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光大證券三連板領漲券商板塊邏輯:金控集團終結券商英雄主義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財經

  本輪券商上漲行情中,領漲的不是市場熟悉的東方財富,而是光大證券。

  端午節前,各家券商用“牛市啓動”的邏輯去解釋券商上漲,順帶解釋光大證券的上漲邏輯;端午節後,研究者才恍然大悟,光大證券三連板的原因離不開銀行未來或持牌券商這一消息。

  端午假期間傳出監管要給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新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市場對這條新聞高度關注,各路專家也從各個角度進行解讀,主要集中在銀券一家是否可行、銀行持券商牌照後會對行業格局有什麼影響等內容。

  如果銀行持牌券商試點這一事件會發生,從整體來看是利好銀行、利空券商。6月29日收盤,券商板塊幾乎集體翻綠,也説明了更多參與者對利空觀點的認可。

  但另一方面,如果銀行能夠新增牌照,那現有大金控集團或者大銀行下的券商也會同步受益,畢竟,銀行持券商牌照這件事不是簡單的領個牌照就行,而是在體制機制整體設計上的變革,這一變革,對存量大金融體系下的券商同樣是利好。

  這似乎就能夠解釋,在端午節之前的幾個交易日,為什麼光大證券會三連板,並登上龍虎榜。

  “牛市啓動”邏輯解釋光大證券上漲

  可能站不住腳

  上週券商全線大漲的時候,市場紛紛猜測,這是不是牛市啓動的前兆。光大證券和招商證券的強勢上漲,也被摻雜着用“牛市啓動”的邏輯進行解釋。

  現在回頭來看,光大證券的大漲或許是市場資金“春江水暖鴨先知”。

  光大證券能夠三連板並不是“牛市要來、券商先行”,或者“資本市場制度改革、利好券商”這樣簡單的邏輯——前者對應的是券商的經紀業務大獲利的預期,後者對應的是券商投行業務大獲利的預期。

  光大證券在這兩項業務上並不算業內佼佼者,它的特點在於有一個體量巨大的上市銀行“兄弟公司”。

  國君非銀團隊稱,市場追捧主題是銀行系券商,光大、招商證券都是央企金融集團,在上市券商中,兩家公司所背靠的(上市)銀行也是最大的。

  回憶上一個小牛市真正啓動的前兆,也即2月初至3月中旬的一波創業板牛行情,券商雖然一同起了行情,但領漲的是幾隻市場公認的α價值相對較高的個股或者行業龍頭股——東方財富、中信建投、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等。

  但這次券商股整體上漲有所不同,三連板領漲的不是經紀業務非常突出的東方財富,而是相對不那麼突出的光大證券,這就讓“牛市啓動”邏輯顯得有些牽強。

  無論是經紀業務,還是投行、信用業務,光大證券算得上在業內排名靠前,但不算出挑。但光大證券有一個區別於其他券商的顯著特點,即近年來光大集團非常強調集團內部協同。

  比如最近,光大證券就稱,“今年以來,光大證券積極響應國家戰略,與集團旗下多家企業協同,在發債業務上持續發力,助力復工復產和疫後重振。”

  僅今年以來,光大證券就分別“依託集團內部協同優勢,助力光大綠色環保實現低成本融資”、“與光大金控協同發行‘光大金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2020年度第一期光穗供銷集團定向資產支持票據信託’”。

  而光大證券這一與金融集團協同運營的特徵,則與銀行持牌券商發揮整個金融集團協同力的優勢一致。

  金控集團時代,券商“英雄主義”

  色彩或將消亡

  相比之下,同樣身處大型金控體系平安集團下的平安證券,在整體調性上對集團的強調就沒有那麼強。

  平安證券過去的發展頗有“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平安證券在業內最輝煌的時期是2000年至2011年的十年間。這期間,平安證券從集團中並不起眼的一塊業務,一舉跑到券業投行一哥的位置。而這一時期平安證券有一個關鍵性的人物,薛榮年。在其帶領下,平安證券投行業務在巔峯時期一度開創出業內知名的“平安模式”。此後因IPO造假,平安證券投行核心團隊大批流失,整個平安證券在業內素有“被集團放棄”的評價。

  對比而言,光大證券和所在集團的協同化運營,更顯“體系化”,集團內部資源相互交叉,不至於讓證券公司的發展過分受到人員流動的影響——而這,也是國內大銀行和海外大投行具備的特徵。

  券商與銀行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具備某種程度上的“英雄主義”。從企業文化、組織架構、激勵機制、風控體系、業務協同等多方面來看,券商都更強調個人的能動性和創造的價值。

  企業文化、組織架構、激勵機制、業務協同這些方面不多贅述,銀行等級明確、求穩的特點和券商尋求“激進突圍”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另外在風控體系方面,也即銀行追求“萬無一失”,而券商往往“以小博大、追求成功”。不同的目的導向下,風控的要求也有不同——方方面面的不同,指向的不僅僅是一個牌照的獲取,而是整個體制機制的調整和配合。

  某種程度上説,銀行持有券商牌照如果成事實,或許稱得上是一種“英雄主義”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