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
互聯網巨頭與科技股跌跌不休,一舉扭轉了前幾年單邊上漲的走勢。從今年年初以來,無論是A股市場還是港股市場,已有多家科技股出現了腰斬的走勢,即使是騰訊、阿里這種數萬億市值規模級別的巨頭企業,也在短時間內下跌了20%以上,市場幾乎用悲觀的態度給科技股定價。
在全球市場範圍內,納斯達克指數還是具有一定的全球影響力與參考性。從今年年初以來,納斯達克指數已開始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滯漲表現。但是,從高位調整以來,整體跌幅並不算很高,累計最大跌幅還不到10%。
另外,作為港股市場的重要指數恆生科技指數,卻在今年以來出現了明顯的跌幅,從2月18日至今,該市場指數累計跌幅超過了30%,並於近日跌破了年線位置,這也是自該指數發佈以來首次跌破年線。
年線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位置,一旦失守,則意味着市場步入熊市行情。相對於美股市場的科技股,A股與港股市場的科技股卻明顯疲軟,累計跌幅卻遠高於美股市場的科技巨頭,在科技股步入寒冬狀態之際,背後的原因確實值得我們去思考。
2019年與2020年,全球科技股上演了一輪加速上漲的行情。如果以納斯達克指數作為參考的樣本,這一輪牛市行情更是延續了11年之久,在納指長期走牛的背後,與長期寬鬆貨幣環境有關,憑藉着長期超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也支撐着市場指數的長期走牛。
在科技股走出長期牛市的背後,實際上互聯網與科技的力量已經改變了全球各國的人們生活習慣以及消費方式,人們已經深刻感受到科技崛起的巨大力量,從以往的不認可到半信半疑,再到現在的形影不離,科技的巨大發展確實展現出它的強大魅力。
但是,在科技股長期牛市的背後,卻逐漸積累出一定的泡沫。不過,從全球科技巨頭的估值定價來看,雖然較過去幾年的估值有所提升,但憑藉自身影響力與市場話語權,其盈利增速與股票價格漲幅也趨於同步,估值定價上也不算特別離譜。與之相比,對部分二三線科技股來説,估值泡沫風險卻迅速膨脹,但因科技巨頭佔據了市場較大的權重比例,所以也一直支撐着科技股指數的中長期上行趨勢。
科技股的價格步入寒冬,一方面與全球市場加速去泡沫的預期有關,特別是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升温,過去享受着高估值溢價的科技股,也開始步入了快速擠泡沫的階段,不少科技股也提前進入估值迴歸的狀態;另一方面與全球反壟斷潮流有關,鉅額罰款以及業務結構調整等因素,可能會影響到部分科技巨頭的盈利增速預期,但從理性的角度出發,短期陣痛,卻為了中長期的健康發展,市場也不會用更悲觀的估值進行定價。
除此以外,則與全球市場的投資風格加快轉換的因素有關。過去,科技股、成長股成為了市場最具賺錢效應的上市品種,並吸引了巨量資金的參與。如今,隨着通脹的抬升以及市場投資風格的轉換,資金開始從科技成長股逐步轉向了價值股以及週期股,市場投資風格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變化。
對股票市場而言,價格的波動離不開資金的影響。就像前期的白馬股大漲,主要受益於機構抱團的推動,當機構抱團逐漸分歧,甚至是瓦解,對之前享受高估值溢價的白馬股來説,也開始步入加速調整的行情,價格拐點隨之確立。
同樣道理,對長期紮根於科技股的資金,隨着科技股估值的水漲船高,市場的分歧越來越明顯,部分資金的投資信仰已經開始發生了動搖,當更多資金形成集中拋售的效應後,將會加速科技股估值體系的重構,過去的高估值溢價局面也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市場步入加速去泡沫的階段。
從長期來看,全球科技股的走勢會存在明顯的分化,但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對全世界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深刻性的影響,所以在具有顛覆影響的產物沒有出現之前,科技股,尤其是科技巨頭的投資邏輯以及商業模式並未發生實質性的變化,短期陣痛後,長期的市場價格走勢仍然值得看好。不過,對市場來説,也利用科技股加速去泡沫的契機,等待一個更合適的參與價格。