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應對全球人口發展新趨勢

  人口負增長日益成為全球人口發展的顯著趨勢,而不斷加速的老齡化進程和低位徘徊的生育率被視為這一趨勢的主要推手。據聯合國最新版《世界人口展望》預計,至2050年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將增至77.1歲,全球生育率將降至2.2,未來10年人口增長將呈總體減緩趨勢。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支撐要素,人口的增長模式發生方向性變化,引發了人們對經濟是否能夠持續增長下去的普遍擔憂。

  從生產機制分析,人口負增長並不直接作用於經濟產出,而是通過勞動力供給,以及勞動力與資本投入、技術進步等多種要素相互作用來影響經濟產出。一方面,人口負增長帶來的勞動年齡人口規模縮減,將導致數量型“人口紅利”消失等經濟增長阻滯。但另一方面,勞動力供給減少也有利於倒逼技術進步與推廣,特別是積極發展人工智能,有望抵消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負面影響。麥肯錫諮詢公司此前研究預測,若人工智能發展速率保持中等水平,至2030年全球範圍內人工智能的勞動力替代平均比率將達15%,美國和德國的這一比率將可能高達23%和24%。

  從消費機制分析,總消費規模受到人口規模與消費結構的綜合影響。一方面,人口負增長帶來整體消費需求規模下降、風險厭惡情緒瀰漫,會直接減少家庭消費和企業投資,造成經濟低迷、通貨緊縮。但是另一方面,伴隨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消費結構的變化也可能帶來消費規模增長。以連續多年人口負增長的日本為例,伴隨其國內老年羣體壯大及消費偏好變化,近年來其不斷推進養老地產、數字養老、養老醫療護理、老年人教育及文娛等多個老齡化細分產業發展,精準釋放出老年羣體消費潛力。

  由此來看,雖然人口負增長可能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但科學應對仍可扭轉其負面效應,創造發展新機遇。當前我國正面臨人口增速放緩、總和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接近深度老齡化等新趨勢。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民生福祉尚有提升空間,屬於典型的“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在學習借鑑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人口發展轉向的發展道路,將可有效應對與人口負增長時代相關聯的勞動力短缺和經濟增長放緩等問題。

  首先,可通過彈性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和消除就業歧視,挖掘潛在勞動力資源,減少主動失業人口;同時加強技能型勞動力的培訓、提升僱主利用技能型勞動力的能力等,全面激活人口質量紅利。其次,重視科學研究與創新,注重拓展國際技術交流與引入,推動向技術紅利發展模式的轉變。再次,把握地區人口發展差異的機遇,優化人才政策和移民機制以吸引勞動力流入。此外,從長遠來看還需改革完善相適應的人口政策制度,重視低生育率、人口老齡化、人口分佈和人口素質等問題,構建適宜人口發展的制度環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楊嘯林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9 字。

轉載請註明: 科學應對全球人口發展新趨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