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微軟新一輪注資箭在弦上,OYO能否借勢搶灘高端酒店賽道?

由 無英 發佈於 財經

文 | 有牛財經,作者 | 黑桃與長劍

印度最大的連鎖酒店初創企業OYO,最近似乎又將斬獲一輪新的融資。

據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微軟正在就投資OYO一事展開深入談判,目前對OYO的估值為90億美元。該名知情人士表示,本次交易的具體事項可能會在接下來幾周公布。

這早已不是OYO的頭一輪融資,僅僅是在今年,它就已經連續拿下三輪融資。再放眼前幾年,除了疫情對酒店業造成嚴重衝擊、資本市場遇冷的2020年外,OYO幾乎保持着每年一到兩次融資的規律,足見它有多討投資人歡心。

但另一方面,隨着OYO的上市流程越走越遠,它的各種弊病也勢必要暴露在聚光燈下接受檢驗。服務不周、轉型緩慢……這些缺點對OYO在各地市場,尤其是在中國市場上的擴張產生了相當大的不利影響。上市之後,OYO能否填補這些致命漏洞仍然是未知數。

圖片來自Yandex

來自印度下沉市場的酒店帝國

與很多在大企業中打拼一番再出走打拼的創業者不同,OYO創始人裏特什·阿加瓦爾(Ritesh Agarwal)從小就抱着在酒店業做出一番事業的夢想。為此,他在大學期間潛心研究連鎖經濟型酒店的創業思路,還走訪許多酒店實地調研,以瞭解用户有哪些需求和期許。

對於阿加瓦爾這樣一無所有的大學生來説,要想進入酒店這樣的重資產行業簡直是天方夜譚,幸運的是,已經有不少投資界人士對他的想法表現出興趣。阿加瓦爾先是拿到了PayPal創始人彼得·蒂爾的專屬獎學金,又獲得了光速創投印度合夥人貝珠爾·索馬亞(Bejul Somaia)的青睞。在後者的幫助下,OYO的雛形在印度古爾岡的一家小酒店中誕生了。

阿加瓦爾夢想中的酒店帝國並非基於自營,相反,OYO的模式是通過對碎片化單體酒店的整合,解決其在品牌、成本、人才、渠道等方面的資源困境,幫助它們提高運營效率並增加收入。某種意義上來説,OYO模式是OTA與傳統酒店品牌的融合——既能進行客源導入、消化、保證業主酒店的入住率,又能以輕改造方式保持產品統一,進而提高品牌溢價。

在酒店連鎖化程度偏低、中低檔單體酒店橫行的印度,OYO的模式對於廣大酒店業主來説極有誘惑力。短短几年內,就有數千家無品牌印度酒店轉投OYO的懷抱。

成功在本國市場建立霸權地位後,OYO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2017年11月,OYO正式踏入中國市場,阿加瓦爾為了“接地氣”,還給自己起了一箇中國名字“李泰熙”。兩年後,OYO又先後在東南亞、美國和歐洲市場紮下了根。彼時,其估值已高達100億美元,酒店數量超過4.5萬家,房間量超過100萬間,位列全球第三。

中為裏特什·阿加瓦爾,圖片來自Yandex

OYO能實現如此快速的擴張,其模式的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若是沒有股東們的鼎力相助,OYO跑馬圈地的發展模式恐怕維持不了多久。

上文已經提到,OYO幾乎每年都能拿到一至兩輪融資,其中數額最大的一次發生在2018年8月,那輪融資由老股東軟銀集團、光速創投、紅杉資本等聯合發起,數額高達10億美元。算上今年7月的6.6億元TLB融資,其融資輪數已經達到14輪,總融資額超過25億美元。

投資OYO,微軟圖什麼?

業界普遍認為,微軟本輪投資將拉開OYO上市的序幕,此前就有消息稱,該公司的IPO將在年底前完成。另據科技媒體TechCrunch早些時候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OYO接受微軟投資後很有可能會轉向後者的雲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微軟並非頭一回投資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初創公司。早在2017年,微軟就已投資了有“印度版京東”之稱的Flipkart,今年4月,它又參投了美國食品技術初創公司Eat Just,這家公司以其植物蛋製品而聞名,目前其銷售網絡已擴張到美國的1.7萬家零售店。

此外,微軟還在今年收購了不少雲技術領域的初創公司,例如Suplari——這是一家提供“支出情報”(Spend Intelligence)信息以協助供應商管理支出的服務供應商,並創造了業內首個Spend智能雲。這之前,微軟還將兩家網絡安全創企RiskIQ、CloudKnox收入麾下。

如果説收購RiskIQ、CloudKnox、Suplari是為了強化微軟雲業務的實力,那麼對OYO、Eat Just這些生活、消費領域公司展開投資就是微軟擴張雲業務版圖的表現。

從微軟二季度財報來看,其智能雲部門營收達173.7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0%,運營利潤則為77.87億美元。截止目前,智能雲業務已經連續六個季度位列微軟第一大收入來源。

可以想見,通過投資“説服”OYO等初創公司投入微軟雲業務的懷抱,能夠讓其盈利能力及規模繼續增長,最終成長到足以挑戰亞馬遜AWS的地步。目前,微軟的Azure佔據全球雲計算市場的19%,亞馬遜AWS則佔據32%,但考慮到後者近期利潤率下降,業績承壓的現狀,全球第一大雲服務商寶座的易主時刻或許會比我們想象中更早到來。

“瘦身”後的OYO能否轉型成功?

微軟固然可以從這場合作中獲利頗豐,但對於OYO來説,新一筆投資還遠遠無法讓它安下心來——這幾年來,它經歷的挫折實在太多,以至於必須要靠大股東輸血才能維持經營。

根據OYO發佈的2019財年財報,其年度總營收為9.51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增長了4.5倍之多。但另一方面,OYO的虧損也同樣驚人,單財年淨虧損3.35億美元,同比暴增6.1倍。這無疑暴露出了一個問題:OYO並沒有找到可靠的造血模式,且仍踐行着燒錢換規模的打法。

如此野蠻打法在這個時代早已行不通,一度跌入低谷的Uber、Wework就是很好的例子——當資本樂意投錢,業務也順風順水時,它們的故事就能講下去,可一旦某個環節出問題……,其主業輕則倒退數年,重則全面崩盤。

對於OYO來説,這個出問題的環節在於它過分注重規模化擴張,從而忽視了服務和內部管理,無論是對業主還是對顧客都是如此。在中國市場上,OYO的經營模式早已引起諸多加盟業主和消費者的不滿,今年1月,就有部分維權業主衝入OYO中國公司抗議其加盟條款存在霸王協議、變相欺詐等問題。在黑貓投訴平台上,也能找到大量針對OYO的投訴。

吃過虧後,OYO已經意識到其服務問題,並開始做出調整。在大股東軟銀的催促下,OYO退出了歐美市場,並且終止了與拉美地區的合作。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具備針對性的新業務——今年6月底,OYO在印度、印尼等市場推出新品牌Collection O,定位中高端精品酒店。

很顯然,發力中高端有助於OYO重建此前被拉低的服務質量,依託已有的品牌聲譽提升溢價能力。同時,高端商務酒店的利潤空間也較中低端酒店更大,有利於OYO補足虧損漏洞。

但問題在於,國際上發力中高端精品酒店的集團不在少數,例如萬豪旗下的The Luxury Collection、Autograph Collection和Tribute Portfolio,以及希爾頓旗下Curio、Tapestry Collection等。這些酒店品牌主打設計感,以吸引那些追求獨特體驗的顧客。

相比這些對手,OYO還未能建立起自身獨有的設計與服務護城河,如果在環境、服務、設計、體驗等方面都沒有達到標準的情況下自我定位為高端酒店,只會令品牌聲譽進一步受損。如何從下沉市場走向精品和高端?這無疑是OYO上市後要面對的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