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日,全球首個3萬億美元公司誕生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財經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雲鵬

編輯 | 心緣

就在北京時間2022年1月4日凌晨2點45分左右,美國科技巨頭蘋果的股價達到了182.88美元,市值第一次站上了三萬億美元的台階。

蘋果成為全球第一家踏入三萬億俱樂部的公司。

蘋果今日凌晨股價,圖中時間為美國東部時間,來源:谷歌財經

三萬億美元什麼概念?約等於2.5個特斯拉、5.3個騰訊、7.3個茅台或24箇中國移動的市值,約合人民幣19.06萬億元。

不過,雖然三萬億不是一個小數目,但蘋果到達三萬億,可以説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從1982年IPO之初的18億美元到2018年的1萬億美元市值,蘋果花了36年,而從1萬億做到2萬億,蘋果只用了2年。

蘋果突破三萬億,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蘋果這次站上三萬億市值並不穩當,股價盤中又小幅下降,最終市值穩在了2.99萬億美元。

站在三萬億市值的節點上,回顧蘋果走過的近40年,可以説就是在看科技產業高速激盪前行的40年。而就看當下,經歷疫情、缺芯一系列挑戰後,蘋果市值依舊高歌猛進,蘋果到底為什麼如此“值錢”?

而突破三萬億之後,蘋果這艘巨輪似乎仍在加速前行,蘋果的天花板,還遠未可知。

蘋果39年來公司發展及市值變動重要節點回顧:

一、為什麼資本市場如此看好蘋果?

蘋果三萬億美元的市值,能夠説明的一件最直觀的事情就是,資本市場對於蘋果這家公司是普遍看好的。

iPhone、iPad、Mac電腦、Apple Watch、AirPods,哪一項業務拉出來都是所在品類的“王者”級存在。這些是擺在枱面上的,而背後這些投資人還看到了蘋果的哪些潛力點呢?

其實很多分析報告中都提到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蘋果龐大且穩定的現金流,這是資本市場非常青睞的。

1、手握1000億美元,碰上啥事都不慌

龐大有多大呢?根據蘋果財報數據,2021年蘋果現金流規模大約在1000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説,蘋果目前的現金流相當於一個完整季度的總營收。

2017年9月-2021年9月蘋果現金流情況,來源:Seekingalpha

並且通過回顧過去將近15年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蘋果在近8年的現金流都穩定在500億美元以上。蘋果的現金流不僅規模大,而且還較為穩定。

2005-2021年9月30日,蘋果現金流統計,單位:百萬美元,來源:macrotrends

今年1月,蘋果的淨現金儲備規模已經達到了2672億美元,約等於一個耐克、一個豐田汽車或者一箇中國工商銀行的市值。

值得注意的是,緊隨蘋果之後,已經邁入兩萬億俱樂部的微軟,其現金流規模約為560億美元,而即將踏入兩萬億門檻的谷歌,其現金流約為428億美元,能夠看到,這些近年市值攀升迅速的美國科技巨頭們,普遍具有比較充裕的現金流。

2005-2021年9月30日,微軟現金流統計,單位:百萬美元,來源:macrotrends

國內這邊,根據各家財報,騰訊2020年的現金流規模約為234億美元,而小米約為1000億人民幣,也就是166億美元。有意思的是,騰訊的股價在近幾年呈現波動上漲態勢,並且增幅不小,但小米的股價卻呈現“過山車”的態勢。

可以看到,龐大且穩定的現金流儲備是蘋果受到資本市場青睞的關鍵,但具有一定規模的現金流,並不等於股價一定會持續走高。

既然現金流如此受到資本市場看重,那麼它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其實近兩年來的疫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蘋果的股價在疫情中逆勢增長,尤其是變種病毒在全球肆虐時,這種現象變得更為明顯。根據美國知名投行Needham分析師Laura Martin所説,投資者普遍將蘋果的股票看作市場充滿不確定性時刻的“安全避風港”。

她説,蘋果擁有巨量的現金流,能夠承受任何經濟放緩的影響,這是非常關鍵的。即使經濟再不景氣,蘋果也不會面臨破產。

除此之外,充足的現金流也讓蘋果有能力可以持續回購股票,這一行為也讓投資者能夠獲益,並且也有提升信心的作用。

近年來,蘋果一直在持續回購股票,資產管理公司Bernstein分析師Toni Sacconaghi預計,蘋果會在未來五年內將持續回購股票,每年回購3-4% 的股份,直到2026年底。

蘋果的這樣令人羨慕的現金流狀況,與其業務的高利潤密不可分。根據蘋果財報,蘋果的營業利潤已經連續四年呈現增長態勢,並且蘋果今年三季度的淨利率已經超過了30%,甚至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一些同類企業的毛利率。

2018年9月-2021年9月蘋果利潤情況,來源:Seekingalpha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的服務業務毛利率達到了68.4%,其中就包括我們熟悉的AppStore、Apple TV+、iCloud、第三方訂閲、授權許可、Apple Care、Apple Pay等子業務。

並且服務業務的營收規模已經相當於iPhone的三分之一,約等於Mac電腦和iPad營收總和,其利潤規模可想而知。

根據Counterpoint數據,2021年第二季度,蘋果一家就拿走了全球智能手機行業整體營收的四成,而利潤更是拿走了四分之三,所有競爭對手爭奪剩下的四分之一。這樣懸殊的差距也造就了蘋果不可複製的高利潤。

因為已經不可能再有第二家公司,分得跟蘋果一樣多的利潤了。

2、產品樣樣強,未來規劃也踩對了點

除了高利潤帶來的龐大現金流,蘋果出色的業務表現也是資本市場看重的關鍵因素之一。

今年10月,由於iPhone 13系列的火爆,蘋果直接登頂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第一,將vivo、OPPO、小米、榮耀等一眾國內安卓廠商甩在了身後。

儘管供應鏈不斷傳出零部件短缺、工廠停產的消息,但在零售端,iPhone 13系列激漲的銷售從未熄火。一位從業20餘年的手機經銷商告訴智東西,今年手機市場不景氣,往年到了年底,早就忙的不可開交,而今年大家都不知道該賣點啥,只有蘋果賣的好。

根據財報數據來看,今年蘋果iPhone、Mac、iPad、無線及居家配件、服務等主要業務的營收相比2020年均有顯著增長,甚至除了Mac,漲幅均超過了25%。其中iPhone的漲幅更是接近40%。

蘋果主要產品及服務營收情況,數據來源:蘋果財報

有分析師總結道,今年,蘋果在每個地區的業務和每個細分市場都實現了創紀錄的收入。

除了眼下的爆品銷量不斷創造新高,蘋果還有很多即將發佈的“重磅產品”,也受到了資本市場的普遍看好。

比如大家最熟知的蘋果AR眼鏡,大概率將於2022年發佈,並且蘋果已經在開發第二代AR眼鏡,還從Meta挖來了人才專門主攻AR業務。

今天,元宇宙概念火爆,雖然大家都沒有摸出什麼“門道”,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元宇宙的未來其實是一定的,只是實現的方式、時間以及具體形式還無法確定。

而在未來的元宇宙時代,AR、VR等虛擬交互技術將會成為關鍵,而蘋果以自身軟硬件生態的能力殺入AR市場,也會給產業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

此外,蘋果造車的傳聞已經基本能夠“實錘”,不論是招兵買馬,還是專利方面的佈局,都表明蘋果是一定會做智能汽車這一類產品的。目前,蘋果正在加速開發自動駕駛或半自動駕駛技術,我們期待的“Apple Car”,可能已經不遠了。

從財務狀況到業務狀況,蘋果強勁的表現俘獲了一眾分析師的心。摩根大通分析師Samik Chatterjee甚至直接將蘋果的目標股價從180美元上調至210美元,並認為蘋果是2022年的首選股票。

知名證券公司Wedbush分析師 Dan Ives 、Evercore ISI 分析師 Amit Daryanani 也給出了類似觀點,他們都認為蘋果股票是他們來年最看好的選擇之一。

二、蘋果的優勢令人饞出口水,卻又難以複製

資本市場對蘋果的青睞自有其邏輯存在,而從普通消費者以及行業從業者的角度來看,蘋果有着三個非常明顯的優勢,令人很難學來,甚至難以模仿。

最明顯的就是過硬的產品力,雖然蘋果在一些新技術上採納的速度要普遍慢於國內安卓廠商,但不可否認的是,“蘋果出品、必屬爆品”的定律似乎至今依然應驗着。

安卓陣營從2019年就開始將高刷新率屏幕應用於手機中,蘋果雖然遲了兩年之久,但第一次搭載高刷屏的iPhone 13 Pro系列,就用Pro Motion自適應刷新率技術告訴了整個行業,什麼才是真正“又快又省”的高刷屏,也徹底解決了高刷和功耗無法兼顧的問題。

此外,基於一些原有的配置,蘋果也可以通過體驗上的優勢贏得市場認可,比如在手機影像能力方面,廠商們都在爭奪超大底、高像素、潛望式鏡頭等特性,而蘋果卻利用一個“電影模式”,在視頻當道的5G時代,準確切中了用户的痛點。

在更多計算攝影算法的加持下,iPhone 13系列的視頻拍攝體驗也超過了安卓陣營的整體水平,尤其是在視頻動態範圍、防抖等體驗影響突出的關鍵點上。

當然,蘋果自研A系列芯片領先兩代左右的峯值性能、iOS、iPadOS、macOS等系統的流暢操作體驗及多設備協同能力,也讓蘋果的產品一直有着獨特的吸引力。

為什麼説這樣的產品力無法複製,因為這背後是蘋果軟硬件底層技術的打通,並且採用高度定製化的硬件,並非供應鏈吃“大鍋飯”的通用方案。自研芯片、自研算法、自研操作系統加上高度定製化的專用零部件,才構成了蘋果過硬的產品力。

其實,這樣的產品力的背後,就是蘋果的第二個核心優勢,強大的供應鏈把控能力。

不論是缺芯潮,還是疫情對於線下市場的猛烈衝擊,蘋果都成為了最終的倖存者,甚至是受到影響最小的那一個。

這與蘋果真金白銀的投入也密不可分,根據供應鏈信息我們能夠了解到,許多供應商為蘋果提供產品時,都會打造專門的團隊,並且蘋果會進行針對性培訓,蘋果還會為供應商購買專門的生產設備。

這一切都圍繞着一個核心目的,為蘋果做好產品。如此的投入,也就讓蘋果這一優勢變得難以複製。

當然,蘋果的供應商們也的確跟着蘋果獲得了實打實的利益,否則這樣的商業模式就無法維繫。單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蘋果供應鏈廠商的股價和市值大部分都呈現高速增長態勢。

海外的高通、德州儀器、Qorvo、康寧、思佳訊、Cirrus Logic,國內的立訊精密、舜宇光學、京東方、藍思科技、歌爾股份等,多家公司都已經成長為千億市值以上的行業“小巨頭”,立訊精密已經站上了3500億市值,而舜宇光學的股價更是在四年裏翻了將近20倍。

舜宇光學股價走勢圖,單位:元,來源:富途

蘋果對於供應鏈“小弟們”的帶動是顯而易見的,“跟着大哥有肉吃”,所言非虛。

最後,也是最難複製的一點,就是蘋果這一品牌在普羅大眾消費者心中的意義。聽起來,這也許有些“玄學”的味道,但不可否認,偉大的成功和偶然性並不矛盾,有時甚至經常相伴相生。

蘋果這家公司,其創始人喬布斯的個人魅力色彩極為濃厚,甚至可以説,蘋果之所以能夠為世界所熟識,之所以能夠在更多人的心中留下記憶,大多是因為喬布斯這一個人。

而擁有一個具有如此影響力的創始人,對於一家公司來説,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喬布斯之外,蘋果iPhone 4曾經對於智能手機乃至整個科技行業的改寫,iPad、Mac、AirPods等一系列產品在誕生之初給消費者帶來的震撼,都已經深深植根於蘋果的品牌基因之中。

因此,儘管大家都在“吐槽”蘋果的創新停滯了,蘋果開始“擠牙膏”了,但我們始終對蘋果抱有期待,只因為它是蘋果,如此簡單,也如此難以複製。

三、蘋果真的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當然,對於再大的企業來説,都不存在絕對的安全,曾經的IBM、曾經的諾基亞都在訴説着這樣簡單卻又致命的道理。

隨着目前全球科技產業連接的加深,可以説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將所有事“一手抓”,蘋果遍佈於全球的供應鏈體系,既是其優勢,也是其挑戰。

而“科技是有國界的”這一説法,在近年來大國博弈中被不斷證實,蘋果供應鏈企業也會受到政策因素的影響。

同時,蘋果的對手們也在成長,就在昨天,小米創始人兼CEO雷軍直接喊出了對標蘋果的口號,用兩款不同尺寸的旗艦機直接對標iPhone 13和iPhone 13 Pro Max。另一邊,新生的榮耀也將蘋果視為今後最主要的對手。

雖然蘋果10月獲得了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第一,但隨着新的一年裏小米、榮耀、OPPO、vivo、realme、iQOO等廠商接連不斷的新機攻勢,蘋果要做的還有很多。

但對於蘋果來説,更大的挑戰來自於蘋果能否實現對自己的超越。

蘋果能否不斷保持自己的創新力,給科技產業帶來更多方向上的引領,或者通過自己的產品改變某個產業的生態和玩法,都是業內普遍期待的。

另一方面,蘋果未來眾多的重磅新品,能否像從前一樣“款款爆品”,款款改變行業,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結語:三萬億遠不是蘋果的天花板

蘋果的三萬億之路,值得玩味,背後雖然有許多“學不來”的核心優勢,但也能讓我們看到,每一個科技巨頭的誕生,既有時代的助推,也必然有着自身“人無我有”的過硬本領。

三萬億之後,蘋果這位巨人,顯然還沒有頂到自己的“天花板”,未來更多的產品規劃,也讓這家公司依然令人充滿期待。AR眼鏡、摺疊屏手機、智能汽車的落地將給科技產業帶來怎樣的變革,蘋果可能很快就要給出答案了。

與此同時,微軟、谷歌、亞馬遜等美國科技巨頭的股價也在近兩年漲勢迅猛,微軟目前市值也達到了2.53萬億美元左右,向着三萬億市值進發。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全球三萬億俱樂部還會更加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