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有的黯然離場,有的逆襲翻盤,2021年商業地產運營將加劇分化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財經

過去的2020年,對於每個行業,每個產業,以至於每個個體,都經歷了無法言語的困境和艱難,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一同見證了驅散陰霾的中國力量,以及陰霾散去後的黎明和陽光。

在往期的文章裏,小編談到過疫情對商業地產運營的影響。正如我們常説的,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實體商業的頭上,可能真的就是一座山,在疫情的影響下,實體商業在過去的一年,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很多商業在搖搖欲墜中黯然離場,但也有很多商業在歷經疫情衝擊後,抓住機遇進行了自我革新,併成功實現鳳凰涅槃。

當我們站在2021年的起點,回看過去,展望未來,就會發現,“分化”已經成為了商業地產運營行業的發展趨勢。

商業綜合體閉店潮來襲

疫情的大規模爆發讓人措手不及,緊接着而來的就是“關店潮”。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紛紛宣佈閉店,甚至破產。從當初的門庭若市,到而今的門可羅雀。在一聲嘆息後,商業地產人面臨的招商和運營壓力倍增。

這些閉店的品牌,許多已然處於“老齡期”,經營已經出現疲態,疫情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尤其是在二線城市,前幾年房地產行業的飛速發展,造就了大量野蠻生長的商業,這些購物中心和商業綜合體無論是從規模、定位還是招商,都表現出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導致了客流的大量流失。

以小編所在的青島為例,前些年可以説是興起了一股商業地產建設熱潮,從頭部的萬達廣場、萬象城、吾悦廣場、凱德,永旺,到本地的利羣、海信等等,甚至一些小開發商,都推出了自己的商業項目,但結局可想而知。如今除了幾個頭部品牌的商業運營尚可外,其他的商業都在運營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有的黯然離場,有的遲遲不開,當然更多的是苦苦支撐。

21個購物中心年銷售破50億!

但與此同時,在過去的2020年,也有很多商業成功挺過了行業寒冬,並迎來了一個新的收穫的季節。

根據新商網、鵬友會的數據,我們還發現了一個全國購物中心銷售額排行榜。2019年,全國主要城市有21個購物中心的銷售額超過了50億元。

從上圖可以看出,全國購物中心年銷售額達到百億的只有2家,一個是南京的德基廣場(112.4億元),一個是北京的國貿商城(110億+),如果算上百貨商場,全國達到百億銷售額的項目僅有4個,分別是北京SKP(150億+)、南京德基廣場、北京國貿商城、杭州大廈(105億)。

如果把50億銷售額作為高端消費中心的起步線的話,那麼全國至少有21個項目達到這一指標。其中長沙、杭州、瀋陽、寧波、鄭州、深圳、南京各有1家,武漢2家、成都2家、廣州3家、北京3家、上海4家。

分化已成了行業大趨勢

曾經有專家表示,當前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分化”趨勢,其實在小編看來,這種分化不僅體現在住宅領域,在商業地產領域亦是如此。

這種分化體現在城市分化和品牌的分化,大城市的商業相對來説因為市場需求的因素,相對會容易所以下,二三線城市的商業想要實現逆襲,則需要更加註重運營層面的投入,但對於四線級別的城市來説,商業綜合體基本上沒有了生存的空間,規模越大未來死得會越難看。

品牌之間的分化更為明顯。在市場火熱的時候,任何一個地產品牌都能涉足商業,都能實現成功運營;但在市場寒冬,需求降低,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態化和直播電商的衝擊下,想要繼續生存,則需要強大的品牌號召力,資源整合能力和商業運營實力。這些正是頭部企業所具備的優勢。這也正是太古、龍湖、恆隆這樣的商業地產品牌在過去一年能夠實現逆襲的原因。

我們常説商場如戰場,競爭是異常殘酷的。“適者生存”這個詞,聽起來殘酷,但卻是一個恆定的規律。時代的大潮,會淘汰一批批跟不上節奏的品牌和企業,只有持續探索、持續革新、戰略清晰和穩健增長,才能在翻滾的時代大潮中立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