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來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而歐七排放標準就像是現實版的“狼來了”。這一曾經預計要在去年四季度就正式登上歷史舞台的排放標準,到如今過去了近1年,都還沒有能夠正式推出。真可謂,歐七本不在江湖,但江湖上到處都是歐七的傳説。近日有消息稱,一再跳票的歐七法規或許有望在本月底由歐盟委員會正式通過。至於標準具體落地生效的時間節點,據相關消息透露,恐怕不會早於2025年,甚至會更晚1-2年也有可能。以至於已經開始有車企懷疑歐七的價值。那麼一再跳票的歐七到底還有推出的意義嗎?作為汽車工業的發源地,歐洲汽車與環保的話題到底又會走向何方呢?
禁售燃油車可以,搞歐七為啥不行?為什麼車企們會覺得歐七沒有價值呢?因為在切換電氣化的賽道上,歐洲車企們算是全球最激進的羣體之一了。在去年歐盟委員會起草的“2030年讓新車的平均排放量與1990 年相比削減 55%;到 2035 年將新車的碳排放減少到 100%;最終在 2050 年實現碳中和”的方案後。在傳統歐洲汽車製造大國德國佔據大量議席的情況下,該方案居然能夠被順利通過。在這背後,雖然有着複雜的政治糾葛和內鬥,但主流車企們在硬件上做好準備,也確實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説大眾汽車,在其2030年戰略背景下,這一全球數一數二的汽車集團,正在大踏步地向電氣化轉型,其ID.系列更是迅速搶佔歐洲市場銷量榜單的前列。而奔馳則是更加明確地表示,將在2025年實現插混與純電銷量對半平分,並計劃在2030年之前就做好全面電氣化的準備。而這兩家也是對此前歐盟委員會汽車碳排放相關方案,持開放態度較為明確的大型車企。
但是贊成歐洲的電氣化進程,不代表也贊成歐七排放。因為,如果歐七正式落地,那麼至少意味着在大約5-10年的時間裏,歐洲主流車企們依舊得兩條腿走路。而又要應付電氣化轉型,又要應付燃油車排放限制,它們的財力也經不起折騰。同樣以大眾舉例,在去年年底,大眾集團表示將斥資890億歐元用於發展電氣化與數字化,而當年大眾集團的淨利潤不過154億歐元。一口氣就要計劃花出去近6年的集團淨利潤,而且這還是在去年利潤暴增的背景之下的數字。如果這時候還讓它們去花錢給內燃機打補丁,它們怎麼會有興趣呢?
其實花錢倒還是一個方面,相比以往任何一次排放標準切換都不同的是:一方面極為嚴苛的歐七排放標準如果落地,恐怕也意味着燃油車“滅絕”不遠了;但另一方面,消費者正在快速離場,奔赴電動車的懷抱,呈現萎縮狀態的燃油車市場,能夠平攤研發成本的用户羣只會越來越少。這個時候往內燃機裏面投錢,無異於往大西洋裏撒歐元。更何況,簡單的“加口罩”或者48V電機等方案,已經無法繞過歐七。而且歐七本身預計也要“強制”給車輛配上各類催化器,以及升級車載診斷系統等等。本就不想在這上面花錢的車企們,更多想的恐怕還是怎麼把這段轉型期給“糊弄”過去。
總之,支持你是要賺未來的錢,反對你是要賺現在的錢。君不見去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豐田、大眾聯合寶馬、本田、日產、現代、Stellantis等,都拒絕簽署英國牽頭的“在2040年以前終結燃油汽車”的協議。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便是世界很大,我們各個地區的錢都想賺。於是,受眾面相對多元化的車企,都在電氣化路線上留了口子。比如説大眾品牌雖然也明確了2035年停售燃油車的計劃,但該計劃只是限於歐洲市場。
歐七先搞死排放標準本身?沒事,電動車的羊毛一樣薅你要推“史上最嚴”的歐七,那我就擺爛?面對這樣一種不願合作的態度,不斷進化的排放標準是要把自己先給剋死嗎?情況倒也不一定。首先是對於歐七本身,雖然有些車企選擇集中火力在電氣化上,但也有能夠“克服”歐七壓力的玩家。比如伴隨全新一代寶馬7系的發佈,也意味着在歐七的遊戲規則下,寶馬能夠用內燃機繼續周旋下去。同時也要關注最終標準出爐之後,以豐田本田為主的混合動力技術,是否有能力繞過歐七。最後,最與龐大的商用車領域,歐洲主流廠商也在盡力想辦法在商用柴油機領域尋求突破。去年就有消息稱,戴姆勒與康明斯合作,計劃打造能夠滿足歐七標準的新一代柴油發動機。
另外,既然薅歐洲燃油車的羊毛有難度,那就連新能源車的羊毛一起薅。據歐盟委員會車輛排放小組組長Panagiota Dilara表示,歐七排放標準涉及的內容或許遠不止乘用車排放問題。除了有望包括商業卡車(前面聊過的歐洲龐大的商用車市場,該領域恐2035年都難以純電動化),還將有可能包括車輛的非燃料排放部分,比如説剎車系統、輪胎顆粒物等等。
這一招不得不説是釜底抽薪了,有沒有內燃機不要緊,只要你有輪子,就得被新標約束。比如剎車系統就能捲起來,不環保的石棉材料已經沒了?那什麼半金屬、NAO都有磨損,有本事就用陶瓷剎車片。耐磨輪胎不再只是消費者省錢的選擇,而成了“環保”的選擇。想要高性能、靜音好的輪胎,那就請加錢吧。最好再讓廠家升級一整套輪胎顆粒回收產業鏈,又環保又促進就業,還不怕消費者不買賬,反正這都是為了“環保”。
再往後算,就算是新能源車,所謂的排放標準也可以限制比如氫燃料電池在制氫等全生命週期內的排放問題,以及氫內燃機的排放等等。看來排放標準這個話題,只要歐洲想要玩下去,餘地還是很大的。關鍵是這門生意也確實是屢試不爽,一句“How dare you”就可以讓你啞口無言。而車企們肯定不是乖乖待宰的羔羊,為其買單的人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