樂此不疲,對中央政府以及金融監管部門有關抑制信貸資金流向房地產及樓市領域的要求執行不堅決,缺乏大局意識,變換各種手段向房地產行業注入信貸資金,也導致不少銀行信貸資金因大中型企業債務違約而出現信任違約風險,不良貸款比例上升。一旦政府宏觀調控步步趨嚴,銀行不良貸款有可能大幅反彈,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面臨的形勢將更為嚴峻。對此,金融監管機構需督促銀行機構做實資產分類,加大撥備計提力度,確保能夠更快更多地處置不良資產,並與中央宏觀調控保持一致,及時調整信貸經營定位,以避免大量信貸資金成為不良資產,從根本上把住金融風險防範的總閘門。

當前,我國影子銀行規模已較歷史峯值壓降了20萬億元,但存量規模依然較大,且容易反彈回潮。主要原因是影子銀行是各類金融機構都想從中牟利的“作弊天堂”,且具有典型的“體系內”和“類信貸”特徵,需要綜合施策,牽動的部門較多,成效很難盡如人意。雖然央行與銀保監會發布了理財新規,將所有相關理財行為關進了籠子,進一步壓縮了影子銀行的生存空間。但目前銀行業務創新不斷,各種打着理財新規監管搞“擦邊球”的現象依然存在,金融機構再次通過交叉性金融產品無序加槓桿助推影子銀行復活的風險依然不能消除。由此,對金融機構各種“類信貸”新花樣不能放鬆警惕,需認真落實資管新規,在確保存量資管產品整治任務順利完成的基礎上,消除一些非法資管產品的生存空間,將資管業務納入有效監管軌道。

各類社會非法辦金融行為,當前主要表現為各類非法公開發行證券行為。比如金融市場目前仍存在不少名為“私募”實為“公募”的產品,實質上與過往的非法集資案件糾葛在一起,對廣大金融投資者產生較強的矇蔽性和誘惑性。而且這些產品參與投資的人數往往突破200人限制,發行對象實際上面向不特定的投資者,給市場和投資者利益造成嚴重損害。這需要各級政府執法部門以及金融監管機構具備“火眼金晴”,一旦發現“假私募、真公募”,應依法予以嚴懲,並按欺詐發行、財務造假或虛假披露追究發行人等相關方的法律責任。

眾所周知,金融衍生品投資比較複雜,普通投資者可能連概念都搞不清楚,在不具備相關知識的前提下盲目參與投資,加上金融衍生品價格波動很大,對投資者的專業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具有很高要求。普通個人投資者參與其中,無異於變相賭博。目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尚不夠成熟,不完全適合個人投資者。一些金融機構為了自身利益忽悠投資者,讓不少不具備投資資格的人蔘與其中,放大了社會金融風險。這需要我們加強宣傳引導,讓投資者保持足夠的投資理性。

由於非法集資與金融詐騙能夠帶來豐厚的利益,不少犯罪分子不惜鋌而走險不斷更新騙術,各種以高息回報為誘餌,打着所謂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等旗號的金融騙局層出不窮,這些非法集資與金融詐騙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擊鼓傳花式的遊戲,終有一天會出現資金斷鏈,使遊戲無法再玩下去。儘管各級政府在打擊和處置非法集資、金融詐騙上加大了力度,仍然有民眾不當一回事,金融風險意識薄弱,只看到高回報而忽視風險,反覆被欺騙,養老錢、血汗錢甚至救命錢都可能被騙打了水漂。除官方加大對上述行為的打擊力度外。我們所有人都要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宣揚“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詐騙。需自覺提高警惕,增強風險防範意識和識別能力,遠離各類非法金融活動,在心中構築起一道防範金融風險的堅固屏障。(作者是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