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麼一段時間,散户們談起基金“抱團股”,頗有些咬牙切齒的意味。
這種心情,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裏,如果沒有搭上基金“抱團股”的順風車,普通投資者很有可能在A股顆粒無收,運氣不好的,沒準還要虧損。眼睜睜地看着基金產品的淨值因為“抱團股”股價一騎絕塵而日日高升,換了是誰,瞅着手裏的個股不漲反跌,感覺都會相當的糟糕。
所以,裂變、崩盤等各種極端化的字眼,春節前後就不斷被加之於基金“抱團股”。曾經的“濃眉大眼”突然成了奸詐作惡的“渣男”。“抱團股”的每一次大幅調整,都被視為基金抱團的末日將至,生生地將投資的嚴肅鍛造成各種段子的戲謔。散户們快樂了,但基金經理們卻有些懵圈。
坦白説,就筆者交流的基金經理們而言,對於“抱團股”的戲説,他們心中是有些憋屈的。基金經理們眼裏的“抱團”並不是目的,也並非協商的過程,不過是價值投資觀趨向一致的結果而已。通俗地講,就是大家都意識到,淡化指數波動的擇時、全力深挖價值的擇股才是未來投資取勝之道。然後,基金經理們就在A股指數的地表之下開始不斷地挖掘、深度挖掘、用盡吃奶的勁兒繼續挖掘……結果,在挖掘出的某一個路口,大家意外相聚了。
濃縮成一句話:基金經理們眼裏的“抱團股”,核心並不是散户們戲説的“抱團”,而是其在A股市場上難以取代的優質基本面。因此,當散户們糾結於短期漲幅、彷徨於靜態估值的時候,基金經理們憑藉自己的遠眺,不斷地將資金下注於“抱團股”未來的成長空間。
事實上,自2017年以來,不少基金“抱團股”屢經調整卻迭創新高,令人費解卻又從未止步。這其實潛藏了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伴隨着中國經濟轉型的攻堅克難、不斷深入,伴隨着註冊制等資本市場深層次改革的層層推進,A股無論是市場結構還是投資邏輯,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無論你承認與否,它都真實地發生在每一個投資者身邊。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過去兩年時間裏,基金等機構的收益率與普通投資者的收益率之間出現瞭如此巨大的反差。在新時代,專業的投資能力,終於佔據了應有的地位。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