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眾思壯(002383)被立案的消息使去年轟動A股的“隋田力專網通信事件”又回到了大眾視野。那麼,爆雷之後,這些公司目前的情況如何?專網通信業務帶來的影響是否有所減輕?經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從業績來看,逾七成相關個股2021年出現虧損,其中上海電氣虧損額最高,約為99.88億元。事件發生後多家相關公司採用了諸如暫停相關業務、剝離相關資產來減少損失,中天科技證券部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相關業務所產生的風險已消化完畢,不會對公司2022年經營情況產生影響。但仍有*ST凱樂等個股深陷泥潭中,股價、業績遭“雙殺”,生產經營還未恢復正常。
多數個股2021年淨利虧損
專網通信業務爆雷,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是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逾七成相關上市公司2021年歸屬淨利潤出現虧損。
把時間撥回到2021年7月,上海電氣、國瑞科技、中天科技、匯鴻集團4家上市公司因應收賬款逾期接連爆雷,大家發現,上述個股爆雷情況相類似,且背後均指向一神秘人隋田力。隨着事件的不斷髮酵,捲入的上市公司也在不斷增多,超過15家公司踩雷,被市場稱為“A股最大騙局”,涉及交易規模高達900億元。
上述事件對相關個股2021年業績的影響有多深?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多數個股2021年出現了淨利虧損的情況,其中,上海電氣虧損額最高,約為99.88億元;*ST凱樂、中利集團2021年歸屬淨利潤均虧損30億元以上,分別約為84.75億元、38.66億元;瑞斯康達、ST宏達、江蘇舜天等個股也均虧損過億。
以上海電氣為例,在上海電氣2021年年報中,公司明確指出,報告期內,公司控股子公司通訊公司存在大額應收賬款無法收回和存貨減值的風險,對此,公司已對通訊公司應收賬款和存貨評估減值風險,通訊公司本期計提92.22億元的減值損失,減少公司2021年歸屬淨利潤83.54億元。
即使是2021年實現盈利的個股,業績也受到該事件的嚴重拖累。以中天科技為例,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約461.6億元,同比增長9.7%;對應實現的歸屬淨利潤約為1.72億元,同比下降92.43%。針對公司歸屬淨利潤下降的情況,中天科技表示,主要是本報告期內公司對高端通信業務風險資產100%計提減值準備36.19億元所致。
財經評論員張雪峯表示,上述事件警示上市公司,應當在達成交易簽訂合同之前,做好盡職調查,多一些審核程序,同時要完善自己的風控制度,提升風險控制水平,避免公司利潤遭到吞噬。
自救效果不同
在事件發生後,諸多上市公司多家相關公司採用了諸如暫停相關業務、剝離相關資產來減少損失,並均訴諸法律來維護權益,但目前來看,由於公司體量、經營情況、受影響範圍等存在差異,公司對相關風險的消化能力也不盡相同。其中,*ST凱樂、ST宏達等個股相對最慘,股價、業績遭“雙殺”,公司經營面臨諸多難題。
2022年一季度,江蘇舜天、上海電氣、瑞斯康達、匯鴻集團、中天科技等個股均已實現盈利,其中,中天科技一季度歸屬淨利潤約為10億元,可以説已經將專網通信業務帶來的風險消化完畢。
從股價上來看,中天科技僅在事件剛開始發酵之際明顯下跌,從去年10月開始,股價反而迎來一波大漲,總體來看,中天科技股價不降反升,自去年7月至今股價上漲逾六成。
針對公司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致電中天科技證券部進行採訪,對方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針對相關存在風險的業務已100%計提減值,不會對公司2022年的經營情況產生影響,且目前已經不再涉及相關業務。
相比之下,*ST凱樂就沒有如此幸運,事件發生後,*ST凱樂由於觸及“主要銀行賬號被凍結”“公司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且預計在3個月內不能恢復正常”兩種情形,公司股票交易於2021年8月17日起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2021年年報披露後,*ST凱樂又因公司2021年度經審計的淨資產為負值和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而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目前,*ST凱樂還面臨着較為嚴峻的經營困境。公司在2021年年報中指出,專網通信業務停滯事件發生後,金融機構陸續對公司收貸,造成公司至今流動性資金仍然緊張。因資金緊張局面無法及時改善,導致公司出現債務糾紛,使公司日常經營活動陷入困境。
在二級市場上,*ST凱樂的股價也“跌跌不休”。自2021年7月以來,*ST凱樂股價已跌去逾七成。截至5月11日收盤,*ST凱樂報1.87元/股,總市值為18.6億元。投融資專家許小恆表示,上述事件對上市公司帶來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既吞噬了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同時也可能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股價斷崖式下跌以及企業形象受損。
除了*ST凱樂外,ST宏達也在2021年年報披露後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不過,ST宏達在積極進行自救,ST宏達表示,公司經歷專網通信業務爆雷事件後,逐漸放棄專網通信相關業務,未來將持續聚焦於硅橡膠業務,提高主營業務產品產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ST宏達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目前仍在調查中。
北京商報記者 董亮 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