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超6億!又一波基金自購潮來勢兇猛,基民該不該跟?

3月16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專題會議召開後,證監會表示全力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提出包括引導基金公司自購份額在內的多項工作重點。多家基金公司立即作出反應,積極出手,掀起了又一波公募基金“自購潮”。

自3月16日以來的三個交易日中,多家公募基金髮起自購,總金額超6億元。

3月16日,睿遠基金公告稱,公司將使用自有資金再次申購旗下基金不低於1.5億元,並承諾持有時間不少於5年。

3月17日,易方達基金公告近日運用固有資金2億元投資旗下權益類基金及FOF基金。同日,交銀施羅德基金天弘基金也宣佈分別以5000萬元、1億元固有資金申購旗下公募產品,持有時間為3年以上、不少於1年。

3月18日,中歐基金發佈公告稱,將使用固有資金自購旗下偏股型基金及FOF合計1.5億元,完成本次投資後,自購資金達到2.6億元。

除基金公司外,明星基金經理也在“自掏腰包”積極參與認購。

3月17日,中庚基金發佈公告稱,自3月18日(含)起10個交易日內,丘棟榮將申購中庚價值品質不低於1500萬元、陳濤將申購中庚價值先鋒不低於500萬元、曹慶將申購中庚價值先鋒不低於200萬元。

3月16日,信達澳銀基金明星基金經理馮明遠公開表示,近期已自購自己管理的產品超百萬元。

從數據來看,今年以來基金管理人自購總金額超過了20億元,已創下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僅3月份,便有超過20家公募機構開啓自購。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今年開年以來基金管理人出現“自購潮”,通過與持有人利益一致化,有利於穩定投資者情緒,增加投資者信心,也用真金白銀和長期持有的方式,展現了對非理性下跌市場的長期看好。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公募基金的行為展現了機構投資者市場“穩定器”的作用,強化了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使命和擔當。

基金自購進展如何?

基金自購相當於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經理們自掏腰包買基金。那麼今年春節過後,基金的自購進行的如何?

數據顯示,自今年春節以來,出手自購的公募機構34家,自購金額合計約6.65億元。主要集中在混基,債基次之,股基相對較少;此外,個別公募機構自購了FOF。

3天超6億!又一波基金自購潮來勢兇猛,基民該不該跟?

圖片來源:WIND

區間淨申購基金的明細如下:

3天超6億!又一波基金自購潮來勢兇猛,基民該不該跟?

圖片來源:WIND

細心的投資者可能發現了,目前基金公司自購的總額並沒有達到市場此前統計的金額。

對於這一點,從此前自購的明細可以看出,基金公司目前還是傾向新成立的基金,隨着新基金的發行,基金公司的自購金額會陸續到位。

釋放哪些信號?

根據過往經驗,每當市場出現重挫,甚至出現恐慌情緒時,基金便容易出現自購潮。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樣做的好處主要有兩個:一是穩定市場信心,糾正市場因恐慌情緒導致的非理性波動;二是逢低抄底,用較低的價格買入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的優質資產,為自身謀利。

而關於近期基金的“自購潮”,市場人士解讀為今年以來A股出現非理性下跌,基金公司看好後市,希望通過自購與投資者利益捆綁,穩定投資者信心,向市場釋放出看好旗下基金的信號。

公募基金公司真金白銀回購旗下基金,為提振市場信心起到重要作用。不過,個人投資者仍需謹慎。百嘉基金副總經理王羣航認為,“個人投資者是否跟隨買入,還是應根據自己的資產配置情況、風險承受能力等做抉擇。”

央視財經《正點財經》財經評論員王超認為,投資者不能單純地刻舟求劍,認為只要基金出現自購潮時,就是市場大底到來、投資入場的信號。事實上,通過回測數據可以發現,每當公募基金開啓自購潮時,市場有可能就此築底,但並不是每次都是底。因此,投資者應理性看待基金的自購行為,要更多地把它看作是機構投資者對目前市場具有長期配置價值的、優質資產的估值的認可,而不是盲目地把它作為簡單的炒股擇時風向標。

3天超6億!又一波基金自購潮來勢兇猛,基民該不該跟?

圖片來源:WIND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中國基金報、WIND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3天超6億!又一波基金自購潮來勢兇猛,基民該不該跟?

來源:每經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2 字。

轉載請註明: 3天超6億!又一波基金自購潮來勢兇猛,基民該不該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