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暢通“大循環”“雙循環” 推動高質量發展——專家熱議構建新發展格局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題:暢通“大循環”“雙循環” 推動高質量發展——專家熱議構建新發展格局

  新華社記者劉紅霞、魏夢佳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近來備受關注。如何準確認識新發展格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如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10日舉行研討會,多名專家學者就此分享觀點。

  “理解新發展格局,千萬不要把它看成短期的、特別是國際情況變化和新冠肺炎疫情來了以後的一個應急之舉。”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説,它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目標的歷史要求,我國需要以新發展格局重塑經濟新優勢。

  在他看來,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創新驅動、創新引領,實質在於均衡發展,戰略基點在於擴大內需,戰略方向在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支撐在於以“一帶一路”引領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突破在於打造區域性的新增長極和開放新高地,戰略目標在於全面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內循環、雙循環’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更深層次改革開放的必由之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認為,未來我國需要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加大對企業扶持、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深化財税體制改革,擴大民眾消費等綜合措施,消除痛點、補齊短板,更好激發內生髮展動力。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羣慧看來,理解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抓住“循環”這個關鍵點。他認為,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暢通經濟循環,應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化市場體系;應加快完善科技和產業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只有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才能更好發揮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效果。”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曉説,面向未來,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要求由“門檻式”開放轉向“規則式”開放,要着力增強我國在區域經濟市場規則的兼容性,更好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改革。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認為,要在開放大國的視角下審視“大循環”“雙循環”,同時要建立系統的全球價值鏈風險防控體系,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化解等。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認為,過去我國更加依託外需,隨着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我國逐漸轉向內需驅動。下一步,要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流通體系,把生產和消費更好結合起來,以強大生產能力支撐國內巨大市場需求,以國內市場體量反哺生產轉型升級。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必須促進“大循環”“雙循環”良性互動,彈好經濟內外均衡協調發展的“鋼琴”。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後疫情時代,我國仍需保持一定的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着力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構建更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2 字。

轉載請註明: (經濟)暢通“大循環”“雙循環” 推動高質量發展——專家熱議構建新發展格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