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投行人都在找“分拆項目”?

從2019年8月上市公司分拆上市新規徵求意見至今已歷時一年多,成大生物科創板首發上市意味着A股分拆上市是一條“通路”。未來將會有更多集團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而分拆子公司上市一方面有利於獨立融資,為管理層或戰投提供退出渠道,另一方面有利於提升集團估值,為集團多提供一個融資平台。

9月25日晚間,上交所發佈科創板上市委審議結果,同意遼寧成大子公司——成大生物科創板首發上市。這也意味着A股分拆上市迎來突破性進展。

今年以來,各大投行大幅擴招,甚至不惜放下姿態大量擴招本科畢業生,而那些投行很大程度上聚焦於地產分拆物業,醫藥分拆研發等能夠“跑量”的領域。

未來投行分拆業務或成為券商最看重的業務,分拆子公司方便企業融資,一定程度切割經營風險,同時能抬升各家綜合性企業的估值。但過於依賴母公司的分拆項目在估值上也存在一定的市場折價。

醫藥地產是分拆上市的“排頭兵”

2004年,A股境外分拆上市正式啓動;10到14年,境內分拆上市迎來窗口指導期,不過均採用控股變參股的形式。直到去年12月,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象徵着境內分拆上市正式開閘。

相較此前的試探,此次的政策正式稿在對子公司財務指標、高管持股等方面均大幅放寬了要求。首先,母公司在扣除擬分拆子公司淨利後,連續3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從不少於10億元降至不少於6億元。另外,將子公司董事、高管的持股限制,由10%放寬至30%,但仍對上市公司董事高管持有子公司股份保留嚴格限制。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母公司可能會傾向於分拆原先通過收購併表的子公司。由於被收購的公司往往較母公司自行孵化的業務具有更強的獨立性,且彼時由於被上市公司收購,根據信息披露的要求,通常做過完整的獨立評估,在進行分拆上市操作時會省事許多。

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12月新政發佈到今年10月1日,已有46家A股上市公司宣佈將分拆控股子公司在A股上市,其中35家發佈正式分拆預案,14家公告稱,已經獲得董事會授權,啓動了分拆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從進度上看,有7家公司的子公司IPO已進入證監會審核或已被交易所受理。

政策的寬鬆使更多上市公司得以“送子趕考”,其中最起勁的莫過於兩類公司:醫藥分拆項目,地產分拆物業。

對於需要長期燒錢的醫藥公司而言,分拆業務板塊獨立上市,能夠緩解母公司的融資壓力;另外,生物醫藥研發存在比較大的不確定性,分拆各板塊上市也有利於公司在保有控股權的前提下分攤風險。

9月25日,遼寧成大的子公司成大生物順利通過上交所科創板的審核,象徵着“A拆A”第一股花落生物醫藥。據悉,成大生物此前曾在新三板掛牌,停牌前股價42.7元/股,對應市值約為160億元

資料顯示,成大生物為一家專注於疫苗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生物科技企業,在狂犬疫苗行業處於龍頭地位,是遼寧成大重要的利潤來源。本次發行前,公司控股股東遼寧成大持有公司60.74%的股份,具有絕對控制權,遼寧省國資委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相對於醫藥,房企通過分拆物業來拓寬融資渠道,減輕資金的壓力。

今年以來,房企扎堆分拆物業上市。目前已有正商、鴻坤、建業、金融街、弘陽、正榮6家地產公司成功將物業分拆登陸港股;還有融創、星盛、世茂、金科、佳源、合景、榮萬家、第一服務、卓越物業、宋都物業等10餘家正排隊候審中。

此前,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曾明確表示,開物業公司就像辦公共服務類機構,若用分拆上市將其變成賺錢的工具,並不可取。然而在融資壓力與新政鼓勵下,也沒忍住跟了分拆上市的風。

今年5月,融創服務以14.88億元拿下杭州本土物業開元物業,為上市做了鋪墊;7月融創官宣將分拆物管業務赴港上市;8月就遞交了招股書,正式啓動赴港上市計劃。

近期恆大解除危機,也得益於“物業上H,汽車上A”的順利推進。

7月底,恆大宣佈考慮分拆物業上市。8月中旬恆大物業合計引入了235億港元戰投,豪華陣容包括騰訊、紅杉中國、雲鋒基金、中信、光大控股、周大福等。9月底,恆大物業就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全過程僅花費2個月左右。

此外,9月18日恆大汽車公告稱,將回歸A股科創板上市,且該決議已在9月25日正式通過董事會的表決。此前,恆大光速推出了6款新能源汽車,預計於明年會投入量產。有市場觀點認為,恆大汽車迴歸科創板,不但是打通了境內融資渠道,還能享有國家政策紅利,而且國內市場品牌溢價空間更大、有望獲得更高估值。

分拆上市“一舉兩得”

對於母公司和子公司而言,分拆業務上市最直接的好處是能改善多元化折價,提升估值。

理論上來説,公司的估值應該是各個業務價值相加所得,然而實際情況是,從事多元化業務的公司往往在整體估值上承受折價。

其主觀原因是,多元化業務增加了企業治理層級與管理成本,往往會降低整體的運營效率,也就是“盤子越大越難管”。

對於子公司來説,分拆上市一方面有利於子公司單獨融資,不過多依賴母公司的輸血;另一方面由於分拆後或許在管理上會比較市場化,有利於提升公司的估值。

雖然分拆上市新政面向整個市場,但從實際情況上看,超七成公司仍舊選擇了開放註冊制的創業板和科創板,其背後也有對分拆後估值的考量。

投行人士表示,科創板與創業板開放註冊制後,不僅市場更具活力,在上市流程上也更為便捷,有助於母公司儘快推進分拆上市相關事項。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母公司考慮到科創板與創業板更符合分拆業務的定位,或許能提供更高的估值,性價比更高。

上述46家宣佈分拆上市計劃的公司中,12家未披露子公司具體上市板塊。34家上市目標地明確的公司中,21家選擇了創業板,10家選擇了科創板,還有3家計劃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拆上市上選擇創業板的公司比選擇科創板的多了一倍。

在尚未“站隊”的12家上市公司中,有2家已經正式發佈分拆預案,但仍在公告中表示,本次發行涉及的上市板塊、募集資金用途等事項,子公司將根據本次發行上市方案的實施情況、市場條件、政策調整及監管機構的意見等作進一步確認和調整。

投行人士認為,大多公司都希望將子公司分拆至估值更高的板塊,但目前各個交易所各個板塊的估值有一定差異,並且時刻發生變化,一些公司發佈的預案中沒有公開子公司上市的板塊,也是為未來選擇留下空間。

不過,更多存量的上市公司實現子公司再上市,本質上也是IPO擴容的一部分。在市場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扎堆上同一個板塊容易發生擠兑。

拿房企分拆的物業股舉例,除了碧桂園服務、永升生活服務及新城悦服務,同業股價普遍都由高位下跌兩至三成。中金公司指出,在存量股票估值處於高位的情況下,大中型優質公司新股集中上市對存量股票的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可能分散資金、使得板塊整體估值承壓。

子公司過於依賴母公司的憂慮

分拆上市之所以受上市公司青睞,一方面是因為子公司能夠實現獨立融資,集團公司多了一個融資平台,同時也為子公司管理層或戰略投資者提供一個退出渠道。

正因此,分拆上市去哪個市場變成了母公司新的選擇。通常情況下,母公司會選擇把創新板塊或者高增長板塊分拆上市。一方面是希望旗下優秀子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長空間能夠得到市場認可,另一方面來説,將質感較優,盈利能力較強的資產分拆上市,也可以保證發行和融資過程更順利。

然而從二級市場經驗來看,分拆上市的子公司雖然在短期內會有一定表現,長期投資價值往往不大。在市場馬太效應加劇的背景下,分拆出的小市值子公司若質感不夠,容易被市場邊緣化。

有業內人士認為,相當一部分子公司嚴重依賴母公司,僅依靠自身發展能力較弱,在業務或技術上難以獨立成型。對於母公司而言,也有股份被不斷稀釋、導致子公司的控制權花落別家,出現“空心化”的風險。

房企分拆物業是一個典型案例,物業管理本身並不是一個高利潤的行業,業績主要看規模。原先依附母公司規模優勢的物業服務,在獨立上市後必須積極地通過拓展新項目與收併購的方式“跑馬圈地”,然而市場上可供併購的優質第三方項目已經不多,大多數物管企業業績增長缺乏想象空間。

目前分拆上市最多的板塊是房地產物業,其資產質量較高或許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但其弊端是過於依賴於母公司。相對於物業,醫藥行業因研發投入高,不確定性強,分拆上市遲遲不見動靜。僅在9月25日成功迎來遼寧成大子公司——成大生物科創板首發上市,這也是第一例“A拆A”。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45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投行人都在找“分拆項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