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A股市場擺脱了上週的低迷態勢。三大股指集體回升,滬指重新站上3500點整數關口,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單日漲幅均在2%左右。
更為重要的積極變化來自行情結構。截至昨日收盤,滬深兩市有2011只個股錄得上漲,上漲家數創近6個交易日最高,極致的“一九分化”現象暫時消退。
昨日,在部分中小市值股票反彈之際,白酒、新能源等前期“抱團”品種反而出現了嚴重的內部分化。酒鬼酒、隆基股份、億緯鋰能、陽光電源等熱門“抱團股”逆勢下跌,顯示資金籌碼有所鬆動。
在剛剛過去的週末,機構討論的重點依舊圍繞“抱團”兩字。整體看,最新的分析觀點對機構“抱團”行為已漸趨謹慎,認為部分“抱團股”的高估值可能醖釀潛在的波動風險。
中泰證券非銀團隊認為,過度“抱團”現象可能引發的潛在影響和風險包括:
一是可能造成市場融資功能減弱,資源配置能力下降。過分的頭部集中意味着較大的估值分層,中部及尾部公司估值長期折價,市場價值甚至遠低於其內含價值,長此以往,將會影響股市的融資功能和一級市場投資。
二是公募基金行業向頭部集中,可能帶來風格與持股的進一步趨同,背後是公募等機構的考核機制和“選美”標準趨同,以及利益最大化的驅動。此外,明星基金的頭部效應,也將強化“自我循環”。
三是“抱團股”的高估值可能醖釀潛在的波動風險。目前,基金前50大重倉股估值(PE,TTM)均處於歷史高位。高估值對流動性邊際變化的敏感度極高,一旦市場賺錢效應減弱甚至消失,市場可能進入“贖回基金——拋售持股——‘抱團’瓦解”的負反饋中。
上週末,招商證券量化團隊發佈了題為《若機構“抱團”瓦解,該何去何從?》的報告。該報告主要從過往4輪“抱團”瓦解前後市場和行業的行情走勢,探討了一旦“抱團”瓦解發生,投資者應如何進行股票配置。
據招商證券定義,A股歷史上的4輪機構“抱團”(不包括本輪)分別是:2003年至2006年的週期板塊“抱團”;2006年到2010年的金融地產板塊“抱團”;2010年至2014年的第一次消費板塊“抱團”;2015年至2016年的科技板塊“抱團”。
招商證券通過定量分析,認為投資者對於“抱團”瓦解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回顧過往4次“抱團”,在“抱團”瓦解期,原先“抱團”的板塊收益顯著跑輸市場,若不進行行業重新配置,將承擔較大的相對損失。
招商證券建議配置兩類股票以規避潛在風險:一是股性較強的股票(高貝塔)和營收能力強的公司能獲得較好的市場收益,二是低估值個股。
開源證券策略首席牟一凌此前多次強調近期應“持幣過節”,並建議投資者重新審視過去一到兩個月內基於增量資金“抬升估值”的交易邏輯,冷靜思考未來的變化。
牟一凌表示,可以明確觀測到,近期市場震盪中,機構重倉股仍在被融資資金淨買入,而其他的兩融標的在被淨賣出,這反映“核心資產”中的趨勢投資者正不斷增多。
但長期看,股票的收益率回報源泉是ROE(淨資產收益率),A股歷史上從未有板塊出現兩年以上的年化收益率跑贏ROE的情形。在2020年股市大幅上漲的情況下,許多行業板塊已出現年化收益率大幅跑贏ROE的現象。在2021年,這些行業大概率會迎來“還賬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