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漲價潮仍沒有任何“退潮”的信號。接連不斷加入漲價陣營的車企,反而讓漲價潮“一浪高過一浪”。
近日,廣汽埃安、奇瑞新能源等多家車企開啓了第二輪價格上漲,而此前堅持不漲價的蔚來也“扛不住”了,官宣旗下主力車型起售價上調一萬元的信息。
新能源車企的集體漲價,核心原因是上游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的暴漲,而這是全球汽車產業面臨的共性難題。
近日,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詳細剖析了原材料價格暴漲的原因,並對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的挑戰和機遇進行了深度分析。
葉盛基表示,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快速擴大,持續走高的銷量已超出產業預期,造成新能源汽車與動力電池之間的產能錯配,而動力電池的擴產週期與各類關鍵材料的擴產週期也存在一定的時間差,進而導致了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多個環節出現了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
在他看來,動力電池原材料非理性的漲價遲早會回落,但從目前的觀察,至少要半年或更長的時間,這波新能源汽車關鍵材料的價格波動才能逐漸趨於平穩。
供應鏈壓力不改車企電動化決心
4月11日,中汽協公佈了國內汽車產銷最新數據。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129.3萬輛和125.7萬輛,同比增長均為1.4倍,市場佔有率達到19.3%。
在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走高的同時,主力產品的集體漲價,則為產業的進一步升温增添了“疑雲”。近期,新冠疫情、芯片短缺、原材料價格上漲、物流受阻等多重因素疊加,給多家車企的生產及經營帶來壓力。
中汽協在近期的月度信息溝通會中透露,展望全年形勢,受宏觀經濟影響,汽車行業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穩增長的任務十分艱鉅。
葉盛基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目前車企在供應鏈層面的壓力較大,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給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一方面,一定程度會遏制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或將嚴重影響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葉盛基分析,我國動力電池關鍵材料價格上漲的原因有三重。一是市場供需嚴重失衡;二是我國的電池原材料過度依賴進口,對定價無控制力;三是中間環節的抬價、炒作。
“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高速增長,達到350萬輛,銷量增速遠超行業預期。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也在攀升,進一步加劇了原材料的需求緊張,進而帶來了上游的非理性漲價。”葉盛基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出現的這種不協調現象,可以説是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建議行業主管部門科學規劃,積極穩定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使其發展節拍儘量保持一致,推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他看來,目前動力電池原材料的非理性漲價遲早會有所緩解,車企短期內承受的來自供應鏈層面的壓力,在市場的拉動下,並不能阻礙和嚴重影響企業的電動化進程。
葉盛基認為,“車企要接受‘雙積分’考核,要抓緊時間進行技術升級和產品迭代。當前的壓力並不會嚴重影響到車企的電動化轉型步伐,但車企壓力確實太大了,要想法子減壓。”
零部件再造產業需重視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初,電池級碳酸鋰、電池級氫氧化鋰的價格已經飆漲8倍左右;六氟磷酸鋰、鋰輝石、磷酸鐵鋰材料等的價格漲幅同樣驚人。
值得關注的是,隨着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動力電池回收產業也隨之升温。中信證券分析,鈷、鋰、鎳等金屬價格的大幅上漲使得電池回收行業經濟效益提升,預測2027年全球電池回收市場空間將超1500億元。
葉盛基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動力電池的回收工作應該與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銷售基本同步,不能太滯後。動力電池的回收、再利用是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協調努力,共同實現。
“動力電池的回收、拆解以及原材料的提純,是非常專業的事情,需要做大量的技術儲備和生產儲備。”葉盛基表示,在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產業更需要對動力電池的再利用加以重視,一方面避免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減緩原材料緊張。
對此,他也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希望政府主管部門成立專項的基金支持動力電池回收再處理工作,這對於彌補鋰電池關鍵材料缺口是有實質性作用的。
在他看來,無論是車企,還是動力電池企業,抑或是第三方的資本和公司,都有必要參與到動力電池的回收和再製造工作中。同時,葉盛基也提示,動力電池只是車輛核心零部件的一部分,車企有必要對汽車零部件整體的再製造和回收再利用工作加以重視。
有相關分析表明,零部件再製造可回收報廢產品藴含附加值的70%左右,與原始製造相比,可節約材料、能源消耗70%以上,降低製造成本30%~50%;與製造新品相比,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明顯降低。
葉盛基認為,大力發展零部件再製造產業對汽車行業減排減碳和節能降本,以及推動“雙碳”戰略目標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建議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相關的政策法規體系,解決舊件進口途徑和原料短缺難題,建立保險費率調節機制,鼓勵引導消費者在汽車維修過程中使用再製造產品等。
同時,集羣化的零部件再製造產業也特別值得鼓勵和推廣。葉盛基認為,以上海臨港的產業園區為例,該基地已成功吸引了多家汽車零部件再製造企業入駐,並初步形成了產業聚集發展的優勢,這些成功的案例是值得業界參考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