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暴風集團黯然退市,“妖股”雙輸結局教訓深刻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財經

11月10日起,A股市場上的老牌“妖股”暴風集團正式退市。其曾經在A股市場上叱吒風雲,甚至一度被視為是中概股迴歸的“標杆”與“旗幟”,如今退市確實值得人們反思。

暴風集團2015年在創業板上市,由於當時整個A股市場處於“瘋牛”之中,加上暴風集團自帶的“互聯網基因”,以至於該股上市後受到市場暴炒,前41個交易日收穫37個漲停,其中一字漲停28個,股價最高達到327.01元,股票市盈率超過千倍,成為市場上著名的“妖股”。暴風集團股票的高估值定位,成了市場上的一面旗幟,吸引着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的迴歸。

然而,市場對暴風集團的爆炒終究沒有逃過“炒得越高,跌得越慘”的命運,暴風集團留給市場的仍然還是一地雞毛。在創出327.01元的高價之後,暴風集團的股價回落,並逐波下行,最終形成“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走勢,到11月9日收盤退市,股價只剩下0.28元。如果沒有上市之初的爆炒,投資者付出的代價將會小得多。投機炒作帶給市場的風險,在暴風集團的身上體現到極致。而此次退市,但願投資者能夠吃一塹長一智,遠離這種“妖股”炒作。

市場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暴風集團上市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對於A股市場的發展至關重要。關於企業上市的目的,市場上有一個通用的説法就是為了企業“做大做強”,但就暴風集團來説,上市5年灰頭土臉地退市,這與“做大做強”的目標相去甚遠。

實際上,現實給出的答案是為了股東減持,這也是不少企業上市的目的。往往,限售股一經解禁,股東就紛紛減持,一些高管甚至辭職套現,留下一個空殼在市場上。暴風集團就是這樣的典型,截至去年底,除了實控人馮鑫還未來得及大規模減持之外,公司原來的限售股股東以及高管幾乎全部減持完畢,而且高管們也悉數辭職走人,整個公司只剩下10餘名員工。

這值得市場思考,因為A股市場一直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己任,這種做法顯然是對股市資源的一種浪費,同時也是對股市融資功能的扭曲。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股東減持制度存在的漏洞為一大原因。以暴風集團為例,上市當年業績達到高峯,2015年公司利潤達到1.73億元,較上一年增長313.23%。但從2016年起公司業績出現變臉,其中,2016年利潤為5281.17萬元,較2015年下滑了近70%;到2018年鉅虧10.90億元。對於這種業績變臉公司,如果放任其原始股東減持,其實就是把風險轉嫁到了公眾投資者身上。

因此,對於這種業績變臉公司,理應限制其原始股東的減持。暴風集團留下的這個教訓不能説不深刻,希望A股市場能夠銘記,並儘快將股東減持制度予以完善。

□皮海洲(財經評論人)編輯 王進雨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