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美爭端下 區塊鏈技術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前景探索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財經

外匯天眼APP訊 : 7月下旬,關於美國想把中國踢出SWIFT系統的文章充斥着網絡。目前來看,美國運用SWIFT這個“金融核武”來制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可能性極低,中美全面脱鈎尚不具備現實條件,但鑑於美國製裁伊朗、朝鮮等國的先例,我們不能排除美國對個別中資金融機構實施制裁、以及禁止CHIPS(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處理中資金融機構跨境美元結算業務的可能。

為應對可能發生的美元跨境結算封鎖,最簡單的方式是改用歐元進行跨境支付結算,但治標不治本,也可能導致支付與結算成本的增加;第二種方法就是進一步開發和推廣CIPS系統(跨境支付系統),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但以2019年數據來看,美元的國際結算額佔比約為40%,遠超人民幣佔比的2%,人民幣想替代美元成為國際結算的基礎貨幣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第三種就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區塊鏈技術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開發以國家信用背書的數字貨幣替代傳統金融中介,利用區塊鏈分佈式記賬結構、不可篡改的時間戳、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和智能合約的可編程性,繞開SWIFT系統,實現安全高效且低成本的跨境轉賬。

一、SWIFT系統的運行現狀及弊端

當前,國際匯款主要包括信匯、電匯和票匯三種方式,而電匯又是其中使用最普遍和主流的一種跨境支付方式。SWIFT系統在傳統的電匯交易中扮演着信用和信息中介的角色,大部分的電匯交易都通過SWIFT來實現報文發送和數據傳輸。

在傳統的跨境電匯模式中,匯款人將匯款本金及手續費付給當地某家匯出行,匯出行拍發SWIFT電文,通知收款人所在地的分行或代理行將匯款付給收款人。看似簡單的鏈式匯款流程,卻在支付發起、資金轉移和資金交付的各個環節,都存在着明顯的弊端:

1.匯款週期長:在支付發起和資金交付階段,銀行都需要對客户進行身份識別、反洗錢監測、真實性核驗等一系列操作;在資金轉移過程中,包括SWIFT在內的中間機構需要對資金劃轉進行逐筆校驗,機構間相互獨立的對賬清算系統將延長匯款週期,增加匯款的時間成本。

2.支付費用高:客户在銀行進行電匯業務時,主要承擔了匯款手續費、電訊費、“鈔轉匯”差價費三項費用支出。以四大行為例,匯款手續費均按匯款金額的0.1%收取,最低在20元-50元每筆、最高在200元-300元每筆不等。高昂的手續費支出對小額跨境支付業務的影響更為明顯。

3.風險因素多:電匯過程中,涉及大量的人工操作,每個節點出錯,都可能導致匯款失敗;跨境交易中,地理距離導致的信息不對稱,也增加了銀行對客户信息及交易真實性的核驗難度;匯款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客户信息和交易數據,容易受到黑客攻擊而泄露;匯款週期長也意味着更高的匯率波動,可能造成支付成本的增加。綜上,傳統的跨境電匯中伴隨着較大的操作風險、信用風險、網絡風險和匯率風險。

4.控制權過於集中:雖然 SWIFT成立的初衷是構建一箇中立的國際金融信息傳輸系統,但隨着美國及其盟友佔據着SWIFT大部分的董事席位,曾經中立的天平逐漸向美國傾斜。配合上CHIPS系統,使得美國在全球美元跨境結算中掌握着絕對話語權,而這是自由貿易各參與方所不願意看到的。

二、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跨境支付的方案設計

基於區塊鏈技術開展跨境支付與結算,最直觀的改變就是省去了傳統意義上的金融中介,以數字貨幣為媒介,重新構建信用與運行機制。不難看出,數字貨幣是實現區塊鏈跨境支付不可或缺的一個條件,8月14日,商務部宣佈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央行數字貨幣DECP作為由國家信用背書和發行的數字法幣,為我國發展區塊鏈跨境支付與結算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前提條件。

(一)區塊鏈跨境支付的架構體系

區塊鏈跨境支付的架構體系由兩類角色、四大模塊構成:

1.兩類角色包括客户和網關,其中客户主要是指參與跨境支付的匯款人和收款人,客户的數字信息將會在區塊鏈上標識,跨境支付交易由雙方共同確認方可完成;網關一般由銀行等高信用主體擔任,解決匿名客户間匯款的信任危機。在一筆跨境支付中,網關分別與匯款人和收款人形成債務債權關係,並以點對點的形式記錄在區塊鏈網絡服務器之中。

2.四個功能模塊包括網絡連接器、區塊鏈跨境支付賬本、做市商客户端和交易客户端。網絡連接器把交易雙方的匯款行和收款行連入區塊鏈支付網絡,並提供交易信息交換、交易確認與結算等服務;區塊鏈跨境支付賬本為整個跨境支付流程提供了記錄的平台,該賬本向客户、做市商等參與方開放;做市商客户端為客户提供外匯牌價,做市商把牌價信息接入跨境支付賬本;交易客户端即客户進行區塊鏈跨境支付的交易平台。

(二)區塊鏈跨境支付的交易流程

區塊鏈跨境支付的交易從開立賬户到完成資金劃轉可大致分為4個步驟:

1.在啓動交易前,匯款人和收款人在同一區塊鏈網絡中完成賬户開立,雙方的數字信息將被記錄在鏈,並通過可編程的智能合約,明確交易涉及的各項要素。

2.匯款人將匯出地的法幣兑換成合約金額的數字貨幣,建立一個包含匯款幣種、金額、收款人信息等要素的“區塊”,以密鑰簽名的方式把“區塊”放入區塊鏈中,經由P2P網絡發送給各交易節點的參與者。

3.基於PoW共識機制,交易節點上的參與者對該筆跨境支付交易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共識驗證,驗證後的“區塊”按照時間戳順序完成記賬,生成可追溯的公開交易記錄。

4.收款人依託數字簽名實現身份驗證,並通過密鑰獲取匯款主鏈信息,取得數字貨幣並兑換成收款人當地法幣,完成跨境支付全部流程。

三、基於區塊鏈技術開展跨境支付的優勢

區塊鏈跨境支付的發展,可以解決傳統跨境支付的業務痛點,通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節流方式,實現跨境支付經濟效用的整體提升:

1.縮短時間跨度,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區塊鏈打造了一個去中心化、點對點的跨境支付方式,各節點共同參與交易驗證,省去了傳統的中介角色;而區塊鏈技術固有的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和公開透明性,都簡化了傳統跨境支付過程中,銀行對客户的身份識別、信息採集、真實性核驗等環節,同時,也省去了中間機構之間對賬清算的過程,極大的縮短了跨境支付的週期,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

2.降低業務成本,為小額跨境支付提供便利: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在精簡了傳統跨境支付中間流程的同時,也自然降低了中介費用、核驗費用、對賬費用、電文費用等交易成本,而這些費用大多都最終會由客户承擔。區塊鏈跨境支付解決了小額跨境支付高成本的問題,為中小企業和個人的小額跨境支付提供了便利,也是金融科技推動普惠金融的體現。

3.控制交易風險,增強跨境支付流程安全性:上文提到傳統的跨境電匯中伴隨着較大的操作風險、信用風險、網絡風險和匯率風險。在區塊鏈跨境支付中,人工流程的減少降低了操作風險、智能合約和共識機制解決了信任危機、分佈式架構防禦了單一節點故障導致的網絡風險、而程序化即時換匯也解決了匯率風險問題。

4.記錄數字化信息,助力推進實時智能監控:跨境支付雙方將個人數字信息存儲在數據庫中,通過在智能合約中編寫預設程序,實現客户身份識別,傳統的人工KYC填寫將被自動完成,此外,也可以通過一定的預設條件,將客户信息及交易數據自動接入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監測系統,實現實時智能監控。

四、發展區塊鏈跨境支付需解決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是一個新興領域,其技術本身還存在着不夠完善的地方;當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還不夠廣泛,想要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和監管框架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1.區塊鏈分佈式記賬的特點,要求跨境支付過程中每個參與節點都有較高的存儲空間,隨着未來區塊鏈跨境支付的普及,鏈上高頻巨量的交易將導致存儲需求近一步上升,現階段區塊鏈的交易承載水平與國際貿易水平還無法匹配。

2.目前,各國對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貨幣的態度各有不同,相較於傳統跨境支付所適用的法律制度標準,國際社會還未對區塊鏈跨境支付形成一個統一的法律監管體系;而區塊鏈跨境支付系統的開放性,也導致了交易情景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一個普遍適用的行業標準亟待建立。

五、總結

儘管基於區塊鏈技術打造一個全新的跨境支付體系還面臨着一定的挑戰,但其提供的跨境支付新方向仍值得我們繼續探索,幫助我們在中美金融爭端下,搶佔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