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10月13日電 (潘雨潔)面對新冠疫情考驗,國內白酒市場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除貴州茅台外,國內多家酒企業績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全國最大的青稞酒生產企業—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4.65%,引發關注。
業界分析稱,作為典型地方酒種,青稞酒企業的體量、影響力和客户羣體較小,在市場競爭中漸漸遭到名優白酒品牌擠壓。這種來自青藏高原的百年古釀,正在市場份額萎縮、增長乏力的困境中尋求突圍。
國慶期間,中新社記者走訪青海省西寧市大型超市、煙酒零售商店看到,各類白酒產品種類繁多。“各地品牌、各種香型的酒豐富了本地消費者的選擇,外地遊客對青稞酒更感興趣。”西寧市王府井超市導購員郭淑蘭介紹。
“近幾年,茅台等國內一二線名酒品牌下沉銷售渠道、細耕區域市場,對我們造成一定壓力。目前,價位在200元至600元人民幣的青稞酒產品在市場均受到其他品牌擠佔,同等價位下,耳熟能詳的‘老字號’更易獲得顧客青睞。”青海省酒類行業協會會長陳文博稱。
“別人賣的是價值,我們賣的是價格”青海互助青唐城青稞酒釀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曉剛表示。
“在保證質量的同時,我們也在想辦法讓自家的酒呈現獨特口感,讓消費者記住。”互助威達青稞酒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車發芳介紹。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酒企積極開拓市場的同時,口感欠佳、銷量下滑、“酒廠勾兑”,成了當地一些消費者和零售商對青稞酒的評價。
“現在消費者的直觀感受是青稞酒沒有從前好喝了,”西寧市某煙酒商店老闆張立(化名)説,“即便酒廠拿出部分單品在進價上給我們優惠,也大都會選擇滯銷產品,而且越知名的青稞酒價格越透明,我們的利潤空間很薄。”
“外界一般認為,勾兑就是用酒精加香精香料勾調,而我們的酒都是純糧食釀造,勾兑只是生產工序,會根據成品酒特點,將十幾種季節原酒組合、不斷協調各種味道。”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工程師喇錄忠説,將勾兑看作質量問題、“以次充好”,實為對青稞酒產品的認知有誤。
隨着青稞酒“遇冷”,當地亦在反思。“青稞酒曾一度在國內市場走俏,個別酒企趕上熱潮嚐到甜頭,漸漸心存僥倖、忽視酒品質量,我們應正視這些問題。”陳文博説。
中國酒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延才認為,品牌雜而小、市場秩序不規範、“傍”大企業大品牌、知識產權侵犯與仿冒等問題,均制約着青海青稞酒產業發展。
“青稞酒產自世界烈酒釀造的最高海拔,是種釀合一、曲糧合一的代表,符合自然、健康的消費理念,我相信它在未來依然足具市場潛力。”王延才建議,官方應重手整治,讓大小企業並存、形成產業羣,同時注意平衡核心產區自然生態的保護與利用,合理佈局、配置資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