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你的對手盤是機器:1.7萬億天量交易額下的A股市場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財經

你的對手盤是機器:1.7萬億天量交易額下的A股市場

量價交易邏輯生變。

“這個股市還能不能投資了?”9月的首個週末,在一場中信建投證券召開的高端客户策略交流會上,一位有着三十年經驗的老股民發出這樣的疑問:“交易量都快趕上2015年的槓桿牛市了,手裏的股票和基金怎麼還是虧?”

老股民們都知道,K線形態容易欺騙人,但是量能是可信的。一般來説,股市中“天量天價”是成立的,也就是成交放出巨量時股價往往處在相對的高位。

但是,今年的市場大相徑庭,滬深兩市創下了1.7萬億元的天量成交額,並已經連續34個交易日突破萬億元,而上證指數依舊處於3500點上下的長期橫盤區間,一些藍籌白馬股還在持續下跌。

量價邏輯發生變化了,是誰在買?誰在賣?

天量交易額中,量化私募基金的貢獻被多數機構認同,量化基金的佔比則是眾説紛紜,多數券商預測佔比在15%左右,也就是接近3000億元。

9月6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第60屆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年會開幕式上致辭時提及量化交易,表示最近幾年,中國市場的量化交易發展較快。在成熟市場,量化交易、高頻交易比較普遍,在增強市場流動性、提升定價效率的同時,也容易引發交易趨同、波動加劇、有違市場公平等問題。

散户輸了

“今年沒賺到錢。”一位資深老股民童月(化名)向記者説到。50多歲的童月以前在一家公司從事財務工作,退休後專職做投資,也是一位經過機構認證的高淨值投資人。據她自己説,投資過很多類型的產品,也參與過證券公司、私募基金等很多類型金融機構的投資報告會。

“不只是我做得不行,一起炒股的小圈子裏都沒賺到多少錢。”

“但斌和林園今年的業績也都不行。”童阿姨緊接着説。

童阿姨的投資業績並非個案,在她打開的券商股票交易系統軟件裏,今年在只有0.87%收益率的情況下,擊敗的股民已經達到了70.2%。

這也就是意味着,大約有七成的股民,在當下的市場中面臨虧損。

“隨着外資不斷地進入,市場機構化的程度在提升。”中信建投證券金融工程兼大類資產配置首席分析師丁魯明表示,在目前的市場上,個人和機構的盈利比例差距很大。

據中金公司綜合多方數據估算,A股市場上機構投資者持有總市值比例已從2014年的11%上升到2020年的21%。機構投資者持有流通市值比例已從2014年的38%上升到2020年的48%。

個人投資者持有總市值比例則從2014年的28%下降到2020年的22%,個人投資者持有流通市值比例從2014年的72%下降到2020年的52%。

在業績方面,儘管行業波動幅度大,3460只主動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率為8.74%,2560只獲正收益,佔比超七成。

不僅僅是公募機構,丁魯明認為,天量的交易額一部分是來自量化私募基金。

量化交易成主力軍

華西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立峯的測算證實了丁魯明的觀點。

李立峯認為A股巨量資金交易主要來自三個渠道,一是受到結構牛市吸引進來的資金,包括北上資金;二是場內機構資金的調倉;三是量化交易,這部分佔到較大比重。

量化私募貢獻了多少成交量?

有賣方分析師給出50%的較高比重,也有券商人士預計這一比重應該在15%。還有觀點稱,9月1日1.7萬億成交中,至少有5000億來自於量化類產品,接近三分之一。

不管採用哪種估算方法,量化交易都是今年市場的主力軍。

量化交易是指以先進的數學模型替代人為的主觀判斷,利用計算機技術從龐大的歷史數據中海選能帶來超額收益的多種“大概率”事件以制定策略。

通過輸入獲取的信息,包括行情數據、上市公司財務數據,還有另類數據,比如新聞輿情、產業鏈等,進行模型訓練,利用深度學習對股票進行定價。

業內人士介紹,當前主流量化私募的發展方向之一就是自然語言處理,即藉助機器學習的力量,迅速把市面上的新聞、研報、公告等文字信息轉化為量化數據,以供更進一步的研究。

完成定價後,量化基金通過高頻交易程序設定,自動買賣,在盤中微小的波動就能低買高賣,頻繁“T+0”,薄利多收,這是普通投資者無法做到的,但卻可以給量化基金持續帶來超額收益。

深圳某量化私募基金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國內主流私募量化機構的平均換手率實際在每日10%-25%之間(每年50-60倍換手),公募量化資金的換手率會更低一些。

由於2015年後交易所對日內迴轉交易的限制更加明確,近年國內量化策略的換手率更是“一降再降”。因此1.7萬億交易量中,50%的交易量來自量化,數據有些誇大。

機器交易能贏多久

量化私募的規模為何能夠在今年如此突飛猛進?

開源證券魏建榕團隊指出,私募量化限制較少相對更加靈活,包括可以對股票底倉和可轉債進行日內T+0交易,還可以靈活使用股指期貨或期權進行對沖。相比之下公募基金受到限制較多。

此外,這也與曾在華爾街巨頭千禧年基金任職的量化人才回國有關。在海外對沖行業,千禧年基金是頂尖的量化機構,規模和策略豐富都是一流的。

本土第一批晉升百億的量化私募機構中,有多名“千禧年”背景的管理人,包括九坤投資的王琛、明汯投資的裘慧明等。深圳新晉的百億量化私募誠奇資產的創始人何文奇,也曾任職於這家華爾街巨頭機構。

而從收益表現來看,今年以來量化私募的整體業績“炸裂”。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今年以來中證1000上漲15.55%,創業板指上漲了9.80%,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分別上漲1.41%和4.74%,滬深300下跌7.37%。

今年上半年,按照百億以上私募管理人的可得樣本統計,中證500指數增強私募策略收益率14.3%,同期主動多頭私募策略收益率為5.8%。

三重因素下,量化私募在中國市場上迎來了高速發展。

據中信證券研究部估算,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國內量化類證券私募基金行業管理資產總規模10340億元,正式邁過“1萬億”關口,並在同時期證券私募行業4.87萬億元總規模的佔比攀升到21%。

但是,隨着量化交易普及,行業競爭白熱化。趨同化的交易策略,使得量化想要獲得超額收益越來越難。

上述量化私募基金人士介紹,為了快人一步下單,搞量化的領先資管公司都選址靠近交易所服務器的寫字樓。

何文奇表示,誠奇量化具有的策略優勢主要來自五方面,包括理論+實踐的持續迭代;組合分散、快速適應以及多頻段、多策略融合等。

業內人士預計,今年中小市值板塊指數收益凸顯,指數上漲也為投資者取得較好的收益,尤其這樣的市場成交量放大的行情,對於量化是一個較為友好的市場環境。

與此同時,隨着量化基金各個策略規模加大,會有一定超額收益的損失,所以不少量化巨頭封盤拒客,等策略迭代以後再開始募集。

也有投資人表示,封盤的背後,也可能暗示着未來一段時間這些策略前景不容樂觀。

“人多的地方有風險。”一些老股民比如童阿姨就説:“對股市要有敬畏之心,量化私募沒完全瞭解之前不會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