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監管+柔性服務 滬市主板公司年報審核展新風

  原標題:精準監管+柔性服務 滬市主板公司年報審核展新風

  ⊙記者 祁豆豆 ○編輯 祝建華

  上市公司每年年報披露後,市場的目光會迅速轉至交易所的事後問詢。企業業績真不真、經營實不實,都能從年報問詢中一探究竟。

  據上證報記者瞭解,今年上交所年報審核似乎面臨不一樣的考驗:一方面,國內外經濟形勢波詭雲譎,上市公司經營發展面臨更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困難有所集中。審核要理解公司實際情況、把握好分寸,增強服務意識,避免對公司產生不必要的困擾;另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個別公司造假、欺詐等問題顯現,投資者反響強烈。及早發現重大違規和造假線索,也是監管者的責任。

  在此背景下,上交所提出,要用好“精準監管 柔性服務”這把鑰匙,驅動滬市主板公司年報審核升級進階。在忙碌的年報審核季,記者走進上交所公司監管部門,實地採訪一線監管人員,查閲一封封發出的問詢函,追蹤有關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多維度觀察滬市年報審核新實踐帶來的變化。

  問與不問守分寸

  近年來,市場各方對年報問詢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很多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認為,交易所的問詢抓住了重點,督促公司披露出他們真正想了解的“乾貨”。但也有公司收到問詢函彷彿“驚弓之鳥”,擔心股價可能因此波動,交易所的監管人員也頗為頭疼。

  一位監管人員告訴記者:“審核工作壓力很大,怎樣以更加專業、客觀的方式關注到公司問題,又避免對其帶來過度的負面影響,實踐中把握起來並不容易。”問得不準、不深、過細,可能引發市場對公司的誤解,讓公司陷入被動與猜測;問得太少、不夠、過泛,又不能維護好投資者的知情權,讓風險和問題依然雲山霧罩,投資者不明就裏。

  今年的年報審核開展前,上交所公司監管部門對前期年報問詢的經驗、得失、方法做了全面的總結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做了優化調整。基本思路就是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區分情況、把握分寸、有的放矢,把抓監管和做服務有機統一起來。具體做法上,問詢要體現重大性,不片面追求函件數量和問題數量,提高問詢的精度和質量。可問可不問的原則上不問,尤其是要擯棄免責式、過度質疑式問詢。這些做法,體現了資本市場公開透明的要求,也與證監會多次強調的“分類監管、精準監管”一脈相承。

  按照這樣的思路,哪些問題問得最多?梳理滬市已發出的問詢函,大多是與公司業績、會計處理和公司治理有關,這些問題關係到公司實際經營質量和運行情況,是投資者最關心的事情,也是監管者的用心所在。

  具體來看,財務信息問題中,約四分之一涉及資產減值計提合理性,即是否存在不當盈餘管理;約四分之一涉及其他應收/應付款、預付款等相關科目變化的合理性;其餘涉及研發費用是否真實,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等重點資產項目是否存在水分等。行業及經營信息問題中,近七成關注非財務信息與財務信息是否匹配,其餘主要關注公司的生產經營情況。公司治理與規範運作方面,主要包括是否存在資金佔用與違規擔保,非標意見涉及事項及原因等問題。併購重組方面,主要涉及標的資產承諾期後業績變臉、商譽減值計提是否合規、是否存在財務“大洗澡”等情形。

  今年滬市年報審核的分寸,還體現在機制上的優化微調。對於一些主要涉及信息披露補正、風險因素不是太大、敏感性不高的事項,允許公司收到工作函後與其回覆內容一併披露,避免市場誤讀誤解。對於確需發出問詢函的,尤其強調問詢內容要於法有據,以信息披露為中心;語言要客觀中性,不能先入為主。實際上,問詢函的公開對上市公司是督促,對函件起草者也是很大的約束,問得到不到位、有沒有體現專業性,都要接受市場的檢驗。下轉3版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田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0 字。

轉載請註明: 精準監管+柔性服務 滬市主板公司年報審核展新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