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報道|2021年信託業監管“從嚴”基調不變 探索業務轉型將成“頭等大事”

財聯社(上海,記者 林漢垚)訊,2020年,信託行業繼續向迴歸本源邁進,但在經濟下行壓力、疫情蔓延衝擊等因素的影響下,產品收益率出現下滑,風險事件數量有所增加。

與此同時,監管環境趨嚴,各類文件密集出台,強勢引導信託行業轉型發展。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裏,信託業的主基調是“去通道、降融資、防風險、謀轉型”,在此背景下,信託公司一方面根據監管要求調整業務,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業務轉型。

展望2021,多位業內人士稱,未來監管會持續趨嚴,行業總風險規模可能會小幅上升,但整體風險可控。堅守受託人定位將成為信託業發展的根基,將是信託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銀保監會信託部主任賴秀福近日也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未來銀保監會將統籌做好信託業風險防控、轉型發展等各項監管工作,集中精力打好防範化解信託業風險攻堅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研究推動行業保障機制改革,更好發揮信託保障基金在化解處置行業風險中積極作用,通過降低行業風險水平,推動行業轉型發展“輕裝上陣”。

風險管控保持高強度 行業風險增速有望回落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裏,安信信託、四川信託、吉林信託、華信信託不斷爆發風險事件,引起市場廣泛關注。

賴秀福在談及行業風險問題時表示,在經濟下行壓力、疫情蔓延衝擊和堅定推動轉型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下,個別信託公司前期積累的風險爆發,經營狀況持續惡化。但這類信託公司仍屬少數,屬於單體機構個案風險,不會影響整個信託業的穩健發展態勢,當前信託行業風險整體可控。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此前在信託業年會上對於信託行業風險問題的剖析則更為透徹。他指出,信託公司履行受託職責時存在大量損害委託人和受益人利益的行為,這些行為損害了委託人和受益人利益,導致信託公司操作風險嚴重,並不可避免地轉化為表內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他批評稱,當前信託業在受託履職管理的全流程各環節均存在瑕疵。

對於信託行業下一步的風險治理方向,黃洪提出,未來要探索構建與信託業特點相匹配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從全流程增強受託管理能力,消除受託履職瑕疵,將風險與收益切實讓渡給投資者,實現“賣者盡責”基礎上的“買者自負”。同時,強化權力制衡和監督,公司管理上要重點加強對大股東和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的制衡監督,內控機制上要重點加強中後台部門對前台業務部門的制衡監督。要優化激勵約束機制,從制度上防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來自銀保監會的高壓監管態勢,增強了市場對於明年信託業發展前景的信心。

中建投信託研究創新部負責人袁路向財聯社記者預測,明年行業風險狀況不會出現明顯惡化。明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大概率延續疫情後復甦趨勢,在政策環境不發生急轉彎情況下,整個信託行業的風險增速將回落。

另有業內人士也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金融風險具有滯後性,當前暴露的風險多為2017年左右發行的項目。他分析,隨着近年來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信託業面臨的市場及監管環境日趨嚴峻,各家公司對業務的風控要求也在提升,預計明年行業面臨風險新增將平穩回落,但由於下行期風險處置難度較大,總風險規模可能小幅上升。

“去通道”、“降融資”永遠在路上

“去通道”、“降融資”是今年信託行業業務調整的主要方向。截至2020年10月末,全行業受託管理信託資產餘額20.74萬億元,較年初減少8632.68億元,通道業務持續回落,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信託融資業務也實現壓降。

根據信託業協會公佈的數據,單一資金信託和事務管理類信託佔比自2018年1季度以來已經連續11個季度持續下降,“去通道”的成果較為顯著。

截至今年10月末,全年壓降金融同業通道業務1.62萬億元。其中,事務管理類信託資產餘額9.16萬億元,比年初減少1.49萬億元,較2017年末歷史最高點減少6.48萬億元,累計壓降41.43%。行業粗放式增長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多層嵌套、資金空轉現象明顯減少。

“降融資”也在三季度初見成效。今年年初監管部門制定了2020年全行業壓降1萬億元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融資類信託業務的指標,而今年前兩個季度,在信託行業受託資產規模整體下降的背景下,融資類信託的規模不降反升,從5.83萬億升至6.45萬億,其佔比從26.99%提升至30.29%。第三季度,隨着“降融資”監管的升級,融資類信託的規模、佔比分別下降至5.95萬億元、28.52%。

雖然三季度末融資類信託的規模仍高於2019年末,但有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分析,第四季度信託到期量比較大,加上監管部門比較重視,應該能完成或者接近完成今年年初的壓降指標。

對於明年的監管導向,用益信託研究員帥國讓認為,伴隨着嚴監管態勢的不斷加碼,出於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壓力,明年信託通道類及融資類業務還會存在一定的壓縮空間,行業面臨的轉型壓力加大。

帥國讓分析,這會迫使信託公司在業務結構、盈利模式及內部支撐體系等方面進行調整和升級,重新審視自身的資源稟賦,差異化發展。另外他也表示,伴隨國內經濟減速換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深水區,在金融監管要求金融機構迴歸本源的背景下,信託牌照優勢逐步減弱,信託公司的盈利水平會面臨一定的挑戰。未來信託公司的分化或將進一步加劇,部分業務基礎較好,業務結構合理,風險管控水平優秀的信託公司將在行業調整週期中脱穎而出。

上下求索轉型之路

在通道和融資類業務不斷收縮的情況下,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無疑已經成為各家公司優先級最高的任務。

總體來看,今年前三季度,信託業實現經營收入841.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78%,增速較上半年提高0.51個百分點,其中信託業務收入為615.78億元,同比增長11.69%;實現利潤總額為485.89億元,同比下降13.13%,降幅較上半年擴大4.08個百分點。

雖然今年行業營收仍呈現穩步增長,但黃洪也指出,目前信託公司仍缺乏積極管理運用信託財產的主動性。依然對通過簡單的影子銀行業務和通道類業務盈利存在路徑依賴和幻想,主要提供同質化、低端化的信託產品,缺乏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促進信託財產穩步升值增值的內生動力。

在這種情況下,轉型已經成為擺在每家信託公司面前的頭等大事。而未來業務的轉型方向,服務信託或將佔據一席之地。早在2018年,監管部門便提出了服務信託的概念,主要包括家族信託、資產證券化信託、企業年金信託、慈善信託等。服務信託的產生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監管部門理清監管思路的需要,更是信託公司探索業務轉型發展的需要。今年公開徵求意見的《信託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中也明確,服務信託不屬於資金信託,不受資金信託相關規定的限制。

近年,已有信託公司開始了服務信託業務的探索。在服務信託業務領域中,資產證券化信託已具有相對成熟的業務模式,特別是資產支持票據信託(ABN)業務,相比傳統型ABN,其受信託法律關係的約束,由信託公司作為SPV載體,信託公司拓展該項業務具有獨特的優勢。

一位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儘管轉型的方向很多,比如標品業務、資產證券化業務等,但都有待時間檢驗。他直言:“新的利潤增長點不好找,不然信託早就成功轉型。比較成功的經驗也有,比如消費金融,但市場空間有限,要求也比較高。”

百瑞信託則對未來發展服務信託業務非常樂觀。該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展望未來,服務信託業務發展潛力巨大,有望成為信託公司最重要的業務領域。他預計,將有更多的信託公司開展資產證券化信託、家族信託、慈善信託業務,並有新的信託公司獲得企業年金業務資格開展相關業務。除此之外,新的服務信託業務模式仍有待信託公司進行探索,例如養老信託、賬户管理信託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57 字。

轉載請註明: 年終報道|2021年信託業監管“從嚴”基調不變 探索業務轉型將成“頭等大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