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系列(一)——需求處理流程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每天要接觸到大大小小不同的需求,需求在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中佔了很大的比重。面對這些需求,只有選取恰當的方式進行分析處理,才能更好地幫助開發瞭解問題,從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那麼,需求處理流程是怎樣的呢?本文作者基於自身經驗,對此展開了分析總結,希望對你有幫助。
產品經理日常的主要工作都是圍繞需求展開的,每天為它摳破腦袋,只為開發哥哥們少點煩惱,用户爸爸們多點快樂。想清楚了,皆大歡喜;沒想清楚,詠春葉問。
在後面的這段時間裏,我將以一個系列的文章來分享一些自己對需求的認識,希望能幫助到還未能系統認識需求的同學。
作為本系列的第一篇,我們先聊聊常見的需求處理流程,後續文章將以此流程為框架,逐條展開。
在需求獲取階段,需要做好收集和管理兩件事。
這些需求既有產品經理主動挖掘的,也有從用户、運營、業務方、領導等渠道被動獲取的,無論哪個渠道來的需求,都需要有一個正式的地方進行管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需求池。
不過,對於多方關注的重點需求,通過需求池來向各方同步就不太合適了:
- 一是因為需求池內容太多、太雜,向業務方、領導彙報的時候會有很多幹擾信息,難以快速抓住重點;
- 二是因為需求池裏面可能有些需求不適合完全公開。
這時我們就需要使用《事項跟蹤表》來單獨跟進,形式上用Excel、PPT都可以。
而放在《事項跟蹤表》裏的需求,也要在需求池裏記錄下來,即需求池是做全量需求管理的,《事項跟蹤表》是做重點需求跟進、彙報的。
二、需求分析階段1. 分析內容需求分析主要從需求要素、定位、分解、優先級四個方面進行。
1)需求要素分析
需求要素分析是從需求本身出發,不考慮其他因素。
這些要素包括:內容、用户/角色、頻次、價值、場景-動機、強度六個方面,這些要素的含義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了,這裏説一下分析各個要素的目的是什麼:
- 分析需求內容,是為了弄清楚需求是什麼;
- 分析需求用户/角色,是為了弄清楚需求為誰服務;
- 分析需求頻次、強度,是為了弄清楚需求對用户的重要性、緊迫程度;
- 分析需求場景-動機,是為了弄清楚需求真偽、用户目的,更深入的理解需求;
- 分析需求價值,是為了弄清楚需求值不值得做。
2)定位分析
需求的定位分析是分析需求對產品當前階段目標的意義。
分析需求的定位,有以下兩個目的:
- 一是作為優先級排期的判斷條件之一,如果需求與產品當前階段的目標密切相關,則需要作為高優先級上線;
- 二是為了框定需求範圍。每個需求的實現程度都有深有淺,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瞭解了需求之於產品的定位,就能判斷需求要做到什麼程度。如果一個需求對產品很重要,那就需要做得很豐富,如果只是輔助需求,則需要適當輕量。
3)需求分解
原始需求的顆粒度往往較粗,不利於後續的分析、設計、開發等工作,所以我們需要對這些顆粒度較粗的原始需求進行分解,分解為一個個完整、獨立、可實現的子需求。
4)優先級分析
優先級分析是以拆解後的子需求為單位進行的,根據各類優先級的判斷方法、原則,初步評估各個子需求的上線順序及時間。
2. 常見問題需求分析應該是大家從入行那天就知道要做的事,但大多數同學在做需求分析時會犯以下三個比較常見的錯誤。
1)缺乏系統性
這是在分析中最常見的問題,即很多同學在分析需求時沒有系統性的框架,導致很多方面沒有分析到、考慮到,從而對需求認識不全面。
2)缺乏深度
對需求某些要素認識比較淺,不夠細緻深入,例如在分析需求的用户時,沒有對用户分層、切片,對各個分層的用户也缺乏足夠的瞭解,導致對用户只有一個籠統、模糊的認識,最後自然無法深入進去。
不過分析是否有深度的定義其實很難把握,也缺乏明確的判斷標準,需要隨着分析者思維能力的提升、信息量的提升來加強。
3)忽略順序
在上文列舉分析內容時,其實是有分析順序的,即需要有前面環節的分析結論,才會有後面環節的分析基礎。
當需求分析清楚後,我們就可以針對高優先級的需求設計產品方案了。
三、方案設計與分析1. 方案設計設計需求方案既可以自力更生、獨自設計,也可以借鑑其他產品同類需求的方案,兩者本沒有好壞對錯、也沒有所謂的創新與抄襲之爭。
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職責之一,是分析清楚需求後,找出最適合這個需求的滿足方案,而不是糾結這個方案出自何處。
2. 方案對比任何一個需求的滿足方案都不會只有一種,至於選擇哪一個,則要考慮很多因素,所以我們需要從多維度對比這些方案的投入產出比,以此來儘可能的選出所謂最優解。
評估方案投入相對比較簡單,也容易量化,主要包括時間成本、人力成本、資金成本、機會成本,但方案的產出則難評估得多,一個方案:
最終產出=價值-負面影響
結合這個公式,評估方案產出的難點主要有以下幾個:
1)價值標準難選取
哪個方案帶來的價值更大,取決於我們以什麼標準去衡量它,但這個標準有時候並不好找。
2)部分標準難量化
在選取的評判標準中,有些是無法量化的指標,這些指標所體現的價值就無法客觀判斷。
3)部分標準主觀影響大
對於無法量化的指標,就需要由人主觀判斷,這樣結論就與評判人的主觀想法密切相關了,有時候也會屁股決定腦袋。
4)需要逆向評估
方案大多都是有利有弊的,除了正向評估方案價值,還要逆向評估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個方案對某些用户可能是有價值的,對另外一部分用户可能是種打擾。
5)價值、負面影響不確定性大
相比於成本的預估,價值的預估則要困難很多,因為不確定性太大,影響因素更多,且大多沒有可借鑑類比的經驗,説得好聽叫預測,説得不好聽就是“聽天由命”。
所以,所謂的最優解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我們真正能做的是在當時條件下,基於自己有限認知做出的自認為最合理的決策。
3. 依賴分析有些方案看起來很美好,但如果沒有必要條件的支持,那也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所以我們需要將備選方案的內部、外部依賴條件分析清楚,以判斷這些方案需要哪些支持、誰能提供、提供數據能否滿足要求、提供時間、提供方式等,進而提前做好準備。
以上的對比、分析,並非全由我們獨自完成,而是需要作為牽頭人,找到相關方,如技術負責人、依賴方,合力解決,從而選出一個最終方案來滿足我們的需求。
4. 方案初評選擇方案後,需要就下個迭代的內容與前後端的技術負責人做初步評審,解決明顯的障礙和問題,節約後面正式評審的時間。
四、需求上線階段1. 方案評審需求上線前,先要進行我們常説的需求評審,不過從產品經理的視角來看,這個應該叫做產品方案的評審,所謂需求評審,是從開發視角來講的。
在方案評審時,需要做好四件事:原始需求説明、方案講解、方案評估以及工作量評估。
- 原始需求説明是指向開發團隊介紹經過分析後的需求要素,目的是為了讓開發小哥們更好的理解需求,更有代入感,以免實現歪了;
- 方案講解即介紹滿足需求的方案,這是開發同學最關心的事情。有時候開發小哥們在理解了需求的情況下,可能會提出更好的方式;
- 方案評估是從實際開發人員角度評估方案的可行性、風險、成本,在方案設計階段,我們雖然與前後端技術負責人做了初步評審,但粒度比較粗,且評估人不一定是一線開發人員,所以可能有些細節沒有注意到,此時我們就要更深入、全面的進行評估;
- 工作量的評估是通過量化的方式評估迭代需求總量,有利於開發團隊合理規劃迭代的開發時間。
根據需求優先級、需求工作量、迭代容量(開發團隊一個迭代最多可負擔的工作量),我們要把超出迭代容量且優先級較低的需求往後排,以保證已有需求的開發質量。
3. 測試驗收方案上線前,對應方案的產品經理需要在上線前兩天在測試環境驗收,以保證方案的正確實施。
方案上線後,還需要第一時間在正式環境再次驗證,以確保不會因測試環境與正式環境差異而出現的幺蛾子。
五、需求優化階段需求方案上線還只是開始,要想知道這個需求是否真正達到了預期效果,發揮出了真正價值,還需要持續跟蹤監測。
通過埋點,統計用户行為,並根據需求預期價值,確定分析指標,通過對比指標實際數據與預期數據,找出差距,探究差距原因,並制定相應優化策略。
以上就是我們日常處理需求的完整流程,上述的每個小環節都可以引申出大量的知識點、方法論,在後續的文章中,我將挑選重點環節進行介紹。
作者:周翔;公眾號:周翔Fly;個人微信:zhouxiangxgg
本文由 @周翔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