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二季度淨利增超6倍 提升資本開支擴充產能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在2020年第二季度,中芯國際銷售收入達9.38億美元,同比增長18.7%;歸母淨利潤為1.38億美元,同比增長644.2%,創下單季新高。
8月6日,中芯國際登陸科創板後首次發佈財報,營收和淨利潤都實現了增長,並且雙雙創下新高。
在2020年第二季度中,中芯國際銷售收入達9.38億美元,同比增長18.7%;歸母淨利潤為1.38億美元,同比增長644.2%,創下單季新高;毛利2.48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64.5%,毛利率為26.5%。
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和梁孟松指出,儘管宏觀環境仍在變化,但芯片需求依然強勁。第二季度成熟技術應用平台需求旺盛,消費電子類收入增長顯著,先進工藝業務穩步推進。公司產能利用率維持高位,擴充產能將逐步釋放,預計第三季度營收持續成長。
同時,中芯國際在加速產能的擴張,將今年的資本支出從43億美元上調到了67億美元。在8月7日的業績説明會上,中芯國際的高管們就談道,資金一方面用於先進工藝建設 ,另一方面是成熟工藝擴產,“現在設備採購都是按照需求正常採購,預計14納米月產能將在年底達到1.5萬片,8英寸晶圓每月增加3萬片,12英寸晶圓每月增加2萬片。”
此外,對於美國禁令的影響,梁孟松表示:“我們絕對遵守國際規章,會有很多其他的客户準備進入我們有限的產能的生產裏面,所以影響應該是可以控制的。”
建廠擴產進行時
首先來拆解一下二季度收入構成,從應用看,通訊產品營收佔比最高,為46.9%,其次為消費類產品,佔比36.9%,這兩個領域佔據了83%以上的營收。細化到晶圓收入方面,收入佔比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0.15/0.18微米(33%)、55/65納米(30%)、40/45納米(15.4%),最受關注的14/28納米佔比9.1%。
梁孟松指出,14納米產品由4G移動通訊拓展到人工智能、物聯網、汽車等應用平台,居家辦公普及也帶動平台應用,中芯國際的下一代平台正處於客户產品驗證階段,“14納米的機會很大,4G移動端開始,再延伸到射頻芯片、WIFI6的手機芯片等,商機很大,我們有信心可以填滿產能”。
財報顯示,中芯國際的產能利用率也得到提升,第二季度產能利用率為98.6%,第一季度為98.5%,2019年第二季度為91.1%。
不過,相比台積電等大廠,中芯國際的產能並不算大。目前產能緊張,中芯國際還在繼續擴大28納米、14納米等多種工藝的產能,近期就在北京投資28納米及以上的工廠,上海的14納米繼續產能爬坡。
關於北京新工廠,中芯國際CFO高永崗介紹道:“北京計劃建設新工廠,主要還是基於我們對市場的思考和分析。在成熟工藝上市場需求巨大,不止是28納米,也包括40/45納米、55/65納米等很多工藝節點。北京已經有3個成熟的12英寸廠,擁有成熟的團隊,堅實的客户,這是前提和基礎。”
他還表示:“北京公司已經摸索出了一條路,通過多節點的產品運行,能夠使得公司的運營良好, 我們不會建立單節點的工廠,而是沿用原先成功的模式。集成電路實際上是歷史積累的,北京老廠做了10多年才盈利,老廠帶新廠,一家晶圓代工廠一般需要20年後才真正起飛。中芯國際剛好成立20週年, 新廠不會像以前歷史上那麼困難了。”
高永崗也強調,各個方面的需求缺口都很大,不僅僅是28納米有需求,也不是簡單的邏輯電路有需求,還有很多細分領域的需求。
比如,0.15/0.18微米由於5G到來,應用需求特別大,指紋識別和照相機部分都需要0.18微米的部分,需求缺口很大。而這一方面中芯國際客户在市場上的盈利很高,也帶動了中芯國際的收益上漲,接下來中芯國際還將積極做產品佈局優化。
光大證券報告指出,中芯國際收入端有望快速增長,然而先進製程投入、產能擴張導致盈利短期內難以改善,預計2020-2022年淨利潤同比變化率分別為-16%、-41%、7%。
美國禁令和國產化
除了產能和先進製程,外界也十分關注美國新的管制措施對於中芯國際的影響。尤其是客户華為海思,由於美國的禁令,海思的芯片供應受到影響。而原先,比如在14納米方面,華為這樣的強大客户可以幫助中芯國際提升良率、提供需求,從而更好地成長。但是現在,若華為受限,中芯國際將如何應對?
按照梁孟松在業績會問答環節的回答,中芯國際認為影響是可以控制的,“先進製程的開發是需要一個夥伴客户,製程定義,量產學習曲線,未來需求都會帶來非常大的助力,這個方面如果有所改變,可以找替代方案。把完整技術開發要分成很多段,由很多不同客户擔當不同任務,我們可以克服這些挑戰。對於先進工藝開發和需求都表示樂觀。”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芯國際作為產業龍頭,對於中國半導體產業乃至科技圈,有着重要的戰略意義。在產業鏈需要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中芯國際承載着重大科技創新的希望。然而,現下受逆全球化衝擊,中芯國際遇到了企業成長路上的大考。”
在他看來:“基於理性戰略選擇,市場不必期待中芯國際開啓瘋狂追趕模式,不必渴望在短期內突破7/5納米以下工藝。中芯國際14納米FinFET 代工的移動芯片,實現了規模化量產和商業化。 這個工藝可以支持5G芯片發展,除了手機等移動終端,能夠讓產業維持一段時間。在沒有7/5納米等最先進工藝的8-10年內,國產芯片產業如何破局?就是集中資源辦大事。”
近期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也是對進一步大力支持集成電路、半導體、芯片、軟件信息在內的產業公司,利好中芯國際、華虹等龍頭晶圓代工企業。
此外,談及國產12英寸量產、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的話題時,趙海軍表示:“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和亞洲半導體生態都越來越強,就近互相反應、快速支持是一個趨勢。現在中國規模還是較小,但是主要的公司都上市了,有了很多財務支持,投入研發,後續我們是看好的,建立生態需要時間。”
他也強調,中芯國際是一個國際公司,沒有傾向性地只用某一家設備,“我們要快速建立規模,對於在地的生產也歡迎,這樣可以保證生產鏈不中斷。但是產業的追隨者並不是一天就可以取代領導者的,中芯國際也歡迎國外的龍頭企業來中國建廠,建立更加穩固的供應鏈。”
(作者:倪雨晴 編輯:張星)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凌辰 SF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