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條”短路 全球格局重塑
4月初,傑克·羅南(Jack Ronan)正在考慮宰殺自家的牲口。
羅南家族三代以來都在愛爾蘭南部蒂珀雷裏郡務農,他家農場的規模可以排進愛爾蘭前十。不過,這還是羅南家族第一次產生宰殺牲畜的想法。
以前熟悉的日子,好像沒法再“過”下去了。
歐盟國家有一半的玉米來自烏克蘭,三分之一的化肥來自俄羅斯。由於俄烏衝突爆發,糧食供應緊張,能源和其他原材料價格大幅飆升,歐洲農民的飼料、化肥和燃料價格大幅上漲,養殖牲畜的成本也水漲船高,農民難以負擔。俄烏衝突也擾亂了金融市場,受到衝擊的農民難以獲得信貸支持渡過難關。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燒錢的事。”羅南在都柏林的抗議活動中説道。他對《金融時報》表示,農户齊聚起來只是希望政府能撥出一部分貸款拯救愛爾蘭養豬業。
俄烏衝突正在擾亂全球供應鏈,羅南的困境只是其中一個微觀縮影,類似的困境也在其他國家同步上演——土耳其的紡織業因俄烏物流受阻變得舉步維艱;沒了俄烏兩個重要出口國,上百萬箱的厄瓜多爾香蕉只能滯留在農户手中。
俄烏衝突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正以“多米諾骨牌”的形式向外溢出,全球供應鏈將面臨重大調整。
3月8日,黎巴嫩貝魯特,工人站在麪包店新鮮出爐的麪包旁,受俄烏衝突影響,黎巴嫩物價飆升。/IC photo
脆弱的供應鏈
在烏克蘭種了20年地的凱斯·赫伊津加(Kees Huizinga),最近開始變得憂心忡忡。
4月份,通常是烏克蘭的春耕時節,但今年的播種尤為艱難。據英國《衞報》報道,赫伊津加從當地農業協會得知,烏克蘭農民大約需要20萬噸柴油進行春耕,但現在拖拉機明顯燃料不足。播種還需要種子材料、化肥、機器備件以及勞動力,赫伊津加越發覺得,種植農作物需要的一切都很短缺。
另外,由於軍事行動,至少有三分之一曾用於種植春季作物的土地將停止種植。這場艱難的春耕勢必會影響到未來的收成。
然而,即便到了收穫季節,收割上來的農作物也很難運出去。美媒CNBC指出,烏克蘭70%的出口貨物都是通過船舶運輸,俄烏衝突剛開始時,烏克蘭叫停了港口的商業航運。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甚至這麼形容,“烏克蘭實際上已經與國際海上貿易隔斷”。有專家更進一步擔憂,“世界糧食供應將出現巨大缺口”。
赫伊津加所説的“缺口”正提前出現在黎巴嫩人的餐桌上。黎巴嫩糧食嚴重依賴進口,而烏克蘭是其主要供應國之一,自俄烏衝突爆發開始,黎巴嫩食品價格普遍上漲了14%。當黎巴嫩穆斯林開齋時,他們會發現面前的這頓飯比之前貴了很多。
食品供應鏈危機可能進一步發酵。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傑出教授鄧兆生(Christopher S. Tang)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小麥和玉米主要供應國家,俄烏衝突導致出口中斷,食品供應鏈的打擊正迅速演變成一場全球糧食危機,在發展中國家和低收入國家,情況更為糟糕。
然而,更糟糕的是,受衝擊的供應鏈不只侷限於食品。
3月份,穆迪分析公司資深經濟學家蒂莫西·烏伊(Timothy Uy)發表了一份全球供應鏈風險分析報告,指出全球供應鏈面臨的最大風險已從新冠疫情轉向俄烏衝突,以及由此產生的地緣政治及經濟的不確定性。烏伊指出,這場衝突會使許多行業處境惡化,尤其是那些依賴能源資源的企業。
俄羅斯為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國,僅次於沙特阿拉伯,出口量佔全球原油供應的14%。美國總統拜登決定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後,能源市場立刻做出反應,原油價格突破每桶130美元,創下近14年以來的新高。
油氣不僅是燃料還是生產化肥的主要原材料。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鍾飛騰對新京報記者指出,油氣供給出現問題,也會影響全球的化肥供應,甚至進一步引發糧食安全問題。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貿易經濟學家文森特·斯塔默(Vincent Stamer)表示,他們原以為俄烏衝突只是推動能源價格上漲,使供應鏈變得更加昂貴,但不會破壞供應鏈,但事實要比他們預想的更加危險。
除大宗商品外,俄烏也是關鍵金屬鈀、鎳和芯片製作重要原材料氖氣的主要產地。
鈀是生產半導體芯片的一種關鍵資源,俄羅斯的鈀供應量佔到全球的40%。另外,烏克蘭提供了全球70%的氖氣。烏伊指出,如果俄烏衝突繼續下去,全球芯片短缺將惡化,這將給汽車製造業、電子企業以及手機制造商等其他行業帶來重大風險。
芯片供應鏈的影響已經顯現,歐洲最大的電線電纜製造商萊尼(Leoni AG)關閉了在烏克蘭的兩家工廠,暫停生產車用線束和電子元件,導致大眾和寶馬不得不關閉其在德國的裝配線,這對其汽車生產造成一定衝擊。
俄羅斯還是關鍵金屬鎳的重要出口國,鎳廣泛用於不鏽鋼、鎳基合金、電鍍和新能源汽車電池等生產領域,俄烏衝突後,金屬鎳價格在英國倫敦金屬交易所一度突破每噸10萬美元,創歷史新高。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GDP加起來還不到全球總GDP的2%,但俄烏間的衝突正慢慢撬動着國際貿易秩序。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其勝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這一方面反映了經濟全球化,各國分工日漸緊密,個別國家的生產波動很快會影響其他國家;另一方面,俄烏是特定商品的重量級生產國,局部行業的波動會傳導至整個供應鏈中。
進一步的打擊
與此同時,美西方對俄羅斯施加的制裁進一步打擊了全球供應鏈秩序。
全球3月份進出口貿易額環比。新京報製圖/許英劍
最為直觀的影響是西方多國與俄羅斯相互關閉領空,直接影響物流運輸航線。半島電視台指出,這意味着需要根據政治路線重組全球貿易,而無視地理位置和效率。
航空貨運不得不改道繞過俄羅斯,重組貨物運輸路線。供應鏈軟件平台Keelvar專業服務主管迪倫·阿爾珀林對美媒CNBC表示,飛行禁令導致許多航班被取消,並從國際貨運飛行航線上移除了1000萬英里的空域。
這無疑加大了航空貨運的成本。貨運預訂公司“Freightos Group”的研究主管猶大·萊文説,隨着航空公司避開俄羅斯領空,他們將用更長的替代航線,從而推高燃油成本。油價本就不斷上漲,這讓本就捉襟見肘的航空公司更加舉步維艱。
另外,《紐約時報》指出,對於電子產品和半導體等依賴空運的行業來説,較長的運輸時間可能會造成產業鏈的一系列延誤和產品積壓。
即便可以從空運轉為海陸運輸,問題也同樣棘手。
當地時間2月28日,英國宣佈禁止俄羅斯船隻在其港口停靠。隨後,歐盟也有了動作。4月8日,歐盟宣佈對俄羅斯實施第五輪制裁,歐盟將禁止在俄羅斯註冊的船隻進入歐盟成員國港口,禁止俄羅斯和白俄羅斯貨車進入歐盟成員國公路。
制裁導致了物流供應鏈的擁堵和延遲,這意味着供應鏈將更長時間受困。荷蘭國際集團(ING)指出,物流運輸層面的摩擦意味着進一步帶來價格的壓力,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將為此付出代價。
而這只是全球供應鏈上的一環,影響更深遠的還在於,遲滯了全球經濟復甦的腳步。
在美國宣佈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液化天然氣和煤炭後,歐盟計劃在一年內將俄羅斯天然氣進口量削減三分之二,並對俄羅斯煤炭實施禁運。制裁俄羅斯油氣導致國際市場出現供應缺口,油價高企。隨後,為了應對供應短缺,拜登宣佈釋放美國戰略石油儲備。
鍾飛騰指出,雖然市場確實做出了反應,但油價下降幅度並不大,缺口仍在。油價高企會進一步導致通脹,這對其他國家財政都會造成極大負擔,顯著加大了全球經濟復甦的難度。
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警告所言,俄烏衝突以及對俄羅斯的制裁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嚴重影響”。
供應鏈的重塑
世界各地都能感受到這些影響,歐洲消費者不斷上漲的燃氣賬單,非洲家庭逐漸難以承受的食物價格……
從長期來看,穆迪分析公司資深經濟學家蒂莫西·烏伊對新京報記者指出,衝突對通脹和價格的影響僅會持續一段時間,物價會逐漸趨於正常化,俄烏衝突更為長遠且深遠的影響或在於,加速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隨着冷戰結束,跨國公司迅速發展,企業與不同國家的供應商合作,大幅削減成本,許多開放的亞洲經濟體成為了全球市場服務的主要製造中心。
那是經濟全球化的黃金期,由此形成的全球供應鏈,與其説是一條包括上下游端口的鏈條,不如説它是一張由資源、資金、信息、人員交織而成的巨大網絡。
但這張網絡脆弱而敏感。
從2003年的SARS疫情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再到2011年的日本海嘯與近幾年的泰國洪災,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要保障供應鏈安全,抵禦潛在的全球風險。
全球化的黃金時代早已隨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而結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表示。“我們走出了那個温和的時代,這次俄烏衝突非常有力地讓人們意識到這點。”
走出一個時代,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另一個時代。
其實,邁入新時代的腳步早已開始。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其勝表示,隨着新冠疫情暴發,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全球供應鏈一直在調整,只是俄烏衝突加劇了這種趨勢。
但重新配置供應鏈,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全球供應鏈生態系統》一書的作者馬克·米勒(Mark Miller)認為,今天的全球供應鏈生態系統是經過多年建立和調整的,不能被輕易拆解,調整供應鏈需要重新評估整個系統。
未來,全球供應鏈或變得更“近地化”或“區域化”。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沒有國家能做到供應鏈完全本土化,但很可能變得更加區域化。與以往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成本低廉的投資地區不同,未來可能更傾向於在區域聯盟中投資。但這並不意味着全球化中斷,只是全球化的方式在發生變化,各地區都在重組。
區域化的好處在於能有效降低風險。鍾飛騰指出,地緣接近,經濟、人文等層面的交流同樣接近,在國際安全局勢不確定的情況下,跨國公司或更加側重區域化供應鏈,可以更好預防不確定性帶來的衝擊。相比而言,區域性供應鏈要比全球層面更加穩定。
同樣有聲音擔心,隨着區域化供應鏈的構成,未來全球或形成“各自為政”的供應鏈陣營。不過,現在提出此類悲觀判定仍為時尚早。穆迪分析公司資深經濟學家烏伊指出,根據目前情況無法判斷這種可能會否成為現實,畢竟在現代社會,無論哪個國家都很難在真空中生存。
危機下的機遇
全球供應鏈整體受到俄烏衝突的影響,作為串聯起全球供應鏈的各國企業和政府,也在思考如何利用此次危機,解決其供應鏈長期存在的弱點。
未來,供應鏈設計核心或更加強調“彈性”。供應鏈策略諮詢公司GEP媒體技術行業主管邁克·杰特(Mike Jette)指出,供應鏈在過去幾十年過分注重高效,如今應直面其受到的衝擊,並對危機加以利用,重新設計供應鏈時,應將彈性作為原則之一,而不僅期望實現最低成本。
彈性策略背後是重新定位供應基地,以確保距離更近的貨源,同時採用更廣泛的多源戰略——即在多個地點有多個供應商。鍾飛騰指出,正如老話所説,“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許多企業都及時做出反應,努力尋找替代源,縮短產業鏈,減少不確定因素。
另外,在具體經營中,企業還需進一步調整供應鏈庫存思維。
目前供應鏈庫存哲學的兩端是“及時供應”(Just in time)和“以防萬一”(Just in case),任何提供有形產品的企業,都處於兩條供應鏈曲線中的某個位置。
“及時供應”主張供應鏈精簡,依賴於可靠的供應商和穩定的需求,目標是打造一個可持續的供應過程。而“以防萬一”則是令庫存成為優先事項,避免原材料耗盡減緩生產步伐。由此,米勒指出,企業供應鏈模式中的“及時供應”將越來越向“以防萬一”模式傾斜。
而對各國政府而言,他們可着眼中長期層面,儘量避免不確定因素的產生。鍾飛騰補充道,各國政府應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使更多發展中國家有發言權,致力於共同解決其薄弱之處,否則一旦這些國家爆發不可預知的衝突,極可能波及全球供應鏈與價值鏈。
“下一個常態將是全球供應鏈的徹底重組。”米勒對新京報記者説道,可以預見,未來的全球供應鏈將採用更加區域化及本土化的方式,減少相互依賴,來源更加多樣化,縮短供應鏈環節,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
新京報記者 欒若曦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