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國競爭要訴諸規則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財經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在監測了全球20個主要國家(地區)經貿摩擦情況,並對60多萬條數據篩選和處理後,中國貿促會經貿摩擦法律顧問委員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過去一年,全球經貿摩擦呈現加劇的態勢,且大國間的競爭更為突出。

  近些年,經濟全球化動力在逐漸衰減。3月31日,中國貿促會經貿摩擦法律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WTO上訴機構前主席張月姣在《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報告(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發佈會上説,根據歷史規律,經濟不景氣的時期都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髮展的時候。

  為全面合理地反映這種變化趨勢,這支團隊設立了一個“全球經貿摩擦指數”指標——選取美國、歐盟、印度等20個在全球經濟、全球貿易、全球地區分佈以及對華貿易中均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地區)作為項目樣本,以2017年的月平均情況為基期(即2017年月平均=100),披露其進出口關税措施、貿易救濟措施、技術性貿易措施、進出口限制性措施以及其他限制性措施5大領域相關指標。一段時間內指數上升,表明全球經貿摩擦形勢趨於緊張;反之則表明全球經貿摩擦形勢緩和。

  據介紹,上述20個國家和地區分佈在全球六大洲,2017-201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額佔全球GDP總額的比重達87.7%;2017-2019年平均貿易額佔全球貿易總額的81.0%;19個國家和地區2017-2019年平均對華貿易額佔全球對華貿易總額的67.2%。

  從全球經貿摩擦指數以及措施發佈數量來看,2020年,全球經貿摩擦指數有9個月處於高位,且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從國家(地區)來看,大國競爭呈現加劇趨勢。2020年,印度和美國有9個月,英國和歐盟有8個月,巴西有7個月全球經貿摩擦指數均處於高位。

  這些國家在進出口限制等五類措施中頻頻出手。報告顯示,2020年,20個國家(地區)合計發佈3497項措施。從措施數量來看,美國居首,佔比17.8%,巴西、歐盟緊隨其後。

  張月姣説,20個國家(地區)發佈的措施集中在農食產品、化學品、鋼鐵產品、醫療設備等品類。

  這些措施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貿易救濟措施,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等。2020年1-10月,20個國家和地區合計啓動了281起反傾銷調查和48起反補貼調查,啓動調查數位居前三位的國家(地區)分別是美國、印度和澳大利亞。

  張月姣説,貿易救濟措施原本是用來保護國際公平貿易的手段,“現在的問題是一些國家濫用貿易措施作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

  這位長期關注國際貿易的學者發現,這些年,一些國家出於政治偏見,不做調查、動輒舉起反傾銷的大棒,打擊別國,“中國的出口產品成為主要的貿易調查目標”。

  在發佈會現場,她呼籲WTO的各成員國要依法遵守貿易救濟措施,合理計算傾銷或者補貼幅度,公平地保護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中國的企業受到歧視性待遇,應該收集證據,依法通過WTO用爭議解決的機制來解決爭議。”

  同樣被濫用的還有“國家安全”概念。以“國家安全”為基礎的貿易措施的“擴散”性成為去年以來國際貿易的突出特點,聚集於補貼及其他形式的支持措施、知識產權相關措施、投資限制相關以及政府採購相關措施,歐盟、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發佈的措施居多。

  WTO是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主要機構。張月姣指出,WTO對“國家安全”問題作出裁定是很慎重的,它首先得是非常嚴重的形勢,其次所有措施、理由應該透明。

  她表示,美國把一大批中國的科技企業放入實體名單並沒有解釋原因,也沒有證據,“無論哪一個國家都應該支持科技的發展,而不是因為先進了,我就懷疑,法律是嚴肅的,必須要有證據,這是很重要的,‘國家安全’的立法不能成為一個貿易保護主義和排外的工具。”

  2019年,由於美國阻擾上訴機構成員的遴選和任命以及針對WTO規則的改革分歧、WTO總幹事阿澤維多的提前卸任等問題,WTO爭端解決機制陷入危機,且上訴機構至今仍處於停擺狀態。

  目前,關於WTO改革已經成為美國、歐盟和中國博弈的焦點,主要WTO成員均提出了關於WTO改革的意見提案。

  張月姣介紹,美國、歐盟和日本在2017年底-2020年舉行了7次會議,以解決工業產能過剩、大規模政府補貼、國有企業、強制性技術轉讓、當地含量要求及其他問題,並於2020年1月14日發表關於加強全球工業補貼規則的聯合聲明,涉及對當前WTO補貼規則中禁止性補貼範圍的擴大,“這些幾乎都是在中國的外貿中挑問題”。

  張月姣指出,修改WTO改則應該在現有的規則基礎上修改,經過貿易部長會議啓動,而不是一個小圈子的幾個國家所做的主張。大國交流有利益也有分歧,但有一條是一定要遵守的——解決國際爭端要訴諸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