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駐華首席代表:全球復甦分化擴大,加快疫苗產出並公平分配

8月5日,2021貝殼財經夏季線上峯會“數字經濟:通往未來之路”拉開帷幕,此次峯會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首席代表史蒂文·艾倫·巴奈特(Steven Alan Barnett)進行了主題演講,對疫情常態下全球經濟復甦的路徑和潛在問題進行探討。

他提出,全球經濟正在改善,根據IMF最新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達到6%。然而,復甦結構出現了分化,發達經濟體的復甦更為強勁,發展中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則復甦緩慢。當務之急是讓疫苗在全球範圍公平分配,還需要對低收入國家提供援助,使得它們能繼續獲得流動性以及債務減免。

巴奈特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必須共同努力的領域,需要各國採取協調一致、方向明確的政策。

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達6%復甦斷層正不斷擴大

巴奈特表示,今年經濟增長強勁,增長率將高於幾十年來所觀察到的水平,但這些數字需要結合去年發生的情況以及此次疫情對人類和經濟破壞性影響來看待。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斷層,一些經濟體——主要是發達經濟體,比其他經濟體的復甦更為強勁。

全球經濟正在改善,但仍遠低於疫情暴發前的走勢。IMF7月底發佈的最新預測顯示,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達到6%,這是一個很高的預測值,也是過去幾十年來最高的全球增長速度。

去年全球經濟萎縮了3.2%,這使得2020年成為大蕭條以來全球經濟最糟糕的一年,比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情況還要糟糕的多,2009年全球經濟增速在0%左右。疫情暴發前,全球經濟增長預計超過3%,因此可以看到疫情使2020年的經濟增長減少了6個百分點以上。去年的情況本有可能更差,得益於全球範圍內前所未有、迅速且有力的政策應對,避免了更差的結果。IMF估計,如果去年沒有這樣的政策支持,全球經濟將萎縮約9%。

巴奈特表示,IMF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為6%,與之前在4月份發佈的預測維持不變,儘管總體數字相同,但其構成卻發生了變化。今年,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前景已經改善了0.5個百分點,但這正好被髮展中國家新興市場的下調所抵消,特別是亞洲新興市場的大幅下調。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為8.1%。

IMF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4.9%,這反映了對發達經濟體以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總體上調,然而,發達經濟體的上調幅度遠大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

這突出了一個更為廣泛的問題,即發達經濟體和其他經濟體在經濟復甦上開始分化,而且這種分化或斷層正在不斷擴大。IMF預計,2020年至2022年期間,相對於疫情前的增長趨勢,疫情影響下發達經濟體的年人均收入減少2.8%,這一數字儘管不小,但都遠低於除中國以外的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這些市場和經濟體年人均收入降幅為6.3%,是發達經濟體的兩倍多。

巴奈特指出,隨着德爾塔變異毒株出現,分化趨勢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國疫情發展和控制的不同步。發達經濟體中接近40%的人口已經完全接種了疫苗,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接種率為11%,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僅有很少的人口得到疫苗接種。疫苗接種速度快於預期,而經濟活動迴歸常態導致疫苗供應不足的情況升級,一些國家,尤其是印度出現新一波疫情,導致對其經濟預期下調。

政策支持方面的差異是復甦進程嚴重分化的第二個原因。發達經濟體繼續提供大規模財政支持,並已宣佈在2021年及之後年份實施規模達4.6萬億美元的疫情相關舉措。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上調主要反映了美國和歐盟“下一代基金”預計將提供的額外財政支持。多邊行動對於縮小復甦分化、改善全球前景起着關鍵作用。

疫苗獲取能力已成世界經濟斷層主要原因加快普及疫苗為當務之急

巴奈特指出,疫苗獲取能力已成為世界經濟斷層的主要原因,能夠獲得疫苗的國家有望在今年晚些時候恢復經濟正常,而這些國家主要都是發達經濟體;沒有足夠機會獲得疫苗的國家,仍將面臨病例再度激增和死亡人數的上升問題。

一些數據可以説明疫苗斷層情況,截至6月底,全球共接種了10億劑疫苗,其中近75%在發達經濟體和中國,這就是為什麼發達經濟體近40%的人口已完全接種疫苗,而低收入國家只有不到1%的人口接種了一劑。

目前,當務之急是確保在全球範圍內迅速提供疫苗並大幅加快產出,加大努力使足夠數量的人接種疫苗,這將有助於確保全球羣體免疫力,將挽救無數生命,防止出現新的變異病毒,併為全球經濟復甦帶來數萬億美元的額外產出。

具體而言,在全球範圍內加快疫苗接種,特別是低收入國家,到2025年可為全球經濟增加9萬億美元的產出,這將使所有國家獲益,其中約40%的收益將回流到發達經濟體。

IMF提出了一項方案,得到了世界衞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共同認可。該方案的目標是到2021年底,所有國家的疫苗接種率至少達到人口的40%,到2022年年中,至少達到人口的60%,同時確保提供充足的診斷和治療服務。方案所需的前期撥款和優惠貸款資金估計約為500億美元。

巴奈特提出,另一個優先事項是確保資金受限的經濟體能夠繼續獲得國際流動性。據他介紹,自疫情暴發以來,IMF迅速採取行動支持成員國,執行了80多項金融安排,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特別是,IMF採取了大量行動對低收入國家提供支持。疫情前IMF對低收入國家的財政援助平均每年約為20億美元,自2020年來,IMF提供了約140億美元的財政援助,向69個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國家中的53個國家提供了財政援助,這些援助資金大部分通過IMF的緊急貸款機制提供,援助貸款以零貸款利率發放,並將零利率期限延長至2023年7月。IMF還暫時增加了低收入國家可以借貸的金額,為最貧窮的成員國安排了債務減免,29個成員國共減免債務達7億多美元。

除此之外,IMF還支持20國集團(G20)的《暫停債務償還倡議》(DSSI),該倡議向低收入國家提供臨時償債減免,減免後釋放的資源可供這些國家用於抗擊疫情及用於其他優先事項。IMF還與20國集團合作制定了共同框架,構建一個在IMF支持的項目背景下向各國提供救濟的機制。

巴奈特表示,我們需要採取更多行動,確保20國集團的共同框架能夠成功地為那些債務已經不可持續的國家實現債務重組。

應對氣候變化有助全球綠色復甦,擁護向新的“氣候經濟”過渡

巴奈特表示,IMF正致力於特別提款權(SDR)的分配工作,預計本輪SDR的普遍分配將於8月底之前完成,價值約為6500億美元,這將成為IMF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分配,將增強所有成員國的流動性和儲備。同時建立信心,促進全球經濟的韌性和穩定性。IMF還在積極與成員國接觸,以確定可行的方案,由較富裕成員國自願提供SDR,用以支持較貧窮和脆弱的成員國。

上一次SDR的普遍分配是在2009年,價值相當於2500億美元,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為穩定金融狀況做出了貢獻。

主題演講中,巴奈特還強調了環境問題。應對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必須共同努力的領域。氣候變化攸關人類存亡,是全球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也是宏觀戰略的關鍵。氣候變化也對經濟和金融穩定構成根本性風險。

氣候問題是IMF工作的核心,應對氣候變化也將有助於確保全球復甦,並同時確保這是一種綠色復甦。巴奈特表示,IMF的研究着眼於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並以確保增長、就業和包容性的方式實現這一目標。例如,碳税的政策組合就是一個獲得合理碳價的例子,而綠色融資的刺激政策可以使未來15年的全球GDP水平提高約0.7%,並創造約120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

這就是IMF擁護向新的“氣候經濟”過渡的原因,這種經濟是低碳、具氣候韌性的,有助於對抗氣候變化的原因並適應其後果。

“上述多邊行動可以通過國家層面的政策得到加強。這種協調一致、方向明確的政策,可以讓我們遠離一個斷層不斷擴大的世界,轉而使所有經濟體實現持久復甦。”巴奈特説。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薛京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68 字。

轉載請註明: IMF駐華首席代表:全球復甦分化擴大,加快疫苗產出並公平分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