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 妍
12月1日起,由人民銀行、銀保監會10月15日正式發佈的《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試行)》(下稱《規定》)開始施行。《規定》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附加資本要求,即要求銀行滿足更高的資本充足率標準。
落實新規要求,商業銀行近期頻繁利用各種外源性資本補充方式進行“補血”。尤其是19家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補充備受關注。除上市銀行配股、定增案頻出之外,系統重要性銀行發債頻率也有所提升,相較於以往,此次債券發行頻現大行“身影”,且規模多以百億元為主。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增加信貸投放,面臨着資本消耗,所以需要定期進行資本補充,增強抗風險能力。
系統重要性銀行發債規模大
一般而言,銀行補充資本有兩種方式,一是內生積累,主要依靠未分配利潤自己“造血”;另外是利用外源融資,比如IPO、定增、優先股、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自今年10月份以來,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浙商銀行、農業銀行和北京銀行等14家銀行發行固定資本債(又稱“永續債”),總髮行規模已達1847.5億元。單次發行規模最大的為北京銀行和農業銀行,發行總額均達400億元。
除永續債外,在二級資本債方面,《證券日報》記者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數據統計,10月份以來,廈門銀行、興業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等12家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總髮行規模為2171.93億元。其中,建設銀行、平安銀行、中國銀行先後宣佈完成了450億元、300億元、500億元二級資本債的發行。
記者注意到,與以往中小銀行為主的發債趨勢不同,此次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發行頻頻出現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的“身影”,且發行規模多以百億元為主。
温彬表示,大、小銀行在補充資本的渠道和品種上有所不同,大銀行的補充渠道及工具種類會更多,對於中小銀行來説,由於融資渠道比較窄,主要是發行二級資本債。但是,不同的資本補充工具,效能也有所差別,上市銀行通過定增、增發配股補充一級資本,是整個資本中最堅實的一部分。
另外,《證券日報》記者發現,從上市銀行今年補充資本的情況來看,配股和定增兩種股權融資明顯增多。近期,多家銀行相繼落地配股募資方案。11月初,浙商銀行、無錫銀行相繼公佈股權融資方案。其中,浙商銀行擬10股配3股募資不超過180億元;無錫銀行擬定增募資總額不超過20億元。在此之前,寧波銀行和青島銀行也相繼公佈配股方案,分別擬募資120億元和50億元。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補充資本最大的目的就是減少槓桿風險,通過充實資本的方式,提升銀行資本充足率,保障各方資金安全。此外,由於《巴塞爾協議》對金融機構參與國際業務有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提高資本充足率也是為了讓中國金融機構在風險控制上和全球對接。
資本補充壓力持續
根據《規定》,系統重要性銀行在滿足最低資本要求、儲備資本要求等基礎上,還應滿足0.25%-1.5%的附加資本要求,由核心一級資本滿足。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目前入選的系統重要性銀行均滿足附加資本要求,無須立即補充資本,不會影響信貸供給能力。
《規定》還對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總體來看,系統重要性銀行分為五組,分別適用0.25%、0.5%、0.75%、1%和1.5%的附加資本要求。其中,已入選國際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的四家國有銀行全部進入到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D-SIBs)的第四組,應執行1%的附加資本要求,但同時入選G-SIBs和D-SIBs的銀行要按“孰高”原則確定附加資本比例。
不過,《證券日報》記者在梳理三季度末各系統重要性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後發現,目前19家系統重要性銀行雖然全部過線,但也不無壓力。第一組銀行中的廣發銀行三季度末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7.8%,僅比監管要求的7.75%高出0.05個百分點。根據三季報數據顯示,工行、農行、中行、平安銀行等系統重要性銀行資本充足率均高於監管要求,但是較年初有所下滑。
温彬建議,對於系統重要性銀行而言,資本補充是常態化的工作。在此背景下,作為系統重要性銀行,需要多渠道補充,既包括內源性補充資本,主要依靠公司經營獲得的利潤留存;還需要外源性補充,包括定增、配股、優先股、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
長期來看,加大信貸投放、減費讓利等因素也會加大系統重要性銀行資本消耗。在監管要求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環境下,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力度持續加大,導致風險加權資產規模逐年上升,對資本消耗較大;同時,在減費讓利的監管導向下,銀行利潤下滑導致資本內生能力有所削弱,銀行仍普遍面臨較大的的資本補充壓力。
“更重要的是,銀行應注重發展資本節約業務,推動輕資產轉型。”温彬表示,銀行不能重走以往的融資老路,從未來方向來看,要降低資產投放的風險權重,通過監管政策引導,銀行進一步降低風險權重,從而起到節約資本的目的和效果。總的來説,加快銀行戰略調整和業務結構的優化,是必然的方向和趨勢。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