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3300點的風格切換又“狼來了”?有基金重倉價值股左側煎熬,也有的砍掉銀行股一股不剩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財經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俊嶺)訊,縱使“高估值”與“低估值”的走勢悖論早已盡人皆知,但機構投資人厚此薄彼的情緒和愛憎多空的“倉位”,還是將這一割裂與分化演繹到了極致。

一邊是漲跌20%的創業板,一邊是週期股壓艙底的主板,在8月24日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後,市場本就不多的存量博弈資金再次向高估值的創業板傾斜,後者的成交量也連續多日超越上證指數。

面對賺錢的蹺蹺板效應,即便是風格再穩健的機構投資人,也難以承受排名的壓力和左側交易的煎熬——增配高估值兼高彈性的成長股,砍掉低估值卻反彈無力的週期股。

極端行情下,基金經理的“倉位”藝術和操盤風格也格外鮮明。財聯社記者調查發現,有公募基金近日將持倉的銀行股砍掉,一股不剩;也有堅持“左側交易”的私募老總,越跌越買“等風來”。

排名壓力,銀行股被砍“一股不剩”

9月16日,經歷連續兩個月持續陰跌後,以銀行股、煤炭股為代表的週期股絕地反擊,位居當日漲幅榜前列。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以來漲幅居前的醫療、釀酒股位居跌幅榜前列。

自今年7月以來,市場一直在爭論風格何時切換?如何切換?不過,低估值的每一波看似波瀾壯闊的上漲,都會被隨後沉重的拋壓所扼殺。而高估值則在每一次聲色俱厲的急跌後,迅速收回復地。

“風格切換喊得久了,就跟狼來了一樣,市場上已經沒有多少人再傻傻地抱着價值股等風來了,聰明的人都在擇機調倉到成長股上。”對此,基金經理趙贊(化名)私下對財聯社記者説。

趙贊所在的公募基金在業內排名靠前,他和這家公司的投資風格一直以穩健著稱。今年年初,他發行了一隻以主投價值股的基金產品,募資15億元,由於重倉股以銀行、地產為主,其業績排名始終不敵偏成長的基金,到了二季度末,這隻產品規模只剩下10個億出頭。

對比一季度與二季度的持股明細,銀行股、地產股均大幅減倉,取而代之的是貴州茅台、TCL科技為代表的消費、科技股。不過,這一數據截止6月30日,在最新的持倉中,銀行股已被砍到“一股不剩”了。

為何看空銀行股?趙讚的理由十分堅決,受政策和市場影響,上市銀行的利潤將出現前所未有的下降,這也從8月底披露的銀行半年報數據得到了印證,而他早已在此之前徹底拋棄了銀行股。

趙贊管理的偏價值基金並非孤例。

最近,另一位擅長週期策略的基金經理也向記者表達了迴避銀行股的觀點。“銀行股不能買的太早,銀行股如果大邏輯上要啓動了,可以買,否則要等待右側,而不是左側。”

對於公募基金而言,同時面對排名壓力和投資人問詢壓力,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非常重要,如何讓同樣的倉位獲得最有效的回報是一門藝術,持有它可能半年不漲,但其他的股票都漲上去了!

拒絕追高,承受價值“左側煎熬”

“價值投資也許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

這句時常被機構投資人奉為價值投資金科玉律的一句話,如今正考驗着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左側交易的耐心。

“做職業投資十餘年來,今年上半年確實比較‘煎熬’”,面對財聯社記者,泊通投資董事長盧洋坦言,今年高估值板塊連創新高,而低估值的價值股卻顯得“萎靡不振”。

對於價值投資人而言,“好公司好價格”是最為重要的準則。而2020年以來的市場,在新冠疫情黑天鵝下,高估值的醫藥股、消費股,即便僅有一個空泛的概念,只要身處熱門賽道,都能獲得市場的持續追捧。

一家做醬油起家的上市公司市值一度超過6000億元,幾乎能買下兩個萬科……類似的估值分化與割裂在A股比比皆是,是價值投資理念錯了?還是市場先生錯了?這讓堅守價值投資的投資者十分困惑。

盧洋坦承自己對“確定性”的偏好大於“可能性”,也使得自己多數時候只能賺到估值糾偏和確定性成長的錢,而常常無緣“享受泡沫”。今年以來,盧洋在多個場合表達對部分公司高估值的“看不懂”,但他在投資仍堅持自己的判斷,逢低加倉以某龍頭地產公司為代表的價值股。

但盧洋也為自己“固執”承擔了外部的壓力,上一次類似場景則是在2015年上半年,那時候也會接到客户的“質問”:“你怎麼還不如我?你看我隨便買一個都是漲停。”一方面,“拒絕追高”的他難以享受高估值繼續飆升帶來的淨值上揚,另一方面,“左側交易”佈局價值股短期卻拖累了產品的淨值。

“最近一段時間,市場調整中風格切換會持續,但是高估值板塊會形成長期的頂部,低估值大藍籌板塊則會接力行情持續強勢,在下一輪指數上漲中成為領頭羊。”9月15日晚,盧洋在其最新一篇《泊通週記》中寫道。

在盧洋看來,這有點類似於2014年中期後的風格切換,當時也是高估值板塊高得離譜,低估值板塊低的離譜,最終在震盪調整中完成了高估值板塊向低估值板塊切換的走勢。

不過,即便堅定看好風格切換終將到來,盧洋也沒有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去賭單邊,而是採取“左手科技龍頭+右手低估值順週期”的槓鈴輪動結構。在他看來,今年並沒有出台類似於2008年的強刺激,經濟和通脹回升的斜率較緩,貨幣政策也較難立刻退出,因此市場並不會立刻實現劇烈的風格切換,而是首先逐步趨於均衡在震盪調整中完成切換。

時至九月,市場所期待的風格切換依然“猶抱琵琶半遮面”,而在市場風格混沌未定之時,無論是迫於排名壓力的公募基金經理,還是私募機構的管理人,都不得不堅守眼下的打法,至少陣腳先不能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