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很多人都認為,一個企業要在商業領域取得成功,必須得打敗他的競爭對手。且不説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很多企業連競爭對手都選錯了。就像方便麪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牌子的方便麪,而是外賣。本文作者對“競爭對手”這個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與你分享。
創業過程中,我們經常提一個詞:競爭對手。它是企業在制定戰略和運營過程中的關鍵一環,但是在着手研究對手之前,我知道很多人可能沒搞清楚兩個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競爭對手?* 誰才是我們真正的競爭對手?
01關於競爭,有兩類常見觀點:
- 一是競爭論。很多人認為商場如戰場,創業就是要力圖超越對手,甚至幹掉對手,從而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所以,要事前先摸清楚對手的實力。
- 二是非競爭論。華杉有個精彩的比喻:營銷是泡妞,泡妞的關鍵在於妞,不在於情敵。意思要盯住顧客,而不是對手。
我們先不做判斷誰更有道理,先來看碳酸飲料市場的兩家企業:元気森林和SodaStream。
碳酸飲料市場是典型的雙寡頭市場,不過這個市場一直有個痛點:客户覺得喝碳酸飲料不健康容易發胖。
在元気森林出來前,其實有很多企業在試圖做這塊市場,包括可口可樂就推出過零度可樂,主打無糖無熱量,實話説,好難喝,自然賣的不算好。
元気森林正是看準了這塊未被滿足的市場機會,All IN聚焦“無糖”這個核心價值,先後推出了燃茶、氣泡水、乳茶等產品,全部主打“0糖0脂0卡”。
並且,從產品口感,消費體驗以及營銷策略上做到更貼切新一代年輕消費者,創業4年估值到了150個億,這個估值估的不是他現在有多好,而是“無糖”這個賽道未來市場有多大。
再來説SodaStream,一個以色列碳酸飲料品牌。它採取了一個非常規的競爭策略:避開貨架競爭,不與巨頭正面幹,而是開闢了一條新的細分市場:賣製造氣泡水的機器。
有了這個機器,客户在家、辦公室,就可以自制氣泡水了。比灌裝可樂更便宜、更環保、更健康、可選口味也更豐富。SodaStream在家庭自制碳酸飲料這一縫隙市場建立了主導地位。2018年被百事可樂以32億美金的高價收購。
不管是元気森林還是SodaStream,肯定都事先研究過競爭對手的。
元氣森林看到了還沒有被對手很好滿足的顧客需求,聚焦“無糖又好喝”;SodaStream則是發現了被對手忽視的市場,規避直接競爭,結果它們都在碳酸飲料這個市場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
所以,研究競爭對手往往不是為了幹掉對方,而是去發現客户需要,而競爭對手忽視的點、未滿足的點,從而為客户制定更有效的營銷策略,更好的滿足顧客需求。
對手要研究,但研究對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更好的滿足顧客需求。我們不能離開顧客談競爭。
如果一個公司的領導層整天説要幹掉這個幹掉那個,或者説別家做了這個我們也要做,那可要注意了,他的企業可能很危險。
具備長期主義特質的創業者,往往不會刻意關注競爭對手在做什麼,一旦過渡看重競爭,動作就容易變形。不僅每天會感到焦慮,而且會越來越像你的對手,陷入同質化的死衚衕。
共享自行車市場之前殺的還不是你死我活?比誰補貼多,誰投放量多。從來沒人真正關注客户需求和體驗。最後的結果就是:把對手都熬死了,可自己也活不成。
智能音響也是,自小米推出後各廠商一窩蜂跟進,生怕錯過什麼風口。現在看消費者對智能音響的態度還是很冷淡。這也是典型的只盯着對手,沒看顧客需求的結果。
華杉説的“泡妞論”觀點,我相信也是從“更好地滿足顧客需求”這個最終目的出發點説的,只不過實際創業過程中不可能做到不看競爭對手。
如果那個妞已經有男朋友,而且是愛的死去活來的那種,怎麼辦呢?盯的再緊也沒用,因為姑娘壓根不搭理你。
這時不要把自己陷入毫無優勢的戰場,你有兩種選擇:要麼換一個目標妞,要麼就靜靜等待對手出錯(離婚率都那麼高),因為對手也經常容易自己作死。
談到這,我想説一家令國人惋惜的飲料廠:健力寶。
1984年前後,可口可樂主打醒神和治頭痛的功效(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可口可樂切入市場的時候是以功能價值作為主打,下次再細説品類在產業不同階段的戰略選擇),李經緯沒有選擇和它正面交鋒,而是切入一個非常精準的細分賽道——運動飲料。通過一連串拍案叫絕的營銷運作,把健力寶最終打造成人人知曉的中國魔水。
健力寶是國內運動飲料的開創者,最巔峯時期,營業額甚至超過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在中國的總和。我記得小時候我叔從外省回來,給我帶的禮物就是兩罐健力寶。
可惜1997年後,因為創始人李經緯和地方政府關係的破裂,內部不合導致健力寶迅速隕落,否則今天我們看到的飲料市場格局或許會有大不同。
回顧健力寶曆史,其實是一部:通過迴避直接競爭,滿足細分客户需求,走上人生巔峯;後來又因為自己作死,丟掉優勢位置,給後來者以機會的商業故事。
其實,沒有永遠的敵人,是對手也可以是夥伴。
不同階段的戰略選擇,可以是競爭也可以是競合,當產業越過成熟期極度競爭時,戰略選擇更多的是打通上下游,競合,涅槃重生進入新一輪的增長。
十年前,以蘇寧國美為代表的線下電器商城,遭到線上電商的衝擊,到2016年蘇寧主動與淘寶合作,市場輕鬆超過了國美的4倍規模。今年4月份,國美也按耐不住,選擇與拼多多聯姻,打通線上線下,拼多多也可借力國美的下沉渠道、物流、倉儲,更好的服務顧客。
千萬不能被“競爭”“對手”這兩個詞矇蔽,比起競爭對手,我認為叫“競爭夥伴”更為合適。
所以回答文章開始提到的第1個問題:
研究對手的目的不是為了幹掉對手,而是通過學習對手,迴避無優勢的競爭,或是等待對手犯錯,甚至謀求與對手合作,從而能更好的滿足客户需求。
研究對手只是必要手段,客户才是最終目的。
02那麼,誰會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呢?
你可能覺得這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不就是那些同行友商麼!
是的,我們對競爭對手常規的理解,就是那些銷售和自己同類型產品的商家。比方説我倆都是賣酸菜魚的,都是賣電動車的,那肯定是競爭對手了。
這些判斷的依據大都是從行業或產品的角度出發的。但是,真實的商業世界往往沒那麼簡單。
太二酸菜魚和魚你在一起,同樣是賣酸菜魚的,卻有天壤之別:
魚你在一起的顧客大都是1~2人,他們一般是下班為了吃個飽飯,對價格也比較敏感,對就餐環境要求不高;去太二的顧客大是在商場逛街的情侶或者閨蜜,逛累了就找個有意思的地方休息下,順便吃個飯,對就餐環境顧客體驗是有要求的。
它兩雖然都賣着同樣的產品,針對的客户羣體和就餐場景完全不同,所以算不上是真正的對手。
提到電動車,你覺得特斯拉的競爭對手是誰?
在國內你可能會認為是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等電動車品牌,但是馬斯克可不這麼認為。2014年他宣佈開放所有電動車相關的專利,讓大家免費用。
馬斯克認為:特斯拉現階段最大的對手其實是傳統的燃油氣。靠特斯拉一家企業去教育市場速度太慢了,只有讓更多的玩家參與進來,一起把蛋糕做大,才是更好的策略。不得不欽佩馬斯克的戰略格局。
所以簡單的從行業或產品角度出發,去界定競爭對手並不科學。而是應該從顧客需求的視角出發:那些試圖滿足相同顧客相同需求的企業,才是我們真正的競爭對手。
太二酸菜魚的對手其實是商場其它家正餐廳,比如西貝,魚你在一起的對手是其它快餐廳;馬車的競爭對手不是更快的馬車,而是汽車;方便麪的競爭對手可能不是其他品牌方便麪,而是美團等外賣平台;小罐茶對手也不是傳統茶葉商,而是適合商務人士送禮的其它禮品。
培養成這種從需求角度界定競爭的思維習慣,你看世界的眼光就會透徹許多了。
舉一個我最近看到的案例,有個客户在深圳某村路口開了家滷粉店,定價9-16元一碗,口味很不錯。隔壁有一家快餐廳,定價12-14元,兩葷一素米飯隨便添。
你認為這兩家的存在競爭關係麼?大部分人的直覺回答可能是:YES。
實際情況是這兩家店幾乎不存在競爭關係,吃滷粉的大都是小年輕,中午上班或者下班後路過嗦一碗,能不能吃飽無所謂,關鍵是口味體驗要好。隔壁快餐店呢?大部分入店的都是勞工羣體,他們基礎需求是吃飽,要有飯有肉,吃粉條壓根不頂飽。
所以不能按是否同行界定,從需求的角度看,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你的競爭對手。一家企業往往也更可能被新出現的潛在競爭者所傷害,而不是明面上我們看得見的那些競爭者。
潛在競爭對手的出現,一般來自兩大方面:
首先是產品或技術的替代方案。
歷史的進步往往起因於新技術的成熟或者消費需求的轉變,企業的失敗往往因為沒有及時發現競爭者。
自谷歌退出中國,百度搜索業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沒有對手。不過自互聯網從PC時代跨到移動時代,微博、微信、知乎、字節跳動等公司成為強力競爭者。
柯達公司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很清楚,柯達一直致力於生產最好的膠捲,卻忽視了數碼技術的發展。其實,柯達早在在1975年就發明了世界第一台數碼相機,但是他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商機,還擔心數碼技術的推廣會損壞原本的膠捲生意。
不過後來數碼時代的好景也不長,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和攝像技術的提升,全球進入社交時代,大家習慣隨時隨地掏出手機拍照&分享,於是手機成功擠掉了原數碼相機市場。
不過説實話,百度也好,柯達也罷,企業要自我革命,跨越不同產業的週期,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寥寥無幾。所以,企業家要習慣性的走在新技術新需求的最前沿,及時發現潛在的替代者。
其次是暫時不在該行業,但特別容易跨越行業門檻進入的企業。
有時候你弄死弄活,好不容易整出點花樣,最後不知道從哪冒出來一個人,一出手就比你高好幾個段位,人家的起點就是你的終點。
比如網上訂電影票業務,09年瓦格拉在國內首創了在線選座訂票和線下機器取票,打通了整個買票體驗的閉環。
但到了14年,電影票行業發生了一件大事:全中國電影票所有訂票系統相互連通了,一個接口可以訂到全國電影院的座位。
這時候巨頭迅速入場跑馬圈地:騰訊成立了微影(後來與美團貓眼合併),阿里推出了淘票票。
巨頭擁有海量用户、全量商家,還砸天量補貼,9.9一張電影票,使得格瓦拉在這場競爭中根本無還手之力。眼看貓眼和淘票票二分天下。
所以很多投資人在接觸創業者時,經常會被問到一句話:如果BAT等巨頭準備進入這個市場,你會如何與之抗衡?
《三體》裏頭有一句話:我消滅你,與你無關。這也是商業真正的魅力所在,你可以越界到別人的地盤一爭高下,別人也可以入侵到你的大本營,打你個措手不及。
小結:
總結下今天關於競爭對手的兩個問題:
研究對手,是為了更好的滿足顧客的需求,而不是幹掉對手;真正的競爭對手是試圖滿足相同顧客相同需求的企業,潛在的對手更具威脅。
作為創業者,要學會站在顧客角度思考自己企業的營銷策略,面對競爭,我是要正面幹?還是迴避?還是要等時機,或者合作?
如果你是行業領導者,要保持對未來技術發展和顧客需求變遷的敏鋭度。誰會是潛在對手?誰能更好滿足顧客需求?以此制定戰略,帶企業跨越產業週期。
PS:關於競爭對手,後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如何研究你的競爭對手?下次有機會再分享。
作者:火山大叔,微信公眾號:火山大叔
本文由@火山大叔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