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莎莎國際發佈了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年度業績財報,報告期內,其營業額下跌46.8%至30.43億港元;經營虧損3.514億港元,較上一年虧損的5.159億港元有所收窄。
分區域看,營業額佔比達65.7%的香港、澳門市場狀況仍然慘烈,期內營業額下降58.1%至近20億港元;同店銷售也按年減少54.4%,已連續2年下滑。
在香港市場,莎莎國際內地旅客的銷售幾近冰封。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月2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香港零售業銷售額的臨時估計數字為3265億港元,同比下跌24.3%。
與香港市場相比,澳門市場在逐漸復甦。自2020年8月起,澳門開始恢復內地旅客的個人遊簽註,特區政府也推出了兩期消費補貼計劃。受益於此,莎莎國際澳門門店自2020年下半年起已盈利。
但考慮到香港市場的情況,莎莎國際依然決定收縮在當地的業務,發力內地市場。
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莎莎國際共計劃在香港關閉約15到20家的店鋪。而在下半財年,其在內地市場的零售額度較上一財年同期增長了12.4%。莎莎國際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郭少明也對媒體表示,接下來,莎莎將在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增開超過30家新店。
截至2021年3月31日,莎莎國際共有232家店鋪,分佈在港澳、中國內地和馬來西亞。其中,中國內地店鋪總數為57家,是唯一門店淨增長的市場。
但實際上,莎莎自2005年就將視線轉移到內地市場,但在往後的十幾年裏,一直“水土不服”。
與萬寧、屈臣氏不同,莎莎國際在香港採取平行進口的進貨模式,以低於專櫃的價格博得顧客青睞。但在內地市場,關税的徵收使得莎莎國際喪失了價格的優勢,與絲芙蘭相比,莎莎也缺少一線大品牌的扶持。
或也因此,莎莎國際近年來將更多重心放到線上。2020年4月,莎莎國際關閉了內地的自有購物網站,轉而把顧客引流至微信小程序,雙十一、雙十二等多個購物節也帶動了莎莎國際的線上銷售。
報告期內,莎莎國際線上營業額上漲45.4%至5.013億港元,創歷史新高。莎莎國際也表示,受中國內地第三方平台帶動,其下半年線上業務銷售按年增長80.5%。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線下渠道,不管是香港市場還是內地市場,莎莎都必須做出改變。
截至6月18日收盤,莎莎國際上漲0.52%至每股1.92港元,總市值59.58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